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背景:在临床治疗以及基础研究中热敏灸运用广泛,但其敏化穴位的生物学特性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热敏灸对银屑病模型大鼠结缔组织、钙离子以及太赫兹波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诱导银屑病SD大鼠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背部和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处皮肤进行银屑病皮损造模,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于每日同一时间对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进行灸疗,每次40 min,连续7 d,在治疗期间尾温波动> 1℃为热敏灸组,尾温波动≤1℃为艾灸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皮下结缔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比色法检测皮下筋膜钙离子变化,太赫兹波探测仪检测外关穴的太赫兹波电压均值变化。结果与结论:(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缔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2)与空白组和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和热敏灸组皮下筋膜钙离子浓度增高(P <0.01);与艾灸组相比,热敏灸组皮下筋膜钙离子浓度明显增高(P <0.01);(3)治疗组在治疗第3天时,太赫兹波电压均值高于模型组和空白组(P <0.01),第7天时,艾灸组的太赫兹波电压均值仍高于模型组和空白组(...  相似文献   

2.
背景:理想的脱细胞方法要求既能完全去除供体细胞,降低免疫原性,又能保留天然瓣膜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以保持足够的机械强度。 目的:采用不同洗剂制备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支架,对比其组织结构,探讨最为有效的脱细胞瓣膜支架制备方法。 方法:20个新鲜猪主动脉瓣膜随机分为新鲜对照组、去污剂组、酶消化组和去污剂-酶消化组,后3组分别使用Triton X-100、胰蛋白酶以及二者联合的方法制备脱细胞瓣膜支架,对比支架大体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Mallory-Heidenhain染色和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不同。 结果与结论:经脱细胞处理后,去污剂组瓣叶柔软、光滑,苏木精-伊红染色少量核物质存留、纤维排列规整,Mallory-Heidenhain染色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相交错,电镜下呈波浪状排列、原纤维横纹清楚;酶消化组瓣叶局部塌陷,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完全去除、纤维排列较紊乱,Mallory-Heidenhain染色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呈网状排列,电镜下纤维部分断裂、原纤维横纹存在;去污剂-酶消化组瓣叶柔软、光滑,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完全去除、纤维完整,Mallory-Heidenhain染色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平行排列,电镜下纤维完好,但排列稀疏,原纤维横纹清晰。说明3种方法均可有效去除供体细胞,保持纤维结构相对完整,在完全清除供体细胞并保持纤维支架完整性方面,Triton X-100联合胰蛋白酶的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大鼠皮下取材和肠系膜取材制备疏松结缔组织撕片的差异;观察同一部位取材的疏松结缔组织HE染色和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差异;分析不同部位取材的疏松结缔组织两种染色方法的结果差异。 方法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10 g/L苔盼蓝生理盐水溶液2.5 ml,1次/d,连续3 d,分别在皮下、肠系膜取疏松结缔组织,铺片。两个部位的铺片分别采用HE染色、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 结果 皮下取材疏松结缔组织经HE染色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巨噬细胞可见,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可见,但不明显;皮下取材疏松结缔组织经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弹性纤维呈紫红色、胶原纤维呈橙色,细胞不易着色;肠系膜取材疏松结缔组织经HE染色,可见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明显,弹性纤维呈蓝紫色、胶原纤维呈淡红色;肠系膜取材疏松结缔组织经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弹性纤维被染成紫红色、胶原纤维染成鲜艳的绿色,肥大细胞被染成紫红色,核呈圆或椭圆形、棕黄色,巨噬细胞清晰可见、形态不规则,胞质中可见粗大呈蓝紫色的苔盼蓝颗粒,细胞核呈圆形、棕黄色;成纤维细胞胞质无着色,核呈棕黄色。 结论 大鼠肠系膜取材制备的疏松结缔组织撕片经醛复红-亮绿-橘黄G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各种类型细胞和纤维,各结构间对比明显。  相似文献   

4.
