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规律,将40年(1966~2005年)疫情资料分析如下。一、流行概况40年来我州流脑发病呈阶梯形下降,共出现过4次流行高峰。第一流行阶段(1966~1972年)发病率波动在1.96~48.03/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13.92/10万,1967年为流行最高峰。第二流行阶段(1973~1981年)发病率波动在2.71~32.54/10万,1977年为高峰年,与第一个高峰相隔10年。第三个流行阶段(1982~1992年)发病率波动在0.53~9.81/10万,平均发病率为6.05/10万,1985年为流行高峰,1993~2005年为第四个流行阶段,发病率波动在0.48~5.79/1…  相似文献   

2.
东阳市4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规律和流行特征,对本市46年(1951~1996)疫情资料分析如下。一、流行概况:1951~1996年全市报告流脑病人18028例,年均发病率55.52/10万,死亡968例,病死率5.37%。46年来,我市流脑先后出现过4次周期性高峰。第一流行阶段(1951~1961年)发病率波动在0~44.02/10万,平均发病率8.62/10万,1959年为流行最高峰;第二流行阶段(1962~1973年)发病率波动在10.96~917.62/10万,平均发病率155.99/10万,1967年为流行最高峰,与第一个高峰周期相隔8年;第三流行阶段(1974~1983年)发病率波动在3.21~155.04/10万,平均…  相似文献   

3.
泗阳县1966年开始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下简称麻苗),1979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为掌握麻疹流行规律,进一步控制疫情,现将泗阳县1957~1995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如下.1流行特征1.1发病率呈阶段性下降。从三个年段麻疹平均发病率的变化来看,1966~1978年比1957~1965年下降了39.9%,1979~1995年比1966~1978年下降了92.3%(表1).1.2流行高峰压低.流行高峰年年均发病率1966~1978年比1957~1965年下降了7.47%,1979~1995年又比1966~1978年下降了95.30%,三个年段年发病率超过1000/10万的年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蚌埠市1991—2007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防控)针对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1—1995年共报告脊灰16例,1995年以后无脊灰病例发生;1991—200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2007年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分别为:0.15/10万、0.04‰、0.12/10万;乙型肝炎(乙肝)年均发病率为75.56/10万,2002年后5岁以下儿童发病明显减少,占0.34%;结核病年均发病率41.75/10万;2000年以后麻疹发病率波动在1.07/10万~23.10/10万,2000年前发病高峰年龄组为5~9岁,2000年后高峰年龄组为0~4岁;1991—1998年流脑病例主要为15岁以下人群,占72.53%,1998年后,大年龄组(10~19岁)发病增加112.70%,30岁以上成人发病增加62.49%;乙肝、麻疹、流脑城市和农村发病率分别为:105.2/10万和67.01/10万(1991—2007年)、8.80/10万和5.73/10万(2001—2007年)、0.79/10万和0.16/10万(1999—2007年)。结论目前乙肝、麻疹、流脑等疫苗针对性疾病出现发病年龄变化、农村发病较高等新的流行特征,应在加强常规接种工作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疫苗免疫接种等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现将我区1953~1996年各时期麻疹发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l发病情况麻疹疫苗(MV)使用前(第1期)的1953~1966年,麻疹发病呈自然流行状态,年均报告发病率波动在188.38/10万~1550.57/10万(平均605.20/10万),平均死亡率为3.66八0万;MV不规范使用(2期)的1967~1973年,年均发病率波动在340.85/10万~115.79/10万(平均6U.0/ic万),年均死亡率0.61/10万;MV广泛使用后(3期)的1974~1979年,降至127.43/10万~674.41/10H(平均348.06八0万),年均死亡率0.35八0万;1979年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初期(4期)…  相似文献   

6.
