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与血清B7-H4、白介素-6(IL-6)、白介素-22(IL-22)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6年6月-2020年1月收治的足月胎膜早破患者96例为早破组,足月未破膜孕妇50例为对照组,分析胎膜早破与阴道微生态改变及血清B7-H4、IL-6、IL-22水平变化。结果:早破组阴道内乳酸杆菌(21.9%)、G+杆菌(13.5%)及G+球菌(32.3%)优势情况与对照组(54.0%、38.0%、6.0%)存在差异,早破组阴道微生物失衡占比(93.8%)高于对照组(60.0%),血清B7-H4(13.02±2.16 ng/ml)、IL-6(28.46±6.63 pg/ml)及IL-22(43.15±6.78 pg/ml)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情况更严重,阴道优势菌也发生明显改变,血清B7-H4、IL-6、IL-22水平升高,可能与阴道微生态失衡、导致病原菌清除能力下降、炎症反应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3(serum co-stimulatoy molecule B7 family 3,B7-H3)、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CAM-1)水平测定在早期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中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3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合并感染患者116例,作为感染组,未合并感染患者116例,将其作为非感染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232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在入院第1、4、7天进行血清B7-H3、PCT及sICAM-1水平动态检测,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血清B7-H3、PCT及sICAM-1水平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血清B7-H3、PCT及sICAM-1水平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项指标水平均在第4天提高,之后均降低。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进行血清B7-H3、PCT及sICAM-1水平的测定,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对患者病情及疾病预后进行及时评估,为疾病及时诊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及乙肝肝硬化组血清中T3、T4、FT3及FT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乙肝肝硬化组T3及T4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脏功能损伤的加重及Child-Pugh分级的增加,T3、T4、FT3及FT4水平逐渐下降.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TSH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甲状腺功能对评价慢性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α-L-岩藻糖苷酶(AFU)、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GGT)及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H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乙肝相关性PHC患者59例作为乙肝相关性PHC组,选取同期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58例作为乙肝肝硬化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AFP、TSGF、AFU、GGT、CEA表达水平,对比血清AFP、TSGF、AFU、GGT、CEA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乙肝相关性PHC结果。结果乙肝肝硬化组血清AFP、TSGF、AFU、GGT、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肝相关性PHC组血清AFP、TSGF、AFU、GGT、CEA水平均高于乙肝肝硬化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血清AFP、TSGF、AFU、GGT、CEA联合诊断乙肝相关性PHC特异度为80.87%(93/115)、灵敏度为88.14%(52/59)、准确度为83.33%(145/174),均高于血清AFP、TSGF、AFU、GGT、CEA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AFP、TSGF、AFU、GGT、CEA联合检测对乙肝相关性PHC早期诊断应用价值较高,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肝癌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乙肝相关肝癌患者42例为肝癌组,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35例为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8例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外周血B7-H2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在胆管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收入本院肝胆外科的老年胆管癌患者99例,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B7-H2联合IL-6水平变化,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中协同刺激分子B7-H2与IL-6水平的相关性,并且利用生存曲线分析胆管癌根治术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99例老年胆管癌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为100%,TNM分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患者中B7-H2和IL-6的高水平与低水平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胆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B7-H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患者B7-H2的表达量(P0.05)。胆管癌术后患者的预后生存率与血清中B7-H2和IL-6表达的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血清中B7-H2和IL-6的表达与胆管癌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7-H2和IL-6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发生和进展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胆管癌筛查检测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鉴别小肝癌(SHCC)的价值。方法 选取某院住院治疗的符合要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及乙肝肝硬化合并S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定义为肝硬化组和SHCC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利用单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导致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鉴别乙肝肝硬化合并SHCC的潜在诊断效能。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3例患者。其中肝硬化组共67例, SHCC组共36例。SHCC组患者的总胆红素、MRI检查、血清AFP、血清GPC - 3等指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RI检查、血清AFP和血清GPC - 3是乙肝肝硬化合并SHCC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的血清GPC-3和血清AFP呈正相关(r = 0.222,P<0.05)。血清AFP和血清GPC-3鉴别乙肝肝硬化合并HCC的AUC为0.723和0.884,其敏感度为69.44%和66.67%,特异度为61.19%和100%;二者联合诊断鉴别乙肝肝硬化合并HCC的AUC最高(0.927)。