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炜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2):181-183
目的:探讨麻痹性斜视的病因、麻痹肌的分布及对视功能的干扰。方法:回顾性分析长葛市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244例行斜视矫正手术的麻痹性斜视患者病历资料。结果:在244例患者中,先天性麻痹患者210例,占86.1%,后天性麻痹斜视34例,占13.9%。麻痹性斜视患者中,原因不明者189例,占77.5%,比例最高。外伤性斜视31例,占12.7%。244例斜视患者中,上斜肌麻痹患者187例,下直肌麻痹13例,下斜肌麻痹22例,双上转肌麻痹12例,双下转肌麻痹10例。结论:麻痹性斜视患者中主要为先天性麻痹患者;上斜肌麻痹患者在斜视患者中的比例最高。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应尽量早期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9例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垂直斜视度在7^△~15^△,行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垂直斜视度大于15^△,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若麻痹眼下转功能明显不足,则行下斜肌转位术,必要时健眼同时行下直肌后徙术。结果23例(33.3%)治愈,45例(65.3%)好转,1例(1.4%)无效。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以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为主要手术方式,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眼先天性垂直肌肉病变中,下斜肌功能过强占71%,有的认为高达90%;有作者报道在水平斜视中也有65%的患眼同时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1]。因此,下斜肌减弱术在斜视矫正术中甚为常用,其术式包括下斜肌后退、切断、切除等。近年来又开展了后退前移术,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3例,女7例;年龄4~35岁,平均13岁。均为先天性斜视。上斜肌不全麻痹双眼2例、单眼2例,双下转肌不全麻痹2例,原发性下斜功能过强4例。10例均有中、重度下斜肌功能过强,其中重度6例,中度4例。此10例垂直…  相似文献   

4.
上斜肌麻痹,特别是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占麻痹性斜视的首位,也是垂直性斜视的最常见病因,其手术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术后效果也不尽相同,为了寻找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术方法,我科于1999~2003年利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病人5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垂直斜视多为麻痹性斜视,其中以上斜肌麻痹为最多,矫正上斜肌麻痹所引起的斜视,通常多按照常规采取加强麻痹肌、减弱对抗肌、配偶肌、以及加强间接对抗肌等手术来矫正斜位。然而,在临床上,却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以上几种方法中加以掌握和选择,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关于加强麻痹肌的问题:上斜肌麻痹的肌加强手术,较多采用者为肌腱折叠术,但此手术操作较为困难,而且矫正度数不大,效果多不理想。所  相似文献   