张宏  杭惠  须勤燕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64-1866
目的:为我市流脑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苏州市1995年至2004年流脑疫情、2004年至2005年流脑病原菌监测、健康人众流脑带菌率和抗体水平调查等资料进行综合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苏州市1995~2004年平均发病率为0.11/10万,2004年流脑发病率(0.17/10万)比2003年(0.02/10万)上升了7.5倍,并且高于平均年发病率(0.11/10万)54.54%。流脑发病季节性高峰为1~4月份。收集到11份病人血样中6份培养出流脑菌,包括3株A群和3株C群。健康人众带菌率为1.71%,B群和C群带菌率各为0.85%。健康人群流脑抗体免疫水平:A群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8.50%,GMRT平均为5.80;C群抗体阳性率平均为56.99%,GMRT平均为3.42。结论:该市流脑发病率,人群流脑C群抗体水平普遍较低,应加强C群流脑防治工作,积极推广使用A+C群流脑多糖疫苗,提高接种率,以增强人群对A群和C群流脑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谢列席  杨益国 《中国校医》1996,10(2):120-121
伤寒是我市一种多发肠道传染病,1979年后发病率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且常出现局部暴发或流行。现根据历年疫情和调研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流行特征1.1流行强度全市每年都报告有相当数量的伤寒病例,年发病率波动较大。1958一1994年间共出现过3次较大流行。第1次为1958~1963年,共持续流行5年,高峰在1962年(31.91/10万);第2次1979~1984年,持续流行6年,高峰在1983年(60.13/10万)】第3次1987~1993年,流行持续7年,高峰在1988年(210.48/IO万)。按年代统计,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50年代的年均发病率为9.11/10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江西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04-2007年流脑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江西省2004~2007年流脑发病率为0.069/10万-0.129/10万,平均发病率0.105/10万;病死率为2.2%-16.7%;1-4月为发病高峰;〈15岁儿童发病占总病例数的75.4%;学生发病占总病例数的57.5%;送检的病例标本中,检出C群脑膜炎球菌的占73.9%。结论应规范接种A群、A+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加强流脑监测和在校学生流脑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东莞市1992—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发病特点,掌握流行规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对东莞市1992—2007年流脑疫情数据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2—2007年东莞市共报告流脑病例142例,死亡9例,发病率在0.04/10万~0.72/10万之间。流动人口流脑的发病率(0.24/10万)高于本地人口(0.09/10万)(P〈0.01);沿海片区发病率最高,为0.36/10万。2—4月份报告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65.49%。16~25岁组病例数最多,占发病总数的59.86%。工人和民工发病较多,分别为67例和46例,占总病例数的47.18%和32.39%。结论东莞市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对流动人口进行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加强流脑监测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和掌握1956年~2005年以来发定传染病病谱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信阳市湃河区50年(1956年~2006年)来传染病病谱进行分析。结果50年间传染病病谱发生变化,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计免相关传染病下降更甚。由1954年~1965年发病率8918.32/10万,比后4个时期分别下降:13.46%(1966年-1975年,7717.63/10万),88.99%(1976年~1985年,982.34/10万),96.61%(1986—1995年,302.37/10万)和97.58%(1996年~2005年,215.45%)。计免相关病从1956年~1965年发病率1427.20/10万,降至1996年~2005年的7.75/10万,与前相比,分别下降67.67%,93.54%,99.26%和99.46%。传染病分类构成:1956年~1965年发病率排序为呼吸道病占居第一位(流脑和麻疹),1966年~1975年呼吸道疾病退居第三位,虫媒疾病(疟疾)升至第一位,1976年~1985年虫媒传播疾病(疟疾)仍居榜首,其他两类居第二、三位,1986年~1995年呼吸道疾病大幅度下降,反而肠道传染病又开始升高居第一位,经血和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跃居第二位。1996年~2005年经血与性传播病中增加艾滋病及其感染报告病种,肺结核病1997年开始报告.排序中居第一、二位。自然病源及虫媒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居第三、四位。结论防治策略应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坚持突出重点,综合防治,长期斗争,反复落实,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1.
兴化市1988~1997年流脑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市自实施流脑疫苗接种以来,流脑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强度均有较大变化,1988~1997年年发病率持续稳定在省控制指标4/10万以下。为探索流行规律,制订科学的防治对策,现将近十年的流脑流行情况简析如下:1资料来源1.1本站疫情报表、计兔年报表及流脑个案调查表。1.2兴化市统计局人口资料。2流行特征2.1流行强度1988~1997年计发生流脑78例,年发病率在0.06~1.82/10万之间,死亡4例。1994年发病率最高,为1.82/10万;1996年最低,为0.06/10万。2.2人群分布病例以儿童为主,发病专率≤1岁组最高,为8.94/10万,1~4岁组次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泰安市近50年来流脑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流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泰安市1961-2007年流脑疫情资料利用Excel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61~2007年流脑共发病93640例,死亡4735例,年平均发病率和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5.50/10万、1.80/10万,病死率平均为5.06%。发病率以20世纪60年代最高,70年代明显下降,2000年以后下降到最低水平,不同年代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季节高峰在2~5月;发病年龄主要在15岁以下儿童;以散居儿童、中小学生为主。[结论]对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流脑疫苗接种.提高有效接种率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996~2004年哈尔滨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是流脑的高发国家。流脑也是哈尔滨市冬春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曾在1967年、1968年、1975年、1984年出现四次全市大流行,发病率分别为212.30/10万、56.54/10万、21.05/10万、11.19/10万。