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铅烟与噪声对听力损伤的联合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同时接触沿烟与噪声的某钢铁厂82名男性炼铁炉前工进行听力测试,当噪声强度一样时,铅烟吸入加重了接噪工人的损伤,且随着体内铅负荷的增高,工人听阈位移更为明显。提示铅与噪声对工人听力损伤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劳动卫生     
为掌握高含铅量铁粉在烧结过程中产生的铅烟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三明某钢铁厂的烧结分厂进行了铅危害情况调查。观察组为107名烧结炉前工和辅助工,对照组为90名某铸造厂不接触铅烟的冶炼工和铸工。调查结果表明,该厂作业场所空气中的铅烟浓度超过国家最高允许浓度。烧结作业工人的自觉症状(以关节酸痛、疲乏无力、头晕、腹隐痛等为主)、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血铅含量和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某公司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性有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制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有效对策。方法采取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测分析、定量分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在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铅尘、铅烟、硫酸、石墨尘、煤尘、锰尘、噪声等。经检测粉尘浓度范围在0.6~10.7 mg/m^3,分片区石墨尘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超标。化学毒物铅烟浓度范围在0.004~11.629mg/m^3,铅尘浓度范围在0.004~13.637 mg/m^3,所有测点的TWA均超标。硫酸浓度范围在〈0.14~2.20 mg/m^3,化成区水洗作业点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超标。噪声检测铅粉车间熔炉区噪声超标,最大值达到97.9 dB(A)。80%工作场所照度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根据检测结果确认,粉尘的关键控制点是分片作业。化学毒物的关键控制点是合膏、化成、固化、包装、焊接、铸条作业。物理因素的关键控制点是铅粉机打磨时的噪声。结论该企业铅尘、铅烟TWA浓度均不同程度地超过职业卫生限值,属职业危害严重的生产企业,必须进行整改。应增加生产厂房,改善设备布局空间,有效运行防尘防毒设施,防止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对印刷铸字机铅烟的防护采取密闭通风,并用3%醋酸液以淋洗净化的方法,降低铅烟浓度。结果表明:改进前铸字机岗位空气中铅烟浓度均值为0.169mg/m~3,改进后均值为0.0114mg/m~3。经统计学处理改进前后空气中铅烟浓度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改进后进气口浓度为0.016mg/m~3,排出口浓度为0.006mg/m~3,铅烟净化效率为62.5%。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福建省蓄电池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为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福建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数据,分析蓄电池制造企业的铅尘、铅烟、噪声的检测结果及职业卫生管理现状。结果 11家蓄电池制造企业的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铅烟(C_(TWA))、噪声的检测值M(P25~P_(75))分别为0.030(0.022~0.088)mg/m~3、0.030(0.017~0.060)mg/m~3、82.4(79.1~84.8)dB(A),铅尘、铅烟、噪声的岗位合格率分别为62.5%、66.7%、76.8%,不同岗位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卫生管理各项指标合格率为63.6%~100.0%。结论福建省蓄电池制造行业铅、噪声的职业病危害较严重,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职业卫生监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某蓄电池生产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与检测检验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建设项目的总平面布置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卫生防护设施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应急救援、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铅烟、铅尘、锑及其化合物、硫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苯酚、粉尘、噪声、高温等。部分铅作业岗位铅烟、铅尘浓度不稳定,整改前铅烟浓度TWA为0.004~0.0238mg/m^3,STEL为0.004—0.349mg/m^3,铅尘浓度TWA为0.012~5.569mg/m^3,STEL为0.023~11.185mg/m^3,整改后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运行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护建议。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查表分析、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 结果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烟、铅尘、硫酸、噪声、二氧化锡等。产生铅烟岗位的铅烟40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为0.016~0.022 mg/m3,产生铅尘岗位的铅尘CTWA为0.026~0.042 mg/m3,有硫酸挥发的作业岗位的硫酸CTWA为0.65~0.94 mg/m3,二氧化锡CTWA为1.0 mg/m3,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接触铅作业员工血铅检查项目均合格。 结论 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因素为铅及其化合物、硫酸和噪声。其中铅及其化合物的关键控制点为装卸模焊接区域、焊过桥区域、焊端子区域、包片区域;硫酸关键控制点为加酸区域、充放电区域、化成区域;噪声的关键控制点为正极板铸板区域、装卸模焊接区域、焊过桥区域。  相似文献   

8.
刘涛  杨艳  焦洁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3,(4):272-274,277
目的比较某铅冶炼厂局部通风设施改造前后的防护效果。方法对该铅冶炼厂电解车间生产工艺及通风排毒设施进行调查,对排风系统改造前后工作场所铅烟浓度进行检测,对改造前后除铜岗位、熔铅铸锭岗位排风罩罩口风速及控制风速进行测试,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改造前,除铜岗位控制风速为0.30 m/s,铅烟浓度为0.17 mg/m3,改造后,该岗位控制风速提高到2.20 m/s,铅烟浓度降低到0.08 mg/m3;改造前,熔铅铸锭岗位控制风速为0.25 m/s,铅烟浓度为0.19 mg/m3,改造后,该岗位控制风速提高到2.00 m/s,铅烟浓度降低到0.06 mg/m3。结论经改造,除铜岗位、熔铅铸锭岗位局部通风设施的防护效果得到明显提高,能够达到控制工作场所铅烟浓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冯祖辉  李兴中  蔡永玲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589-1590
目的探讨2种不同冶炼生产工艺下职业病有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法对尿铅含量进行测定,运用t和X^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统工艺所测铅烟、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为(1.023±0.931)、(3.753±1.631)mg/m^3,新工艺则分别为(0.308±0.166)、(1.227±0.903)mg/m^3,传统工艺与新工艺所测铅烟、二氧化硫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调查的63个项目中有鼻干、腹痛、乏力、牙齿松动4项接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职业健康检查中有贫血、慢性支气管炎、尿潜血、慢性鼻炎、慢性结膜炎、肝功能接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炉前工的尿铅超标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技术改造后车间铅烟、二氧化硫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明显下降,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收集某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工艺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铅尘、铅烟和噪声指标中分别有75%、78%和28%超标,采取防毒措施后再次检测超标岗位,铅尘、铅烟作业点仍存在超标现象,主要存在于焊接岗位。体检显示工人尿铅浓度过高者多集中在焊接岗位,故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中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焊接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