6.
覃小平 《广西医学》2009,31(8):1095-1096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矫正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斜视患者42例,其中麻痹性斜视5例,共同性斜视32例,A-V综合征5例;不同类型斜视分别施行不同术式。结果随访0.5~4年,获得眼位矫正37例,占89%;好转5例,占11.9%。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徒矫正大度数外斜、内外直肌移位矫正A-V综合征及部分肌移植术治疗麻痹性斜视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对34例麻痹性垂直性斜视手术矫正的观察,就诊断、手术设计原则,眼前节缺血的预防等进行了讨论。上斜肌麻痹是麻痹性垂直性斜视中最常见类型(本组占76.5%);下斜肌切断术为矫正垂直斜视的常用术式,其方法简便,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12例垂直眼外肌麻痹手术治疗分析尹永宁麻痹性斜视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其病因一般与年龄有关。可以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也可因出生时创伤或婴儿时期疾病所致。故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垂直运动肌较为常见,有记载四倍于水平肌肉麻痹。上斜肌麻痹在先天性垂直眼外肌麻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70例,均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观察组采用下斜肌截腱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垂直斜视度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和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显著,其中下斜肌截腱术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下斜肌后徙转位前徙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赵洁 《大家健康》2017,(12):127-128
目的:研究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应用下斜肌减弱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该院于是2016年01月至2017年01月间收治的66例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随机划分为2组,两组各自分别使用相应的下斜肌减弱术进行治疗,即常规组33例患者应用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研究组33例患者应用下斜肌截腱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96.96% VS81.82%),组间疗效经临床检验,结果发现差异显著(<0.05).结论: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应用下斜肌减弱术治疗,临床疗效十分突出,其中下斜肌截腱术治疗的疗效要明显好于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斜肌边缘切开治疗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的疗效。方法对21例上斜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行下斜肌边缘切开术治疗。对垂直斜视〉25△的患者.同时行同侧上直肌后涉。结果21例患者中,18例单纯边缘切开,17例眼位及代偿头位矫正,1例欠矫,3例下缘肌边切开,同时行上直肌后涉者.代偿头位得到满意矫正。结论上斜肌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通过单纯的下斜肌边缘切开或联合上直肌后涉手术可使眼位及代偿头位得到满意的矫正,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10例因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外斜视病人,采用不破坏滑车的上斜肌移位术,同时为了避免上斜肌功能不全所致上斜视,而采用上直肌后退的手术方法,取得了第一眼位时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麻痹性斜视是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或肌肉本身的疾病,导致眼外肌瘫痪、眼球运动障碍而发生的眼位偏斜.部分性麻痹只是功能减退,不是瘫痪.有上、下隐斜或上、下斜都是由于上转肌或下转肌的部分麻痹所致.麻痹性斜视并不少见.选取我科自2009 年以来收治的30例麻痹性斜视的患者,临床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麻痹性斜视是眼球运动受限的一种常见的眼病,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后天性麻痹多由外伤、感染、炎症、血循环障碍、肿瘤及退行性变等引起。突然发病,可累及单眼的一条肌肉或多条肌肉,也可累及双眼的同名肌肉。多见于成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单眼肌麻痹以外直肌多见,其次为上斜肌。动眼神经麻痹多伴上睑下垂,眼球固定,向上、向下及向内运动均受限制。麻痹性斜视根据不同的症状中医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按照减弱麻痹肌的直接拮抗肌、配偶肌、间接拮抗肌以及加强麻痹肌的手术方法,对57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进行了手术矫正。术后46例(80.7%)眼位正位,44例(77.2%)代偿头位消失,13例(22.8%)减轻,总有效率100%。29例(50.9%)获得完全双眼视功能,11例(19.3%)获不完全双眼视功能,总有效率70.2%,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浅谈非共同性斜视治疗心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以手术治疗为主,度数较小或术后有残余度数者可用三棱镜矫正.外展神经麻痹如发现明确病因,应首先进行病因治疗,针对神经麻痹可以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上斜肌麻痹为常见的麻痹性斜视之一,可单侧或双侧。双侧性较少见,仅占8%~28%,且往往两侧的麻痹程度不同,麻痹较重的一侧常常掩盖麻痹较轻的一侧,因而容易误认为单侧麻痹。同视机9个方位斜视度的定量测定对分析受累麻痹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常规的同视机检查,对双侧上斜肌麻痹患者,常因两侧的麻痹程度不同,麻痹较重的一侧会掩盖麻痹较轻的一侧,容易误诊为单侧麻痹,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18.
按照减弱麻兽肌的直接拮抗肌、配偶肌、间接拮抗肌以及加强麻痹肌的手术方法,对57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进行了手术矫正。术后46例眼位正位,44例低偿头位消失,13例减轻,总有效率100%。29例获得完全双眼视功能,11例(19.3%)获不完全双眼视功能,总有效率70.2%,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先天性麻痹性斜视者眼外肌超微结构改变,探讨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时机.方法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16例,按年龄不同分为3组,即3岁及以下组、4~8岁组和9岁及以上组,术中取拮抗肌组织行电镜观察.结果 3组病例眼外肌超微结构均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肌纤维排列紊乱、变性、萎缩;肌小节结构不规则,Z带紊乱,M线模糊或消失,肌丝溶解;线粒体肿胀、空泡变及疝形成,可见较多斑马样小体,局部线粒体明显增生;肌质网扩张、空泡化,溶酶体及脂滴增多;间质内胶原纤维增生,且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其改变越明显.结论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发病早期眼外肌就发生了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提示对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恢复双眼视功能,避免失代偿.  相似文献   

20.
李霞  李湧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04-1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8例(80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手术治疗,双眼上斜肌麻痹者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DVD行下斜肌转位术.合并水平斜视也同时矫正。术前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检查为手术提供依据,结果:28例单眼下斜肌切断,术后观察3~6周,出现对侧眼上斜视6例,上斜视度在6。左右。4例行上斜肌折叠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8例下斜肌转位,18例内、外直肌后徙,经半年以上观察,代偿头位改善,眼位基本正常。结论:采用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疗效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