背景:脊髓损伤后难以修复,损伤后保护残存的神经元是促进神经再生的关键。 目的:验证高压氧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早期的细胞凋亡来保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方法:随机将26只雄性Wistar大鼠等分成模型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给予高压氧5 d后与模型组同时制作脊髓T9~10全横断模型。 结果与结论:尼氏染色显示脊髓T9~T10全横断后8 h及1 d,脊髓前角的浓染的细胞多见,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脊髓前角浓染的细胞较少。TUNEL染色也显示脊髓T9~T10全横断后脊髓损伤后8 h~1 d,2组大鼠脊髓前角内均可见大量的凋亡神经元,3 d时凋亡神经元数量减少。相比于模型组,高压氧预处理8 h,1 d后大鼠脊髓前角凋亡神经元较少(P < 0.05,        P < 0.01)。说明高压氧预处理能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龚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1):3329-3333
 背景:对组织器官进行脱细胞,细胞外基质在经过去除细胞和可溶性蛋白处理之后,可维持正常的器官外形及组织结构基质成分。 目的:利用灌注法制备肺脱细胞基质。 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常规麻醉处理后打开胸腔,获得完整的肺组织,实验组利用Langendorff灌注模型构建大鼠全肺脱细胞基质支架,对照组不予以特殊处理。动态观察和记录实验组肺脏颜色和形态变化,分别从2组大鼠肺脏不同部位获取小块组织,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组织学观察,观察两组的Weigert弹力纤维联合Von Gieson结缔组织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1%脱氧胆酸钠溶液灌注后,实验组大鼠肺脏颜色逐渐发生改变,表现为从内至外呈分段分叶状逐渐变为白色半透明状,并可观察到清晰肺叶结构,最终肺脏呈现出均一的白色半透明状。经Weigert弹力纤维联合Von Gieson结缔组织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对照组新鲜肺组织切片中含有大量细胞,其中包括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等,细胞呈整齐排列状,具有完整的肺泡结构,弹性纤维结构清晰,胶原纤维也呈整齐排列状,结构较为紧凑;实验组肺组织细胞基本已消失,仍具有完整的肺泡形态结构,但呈较为疏松的状态且裂隙增大,弹性纤维保存良好,胶原纤维呈较疏松排列状。表明利用灌注法课可有效构建大鼠全肺组织基质支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电针能够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大鼠膀胱功能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暴露T8椎体下脊髓;模型组建立T8椎体下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电针组建立T8椎体下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后第19天给予电针干预,选择“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2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10 d。干预结束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1)尿流动力学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漏尿点压、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压力均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漏尿点压、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压力均下降(P <0.05);(2)苏木精-伊红染色: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固有膜被破坏,逼尿肌肌束肥大,肌纤维排列紊乱,组织水肿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上皮细胞排列相对规则有序,膀胱纤维化及组织水肿程度相对减轻;(3)Masson染色:模型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纤维化程度较重,电针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纤维化程度轻于模型组;(4...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电针可改善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并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不明确。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和室管膜区细胞CD13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5只,后两组以精密打击器构建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在造模后24 h,电针组接受电针治疗,选取督脉“百会”“脊中”穴及损伤脊髓上下节段夹脊穴,予疏密波,频率1 Hz/20 Hz,强度1.0-1.2 mA,30 min/次,1次/d,持续14 d。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大鼠运动功能,Nissl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神经元数量,免疫荧光检测脊髓组织中室管膜区细胞CD133、脊髓灰质和白质中Nestin荧光强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脊髓组织中Nest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caten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Nest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β-catenin、p-β-cat...