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72例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和后凸Cobb’s角。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61.38±2.44)cm、术中出血量(95.31±23.38)ml、术后引流量(14.67±3.12)ml及VAS评分(2.16±0.6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22.32±3.08)cm、(276.32±41.54)ml、(165.19±36.35)ml、(3.78±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和后凸Cobb s’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和后凸Cobb’s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减少手术创伤,减轻疼痛,其远期效果与开放式手术相当,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比较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微创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10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经皮微创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椎弓根切开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经皮微创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Cobb角及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以及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关节功能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本组治疗前,椎体Cobb角小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皮微创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1.21±0.21)分低于常规治疗组的(3.14±0.26)分,关节功能评分(96.21±2.11)分、椎体前缘高度比(92.12±5.21)%高于常规治疗组的(84.68±2.17)分、(84.68±5.78)%,椎体Cobb角(6.11±1.02)°小于常规治疗组的(8.15±1.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微创治疗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常规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微创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加速骨折的愈合,减少失血和引流量,减轻疼痛和更好恢复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  相似文献   

4.
曹飞 《现代临床医学》2018,44(5):365-366
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130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各65例,均为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跨伤椎置钉,试验组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椎体前缘压缩比、后凸Cobb角以及并发症等。实验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而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1年试验组的椎体前缘压缩比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1);试验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胸腰段脊柱骨折采取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引流量,改善Cobb角,降低并发症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60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通过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前入路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行后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X线测量值,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实验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大于对照组,Cobb’s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手术入路可影响治疗效果,后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前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5例,采用PVP,对照组35例,采用PKP。观察两组术后12周及1年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及1年,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VA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及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及1年,两组患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VP和PKP治疗老年压缩性骨折患者均可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明显减轻疼痛,且PKP在纠正椎体后凸畸形及患椎前缘高度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伤椎与跨伤椎万向钉置钉固定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6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经伤椎置6钉固定和跨伤椎置4钉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影像学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管前缘高度和Cobb角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占位较对照组减少,但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置6钉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强脊柱稳定性,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创伤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镇痛药使用率、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弥补了传统手术中创伤大、恢复时间过长等缺点,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脊柱创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0.21±11.21)min、(18.79±8.41)ml、(0.51±0.36)mm、(3.51±1.22)d,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72.54±14.54)min、(61.23±19.25)ml、(6.52±1.45)mm、(9.14±2.1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任何术后并发症。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疗效显著,手术治疗效率较高,康复作用突出,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叶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3,(32):145-146
目的研究分析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07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6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联合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治疗组26例患者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以及VAS以及Cobb角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6~24个月的随访,治疗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增加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查时,治疗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后路手术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有利于实现伤椎高度的恢复,同时避免后凸矫正角度丢失发生,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脊柱微创手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5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保守治疗手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后椎体恢复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05±1.12)周、(2.23±0.86)d、(15.87±3.06)d,均短于对照组的(15.31±1.34)周、(11.06±2.21)d、(26.34±6.8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丢失(6.21±2.37)mm低于对照组的(10.06±3.77)mm, Cobb角(12.39±3.54)°小于对照组的(21.38±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能显著缩短患者骨折恢复时间,利于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尽早出院,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脊柱创伤手术应用在脊柱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之后,两组患者都产生显著的效果。其中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住院时间都要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其有效率为96%(48/5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4%(42/50)。两组患者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创伤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能够产生显著效果,对于提升患者康复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6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3例按不同治疗术式分为试验组(47例,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和对照组(36例,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围术期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2)试验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4项围术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患者经手术治疗的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预后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覃陆军 《北方药学》2013,(5):121-122
目的:研究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接诊的50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折的恢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50例患者伤椎恢复效果良好,Cobb’s角及前缘压缩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脊柱创伤的手术方法的选择应参考患者骨折类型,患者的伤势等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微创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某院接诊的60例急性脊柱创伤的患者进行研究,研究组30例患者使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使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的优良率、VAS评分结果、手术相关指标与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与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治疗优良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9151,P=0.3191);术后研究组患儿的VA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的患者可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对86例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均在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下进行护理干预,结合不同护理模式划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针对性围手术期护理),各43例,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与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s角、术后胸腰段Cobb's角比值以及对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末次随访伤锥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s角较对照组呈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腰段Cobb's角(过屈位/过伸位)比值较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为97.67%,高于对照组对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切口感染、肌肉损伤、切口渗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脊柱骨折患者行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下配合规范化、个性化的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入的10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采取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各52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前缘高度、Cobb角、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取得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跨伤椎固定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进行经伤椎固定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组患者椎管占位、椎体前缘高度以及Cobb角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椎管占位、椎体前缘高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obb角术后与随访时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矫正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可使脊柱矫正度获得良好维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发生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患者69例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后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VAS评分变化以及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81.95±10.12),伤椎后缘高度(95.45±7.19),Cobb角(10.27±6.96);对照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76.34±10.35),伤椎后缘高度(90.11±7.14),Cobb角(16.23±6.07);两组组内较治疗前比较有差异,组间比较也具有一定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手术治疗方式较多,通过改良后实施经伤椎固定法治疗的效果较好,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收治的7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两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组(观察组)56例、传统保守治疗组(对照组)22例。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年)的疼痛缓解情况、活动功能恢复情况、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VAS、EVOS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降低、Cobb角明显减小,EVOS评分、椎体高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疼痛,恢复其活动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