结论 GPC-3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鉴别小肝癌时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诊断乙肝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发性流产患者孕早期孕囊超声特征、血清可溶性B7-H3 (sB7-H3)、糖类抗原125 (CA125)、孕酮(P)的水平,分析其预防流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该院建立产前等级及检查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出现自发性流产(流产组)、同期正常妊娠至分娩的120例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妊娠妇女孕7周时的孕囊超声检查指标、血清sB7-H3、CA125及P水平,为早期预防自发性流产提供参考。结果流产组孕7周时孕囊的胎心率、孕囊直径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孕7周时顶臀长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流产组孕7周时血清sB7-H3、CA125及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孕7周时孕囊的胎心率、孕囊直径、血清sB7-H3、CA125及P水平与自发性流产呈负相关(P<0. 05)。结论早期对孕妇宫内孕囊进行超声检查、血清sB7-H3、CA125及P水平检查,有利于发现流产迹象,对于预防流产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胱抑素C(Cys-C)水平与病情程度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11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依照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级(n=42)、B级(n=37)、C级(n=31),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纳入对象血清Lp-PLA2、Cys-C水平,分析血清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乙肝肝硬化组血清Lp-PLA2、Cys-C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A级患者血清Lp-PLA2、Cys-C含量低于B级,B级低于C级(P0.05);血清Lp-PLA2、Cys-C联合检测评估A级与B级以及B级与C级肝硬化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为0.875、0.837,高于单独Lp-PLA2判断曲线下面积0.772、0.750,高于单独Cys-C判断曲线下面积0.750、0.691(P0.05);Spearman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p-PLA2、Cys-C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r=0.659、0.561,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Lp-PLA2、Cys-C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乙肝肝硬化病情加重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疾病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对肝硬化的分级具有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43例为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组),41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8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浓度.结果 乙肝组和肝硬化组患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乙肝组和肝硬化组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和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可能跟病毒感染、肝功能损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血清可溶性B7-H4(s B7-H4)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NSCL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89例NSCLC患者,85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10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s B7-H4水平,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SCLC组血清s B7-H4、CYFRA211、CEA水平均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 B7-H4在早期NSCLC患者(Ⅰ/Ⅱ期)中阳性率(63.0%)高于CYFRA211(39.1%)和CEA(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χ2=7.36,P0.01)。结论 NSCLC患者血清s B7-H4水平显著增高,且与临床分期相关,是一种较好的预测早期NSCLC的肿瘤标志物,有助于NSCL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B7-同源物2(B7-H2)及组织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7月间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0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女性志愿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4 ml,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CAM-1、B7-H2浓度。术中采集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病灶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织标本中DKK-1、VEGF蛋白表达。收集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女性志愿者的人口学资料,以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对乳腺癌患者进行1年随访,记录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VCAM-1浓度(67.81±19.27)ng/ml、B7-H2浓度(484.29±31.70)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织中DKK-1蛋白相对表达量(4.46±1.32)、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4.81±1.5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VCA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应用血清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进行预测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2例糖尿病患者为A组,78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血压、空腹胰岛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接诊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取180例为本次对象,60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为A组,60例采用阿德福韦脂治疗的为B组,60例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为C组.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C组血清ALT水平、Child-Puch评分及HBV DNA载量等检测降幅明显大于A组和B组(P<0.05);B组的ALT水平降幅明显大于A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均有部分转阴,C组转阴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的转阴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降低血清ALT水平、Child-Puch评分及HBV DNA载量等检测水平,提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转阴率,其中以恩替卡韦治疗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基因型和血清PIVKA-Ⅱ水平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例341例,通过Sanger测序法和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乙肝基因型和血清PIVKA-Ⅱ水平。 