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白藜芦醇:非黄酮类的多酚化合物,分子式为C14H12O3,相对分子质量228.25,为白色针状晶体,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别名:3,4',5-三羟基芪、虎杖甙元,是相关植物在受到病菌侵染或环境恶化时产生的植物抗毒素,主要存在于葡萄、虎杖、决明、花生、桑葚等植物中。 骨骼肌急性钝挫伤:钝挫伤指在钝器作用下,造成以皮内或皮下及软组织出血为主要改变的闭合性损伤。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指钝器在短时间内伤到肌肉层造成皮下及软组织出血,肌肉没有断裂或者撕裂的闭合性损伤。临床上90%的骨骼肌损伤属于钝挫伤与扭伤。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对白藜芦醇抑制机体组织纤维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在肌组织损伤康复方面的作用却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表达规律,探讨白藜芦醇促进受损骨骼肌结构与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33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3只)、自然恢复组(15只)、白藜芦醇组(15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钝性暴力法制造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损伤后自然恢复组不予处理,白藜芦醇组给予白藜芦醇灌胃治疗,分别于伤后1,3,7,14,21 d处死动物,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胶原纤维形成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记法检测骨骼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正常组兔肌纤维多边形、形态规则、排列紧密,肌核均匀分布于肌膜下,无增生与固缩,肌膜完整;自然恢复组伤后1 d见血细胞渗出,3 d炎症细胞开始浸润,至7 d达峰值,21 d肌纤维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白藜芦醇组在炎症细胞浸润、修复时间上整体优于自然恢复组;②Masson染色显示:正常肌细胞中胶原纤维含量极少;自然恢复组随着瘢痕组织的形成,胶原纤维逐渐增加,于14 d达高峰;白藜芦醇组胶原纤维含量低于自然恢复组;③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记检测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在骨骼肌修复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两组均于7 d达高峰,21 d时仍高于正常,且白藜芦醇组峰值高于自然恢复组;④整体来看,白藜芦醇组在炎症反应以及修复程度上均优于自然恢复组,白藜芦醇通过上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表达来促进骨骼肌修复,但其并不改变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蛋白表达量的整体变化规律。 ORCID: 0000-0001-6570-2052(刘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切断可以再生,再生过程伴随胶质细胞数目及分布的改变,研究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胶质细胞的变化,对进一步探讨其脊髓切断再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 方法:选用成年墨西哥钝口螈,分为脊髓全切组和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全切后1,3和10 d的损伤脊髓及周围区cd11b标记的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及髓鞘碱性蛋白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脊髓全切后短期内cd11b染色阴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1 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及10 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墨西哥钝口螈小胶质细胞染色阴性,可能存在不同于哺乳动物的标记蛋白;脊髓全切后3及10 d在损伤脊髓及周围区的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提示钝口螈脊髓急性损伤早期未见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增生,无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现阶段,针对已知的炎性递质的干预措施对于减轻脊髓继发损伤的效果局限。白细胞介素17是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关注。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1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制作大鼠脊髓完全横断模型,假手术组仅剪开硬脊膜而不伤及脊髓实质。开放后测定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对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7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开放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假手术组大鼠BBB评分均为20-21分,脊髓损伤1,2 d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损伤后7 d BBB评分为0-3分(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6 h后,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肿胀,神经元突起减少;脊髓损伤12 h后,灰质、白质组织结构疏松、空泡化;脊髓损伤后7 d,胶质细胞增生,组织纤维化明显。RT-qPCR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17 mNA于脊髓损伤后3 h出现,并于6 h表达出现高峰(P < 0.01),随后表达减少,7 d后表达接近假手术组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6 h后,白细胞介素17表达开始升高,并于损伤后12 h出现高峰(P < 0.05),随后表达减少,至伤后7 d表达接近假手术组水平。