哈尔滨市于1984年开始应用A群流脑多糖体疫苗普种后,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进入90年代,流脑发病率平均在1/10万以下,呈现出高度散发,再未出现周期性流行。为了更有效的控制流脑的流行,进一步做好流脑防治工作,现将1996-2004年哈尔滨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疫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流脑是一种常见传染病 ,为了解流脑在大悟县的流行规律 ,现将全县 1 95 1~ 2 0 0 0年的流脑疫情分析报告如下。1 流行概况1 95 1~ 2 0 0 0年 ,大悟县共发生流脑 5 2 4 1例 ,发病率为0 .1 6 / 1 0万~ 6 4 4 .4 6 / 1 0万。 5 0年来 ,每 5~ 8年发生一次小流行 ,1 0~ 1 5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形成了 4个流行周期和一个散发阶段。第一周期 (1 95 1~ 1 96 0年 )发病率为 0 .2 9/ 1 0万~7.0 1 / 1 0万。 1 95 7年为第一个流行高峰年 ,发病率为7.0 1 / 1 0万。第二周期 (1 96 l~ 1 975年 )发病率为 0 .4 2 / 1 0万~6 4 4 .4 6 / 1 0万。 1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蓬莱市麻疹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有效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蓬莱市历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56-2006年,蓬莱市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24.89/10万,死亡率2.34/10万,病死率1.87%;整个发病趋势呈阶梯状下降,可分为3个时段,第1时段为高发病率(653.92/10万)、高死亡率(12.93/10万)阶段;进入第2个阶段为麻疹疫苗推广阶段,发病率(43.17/10万)、死亡率(0.27/10万)急剧下降,分别下降了93.39%和97.91%;第3阶段为计划免疫阶段,较第2阶段,发病率又下降了98.15%,并且出现零病例死亡。3个阶段发病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每隔二三年出现1个高峰,1985年后17a间为零病例,即使2002年后,发病的为成年人,呈现年龄后移位。发病季节高峰为冬春季,占全年发病总数83%以上;发病以〈10岁儿童为主,占75.45%;第1和第2阶段都有不同程度规模的局部暴发。结论 自从1967年该市推广使用麻疹疫苗,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加强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和覆盖率,对控制麻疹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西1990—2012年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流行情况及2008年将流脑疫苗(MenV)纳入免疫规划后接种情况,为预防控制流脑制定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疫情资料及病例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果1990~1999年广西共报告流脑病例1232例,年平均发病率0.28/10万,死亡病例177例,病死率为14.36%,2000—2012年共报告流脑病例159例,年平均发病率0.025/10万,死亡病例28例,病死率为17.61%。广西2008~2012年A群流脑疫苗(MenA)第1针与第2针接种估算率分别为39.48%。116.94%和12.99%~108.15%。A+C群流脑疫苗(MenA+C)第1针与第2针接种估算率分别为19.50%-95.64%和10.16%.61.85%。2008~2012年报告的19例流脑病例中,有MenA免疫史的1例,有MenA+C免疫史的2例。2008~2012年广西接种MenA及MenA+C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病例分别为135例和31例,发生率分别为21.58/100万和8.64/100万。结论广西流脑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流行菌群复杂。流脑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但MenA+C估算接种率较MenA低。应继续做好以疫苗接种为主的各项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宜昌市53年间麻疹流行特征及防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佟荟  张忠林  龚成  林静芳  陈斌  饶蕾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4):534-535,539
目的:本文对我市1951~2002年麻疹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麻疹疫苗使用前后的发展情况分为4个阶段。Ⅰ.自然感染阶段(1951~1966年);Ⅱ.麻疹疫苗推广使用阶段(1967~1978年);Ⅰ.计划免疫阶段(1979~1987年);Ⅳ.冷链运转阶段(1988~2002年)。结果:4个阶段平均年发病率分别为826.06/10万、364.30/10万、70.30/10万、13.47/10万,Ⅱ、Ⅲ、Ⅳ阶段分别比Ⅰ阶段下降55.90%、91.49%、98.37%。Ⅰ阶段5岁以下患儿占90%以上,Ⅳ阶段7岁以上占66.56%,Ⅰ、Ⅱ阶段高峰在3、4月,Ⅲ、Ⅳ阶段发病高峰在4、5月。结论:提高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建立完善冷链系统,加强麻疹血清学监测,做好麻疹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福州市1950-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情动态分布,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957年以来,共报告51188例流脑病例,死亡2796例,病死率为5.46%;福州市流脑曾有3次大小流行,1967-1968年大流行,发病率为658.70/10万、186.37/10万,病死率为7、74%、4.44%;小流行年1959年、1979-1980年发病率分别为43.02/10万、35.39/10万、52.54/10万,病死率分别9.25%、1.66%、1.53%。地区分布,虽然城区和8县有所差别,但各年份5区8县均有发病。1982年后,福州市大规模开展流脑菌苗预防接种,使流脑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至2006年的0.01/10万,但是,流脑发病季节没有明显改变。发病年龄在15岁以下的病例在散发年、小流行年、大流行年分别占78.55%、67.17%、64.37%。男女性别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8,P〉0.05)。结论 鉴于福州市健康人群监测中,A、B、C、D菌群均齐全,且邻近省市有流脑新菌型流行,因此,该市流脑菌苗接种和监测控制等措施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一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韶关市1950~199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状况及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韶关市1950~199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过程中,1959年和1967年出现了两次高峰,发病强度分别为21.4/十万和490.28/十万,1971~1983年发病波动在4.9~8.6/十万之间,1984年发病上升至12.91/十万,局部地区出现暴发,强度为44.50/十万,人群带苗率达36.69/十万,A群为主,预测将出现流行高峰,自1985年起,以A群脑膜炎多髓菌重点对铁路沿线及边界地区进行免疫接种,当年发病率下降43.68%,1968年后发病已降至1.59/十万以下,远比预测值低,且分布地区局限,呈现出随菌苗覆盖率增加而发病下降的等级负相关关系(t=0.9),人群流脑SPRIA抗体逐年呈倍数增长,起到了控制流脑流行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