结果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组的PIVKA-Ⅱ水平显著高于乙肝相关肝硬化组和慢乙肝组(P<0.01),并且随TNM肿瘤分期的增高PIVKA-Ⅱ水平升高。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组、乙肝相关肝硬化组及慢乙肝组基因型C型占比均高于基因型B型,但各组间不同基因型的分布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TNM肿瘤分期组间乙肝不同基因型的分布比例也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PIVKA-Ⅱ在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随访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时不能忽视基因B型患者,应同样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耐核苷类药物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调节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7例耐核苷类药物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继续给予原核苷类药物治疗;B组23例,给予原核苷类药物治疗+干扰素;C组23例,给予原核苷类药物治疗+干扰素+胸腺肽α1;3组患者治疗观察48周.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前略有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好转,治疗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肝功能指标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好转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论24周还是48周下降程度均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 耐核苷类药物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同时应用胸腺肽α1调节免疫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清miR-122联合肿瘤标志物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及早期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10月于滨州市滨城区市立医院进行诊治的慢性乙肝、肝硬化及早期肝癌患者分别为65例、54例、5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检测,qPCR检测血清微小miR-122(microRNA-122, miR-122)水平。分析三者对肝硬化、早期肝癌诊断的价值。结果肝癌组患者中的AFP、CEA分别为(98.64±13.94)ng/ml、(28.86±2.05)ng/ml高于肝硬化组(34.60±11.84)ng/ml、(11.36±2.31)ng/ml和乙肝组(18.38±8.39)ng/ml、(3.57±1.52)ng/ml),肝硬化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较乙肝组升高(P0.05)。肝癌组患者血清中的miR-122低于肝硬化组和乙肝组(P0.001),硬化组患者miR-122也低于乙肝组(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对于肝硬化诊断miR-122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诊断效能(AUC=0.813;灵敏度为85.12%;特异性为70.18%)高于肿瘤标志物、miR-122单独检测的效能(P0.001)。对于早期肝癌诊断miR-122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诊断效能(AUC=0.866;灵敏度为91.23%;特异性为77.19%)高于肿瘤标志物、miR-122单独检测的效能(P0.001)。结论血清miR-122单项检测在肝硬化、肝癌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血清miR-122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指标检测,本研究可为临床肝硬化、早期肝癌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丹珠永吉  熊元治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088-5089,509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入某院治疗的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分成A、B、C3组,对照组是该院门诊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分别于清晨空腹静脉抽血,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NO、ET的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血清中平均NO为和ET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A组、B组、C组患者血清中NO和ET含量均随着分级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升高,其中B组和C组与A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ET值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含量变化(OR=6.358)、ET含量变化(OR=5.472)均与肝硬化的发病有高度的相关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中ET、NO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肝硬化的发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血清S100B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5例正常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105例就诊我院的肝硬化患者(病例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清S100B检测,另病例组均进行血氨、肝功能、电解质以及凝血功能测定,检测血清S100B采用酶联免疫法,并对观察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组血清S100B含量较肝硬化非肝性脑病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29例入院时已经确诊为肝性脑病的患者,经谷氨酸钠、精氨酸、甘露醇或保留灌肠等治疗后,肝性脑病病情控制,第7天复查血清S100B,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且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15例肝性脑病合并低钠血症组血清S100B值,并与单纯肝性脑病及单纯低钠血症比较,混合组血清S100B值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2.所有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经ch ild-pugh分级并与患者血清S100B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98)。3.对所有肝硬化患者根据血清S100B值进行分组,S100B高值组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病率高于低值组(P0.05);对入院时肝硬化非肝性脑病患者根据血清S100B值进行分组,S100B高值组入院后进展为肝性脑病发生率高于低值组(P0.05)。结论:血清S100B的测定有助于肝性脑病的诊断和脑实质损害情况的判断,在临床上对病情的估计、预后的判断和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服用恩替卡韦对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45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均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比分析治疗24周后及治疗前患者血清T3、T4、FT3、FT4、TSH激素水平的差异性。结果:本组45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中,HBV—DNA转阴患者36例,HBV—DNA未转阴患者9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5例患者血清T3、T4、FT3、FT4、TSH激素水平均有明显改善;HBV—DNA转阴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优于HBV—DNA未转阴患者(P0.01)。结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能够显著改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