结果可见脊髓损伤12 h后组织损伤表现最严重,并与白细胞介素17表达改变存在时间的一致性,推断白细胞介素17可能参与了脊髓继发性炎症反应过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脊神经后根切断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CGRP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大鼠脊神经后根切断后相应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节段CGRP的表达变化,本研究采用25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和L4、5后根切断后3d、7d和14d组(n=5),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相应DRG和脊髓节段内CGRP的表达变化。结果如下:后根切断后3d、7d和14d伤侧DRG内CGRP表达较对照组和对侧明显增强;后根切断后3d脊髓后角CGRP免疫阳性纤维减少,7d、14d时进一步减少;后根切断后3d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CGRP表达增加,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多,7d和14d时表达进一步增强。以上结果提示,脊神经后根切断后DRG和脊髓CGRP表达变化呈现一定的时空模式,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以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均为单次经静脉或冠脉注射移植。 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多次静脉移植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胶原重构及心功能影响。 方法:取家兔45只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多次移植组:造模后7,9,11,13 d经耳缘静脉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②单次移植组:造模后7 d注入BrdU标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9,11,13 d注入生理盐水。③心梗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另取家兔5只为假手术组。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两移植组心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 < 0.05);且多次移植组改善效果优于单次移植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心梗周边区均存在BrdU阳性细胞,但多次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计数多于单次移植组;改良Masson’s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密度显著增加,梗死区域胶原纤维部分融合,排列较紊乱,心肌基本组织结构破坏;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造模后2,4周梗死周边区域心肌细胞间胶原含量、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较为有序;与单次细胞移植组比较,多次细胞移植组进一步改善。提示多次静脉移植脐血单个核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阻抑心肌胶原纤维重构疗效优于单次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3.
李婧  陈涛  李金莲 《解剖学报》2018,49(3):288-293
目的 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生后第0天(P0)至第22天(P22)大鼠脊髓内的分布情况和表达变化。 方法 对生后发育P0~P22大鼠的颈膨大和腰膨大部位,进行VGLUT1和VGLUT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P0~P22大鼠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内均可观察到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但未观察到胞体样结构。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互补分布,尤其是以脊髓后角更加明显。其中,VGLUT1阳性纤维和终末在P0主要见于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后角Ⅲ~Ⅴ层,中间部和前角很微弱。脊髓发育至P3,不仅Ⅲ~Ⅴ层VGLUT1的表达进一步增强,且向外侧部扩展,并在后角基底部Ⅵ层和前角的外侧部(Ⅸ层)也可观察到较强的VGLUT1阳性纤维,呈现一条明显由背内向腹外的带状分布趋势。P7时此带状分布更加明显,并随着发育逐渐向内、外扩展,至P22时已广泛分布于除Ⅱ层之外的整个脊髓。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P0时即密集出现于脊髓后角Ⅰ~Ⅱ层以及前角的外侧边缘区域;之后随着发育,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模式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其密度逐渐有所增加,特别是Ⅰ~Ⅱ层内VGLUT2阳性产物的表达尤为明显。另外,在脊髓白质后索内可见VGLUT1阳性皮质脊髓后束纤维由颈髓(P3)逐渐下降至腰髓(P7)的发育过程。 结论 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脊髓发育过程中呈现明显不同,且表现出互补分布的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理解VGLUT1和VGLUT2在脊髓生后发育过程中不同功能特点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泳  刘学红 《解剖学报》2011,42(6):832-835
目的 探讨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巢蛋白在人胚胎脊髓发育阶段的分布规律及其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第2、3、4月龄段共16例人胚胎脊髓前角、中央管及后角中MAP-2和巢蛋白的表达、分布状况.结果 第2~4个月龄段,人胚胎脊髓内均可见巢蛋白表达阳性的神经纤维分布,随着胎龄的增大,脊髓前角处巢蛋白阳性...  相似文献   

15.
尹康  于剑锋  刘洪国  胡坤 《解剖学研究》2006,28(1):15-17,F0004
目的为糖皮质激素(GCS)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甲醛组、地塞米松预处理组、RU486预处理组、RU486+地塞米松预处理组,甲醛刺激后采用动物行为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神经细胞染色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在大鼠后爪掌面皮下注射稀释甲醛20μl可造成注射处急性持续性炎症。1h后,同侧脊髓腰膨大背角浅层。双侧中缝大核、丘脑、大脑皮层Fos免疫阳性神经元(FLI)总数明显上升,对侧脊髓内少量散在分布。用地塞米松预处理2h后可使相应部位FLI神经元数明显降低,具有剂量依赖性。外周水肿。疼痛表现与同侧背角浅层FLI细胞数呈正相关。用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RU486可部分反转GCS的效应。结论伤害性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fos广泛表达。GCS可降低脊髓后角神经元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骶段的脊髓和腰椎病变导致脊髓损伤使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受损或其周围神经(副交感和体神经)病变引起逼尿肌无反射,会导致尿潴留,进而导致膀胱组织细胞形态学也发生了病理性变化。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穴对骶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大鼠最大膀胱容量及其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制备骶髓损伤模型后随机摸球法均分为模型组、电针穴位组和电针对照点组。模型组大鼠只捆绑不针刺,穴位组取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对照点组取非穴对照点,针刺后加电针,均治疗20 min。且所有大鼠在治疗后第14天和第22天行膀胱容量检测,治疗结束后取膀胱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电针穴位组最大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1),并且较对照点组疗效更明显(P < 0.05),穴位组膀胱容量差值(d值)较对照点组差异更明显(P < 0.05)。②电针穴位组膀胱组织形态学较模型组及对照点组有明显改善。说明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穴可有效降低骶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最大膀胱容量并使受损的膀胱组织细胞得到一定程度修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炎性疼痛后大鼠脊髓后角内ProBDNF及受体P75NTR和Sortilin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实验组包括注射CFA后6 h、1、3、7和14 d组。采用Von Frey纤维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w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roBDNF及P75NTR、Sortilin在脊髓后角的表达变化。结果:足底注射CFA后1 h PWT即下降,并在6 h后达到最低值,3 d后逐渐上调,至14 d仍低于基础值。ProBDNF在正常脊髓后角可见阳性表达;注射CFA后1 d注射侧脊髓后角较对侧其ProBDNF的表达明显上调,上调持续到7 d左右,至14 d逐渐恢复。正常大鼠脊髓后角P75NTR有较弱表达,主要集中在后角I、II层纤维;注射CFA后6 h开始,注射侧脊髓后角内P75NTR的表达明显上调,III-V层的阳性产物也逐渐增加,这种上调持续到7 d左右达高峰,至14 d逐渐下降。Sortilin在正常脊髓后角浅层仅有较弱阳性产物表达,注射CFA后不同时间点脊髓后角Sortil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以上的炎性痛病程;脊髓后角ProBDNF和P75NTR的表达上调可能与炎性疼痛中外周痛觉信号的传导和中枢敏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The nicotinic cholinergic system is known to b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ing of nociceptive information. In the spinal cord, nicotinic receptors are expressed on primary afferent terminals, inhibitory interneurons and descending noradrenergic and serotoninergic fibers.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he expression of numerous receptors involved in nociceptive processing is altered in the superficial dorsal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However, the expression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subunits in the lumbar spinal cord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We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alpha3, alpha4, alpha5, alpha7, beta2, beta3 and beta4 nicotinic subunits in the spinal cord of normal and spinal nerve ligated rats using immunocytochemistry. Two nicotinic subunits were found to have an increased expression following spinal nerve ligation. The number of cells expressing the alpha3 subunit in the dorsal horn increased bilaterally following spinal nerve injury. Also, the number of alpha5 immunoreactive fibe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psilateral to ligati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alpha4, alpha7, beta2, beta3 and beta4 subunits was unchanged.We propose that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alpha3 and alpha5 nicotinic subunits may contribute to the mechanical hypersensitivity observed following spinal nerve ligation.  相似文献   

19.
Expression of nerve growth factor in spinal dorsal horn following crushed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