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CT影像测量了解漏斗胸Nuss矫形术前后胸廓径线的改变情况,探讨并分析Nuss矫形术对胸廓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行漏斗胸Nuss矫形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患儿中男43例,女7例。所有患儿中存在脊柱侧弯6例,胸廓不对称12例,胸骨旋转11例。通过CT影像测量其放置矫形器前及取出矫形器后胸廓各椎体平面最大横内径及该平面胸脊间的距离,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矫形前后各径线的改变情况,以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在不同年龄、性别、矫形时间、漏斗胸对称与否、是否合并脊柱侧弯等情况间的差异性。结果5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矫形器置入术及矫形器拔除术,无明显术中及术后并发症,Nuss矫形后较矫形前相比,胸廓前后径在第8~12胸椎水平均较前增加,第3~5胸椎平面较前减小,胸廓横径在第8~10胸椎平面较前减小;年龄≤10岁、矫形时长≥2年及女性患儿胸廓前后径改变量在多个胸椎平面分别较年龄>10岁、矫形时长<2年及男性患儿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漏斗胸Nuss矫形后前胸壁凹陷较前明显改善,并且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矫形时长间存在差异性,年龄较小及适当增加矫形时间可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而胸廓横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DWI与T 2WI诊断子宫内膜癌敏感性以及测量病变大小准确性的差别,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阅读MRI。方法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已行多模态3.0T MRI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这两种序列诊断EC的灵敏度,同时分别比较两种序列测量癌灶上下径、左右径与术后径线的差别。结果DW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97%)高于T 2WI(80%),DWI所测得癌灶上下径、左右径与术后均有差别(P上下径=0.002,P左右径=0.002),T 2WI均无差别(P上下径=0.579,P左右径=0.261)。结论DWI可明显提高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而T 2WI测量癌灶大小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美洛昔康进行治疗同时,联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治疗疗程为六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特点。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与实验室指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中,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3.0T MRI 成像探讨正常女性子宫肌层厚度随年龄变化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正常女性子宫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测量子宫内肌层(结合带)和外肌层的厚度,按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21~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年龄组结合带厚度中位值分别为0.4 cm、0.8 cm、0.63 cm、0.1 cm,外肌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2 cm、1.1 cm、1.2 cm、1.2 cm。结合带厚度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对研究孕宫疾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带厚度在31~40岁、41~50岁2个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1~40岁、41~50岁年龄段的结合带厚度最厚,21~30岁次之,≥51岁女性的结合带最薄。外肌层厚度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结合带厚度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对研究子宫疾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老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特点,并与80例中青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组进行临床比较。结果老年与中青年组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关节受累、伴随疾病及RF滴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老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特点及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稳态流体模型,验证3.0TMR快速电影相位对比(Fast Cinephase Contrast,FastCine-PC)成像进行脑脊液流体动力学测量的准确性,同时优化成像参数。方法将直径为3.0mm的医用塑料输液管固定在水模中,塑料管的一端连接高压注射器,另一端连接容器。高压注射器以预设的不同流速向塑料管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将流体模型中心置于标准头部8通道线圈中心,塑料管长轴与流体长轴一致。应用3.0T高场强MR扫描仪进行FastCINEPC序列扫描,扫描层面垂直于管腔长轴。在不同流速、不同流速编码(Velocity Encoding,VENC)、不同流动方向、不同倾斜角度情况下分别测量流速。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流体流速在1.41~12.74cm/s(接近人体脑脊液流速范围),流速编码置于20cm/s时所测得流速与真实流速最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流动方向与流速编码方向相同、方向相反测得的流速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体管腔给予不同角度后测得的各流速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MR快速电影相位对比序列可以准确定量测量稳态流体模型流速,为人体脑脊液动力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肿瘤的0.2%(男性)~1.0%(女性)。1928年Graham首次报道了关于静息甲状腺癌的临床概念后,关于甲状腺癌的研究日渐增多。甲状腺微小癌( thyroid micro carcinoma,TMC)的概念也逐渐被各国学者熟知。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甲状腺癌肿直径小于或等于10 mm的甲状腺癌[1]。以往,TMC患者大多因其他甲状腺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甚至有些患者在因其他疾病死亡后的尸检中发现。世界各地尸检中TMC的发现率为1.5%~35.6%。以前部分学者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因其癌灶直径较小,与直径较大的甲状腺癌相比,其侵袭性较低,故对其的治疗应采用临床观察等相对保守的方法[2]。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细针穿刺病理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甲状腺疾病重视程度的增加, TMC的检出率明显上升。但是,对于TMC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因此这一问题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甲状腺微小癌的病因仍不是很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放射线接触史、体内碘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甲状腺癌有不同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点,甲状腺微小癌亦是如此,其病理分型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甲状腺微小癌的特点是起病缓慢、隐匿,可长期处于无进展的亚临床状态,也可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共存,易误诊、漏诊。但是,也有部分TMC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特点,癌细胞分化不成熟、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以发生转移。 TMC主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第一站多为颈部Ⅵ区淋巴结,即中央组,一旦发生转移,患者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此时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Andreas等[3]关于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生物相关性的研究中得出甲状腺微小髓样癌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甲状腺微小癌整体发病率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乳头状微小癌比例的上升尤为突出。未来,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微小癌患者,所以,对于TMC的诊断及治疗应予重视。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基因诊断细化其危险分层,制定更加合理的(积极或保守)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结核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以1:2比例从同期住院的RA患者未合并感染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对照组,详细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数据、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临床表现以发热(83.3%)最为常见,其次为咳嗽(69%)及体质量下降(45.2%)。感染部位以肺结核居多,占73.3%,肺结核患者胸部CT表现二种及以上占 59%,发生在典型结核发生部位的仅有9例(33.3%)。单因素分析中,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评分、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补体(complement,C)、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CD4+T细胞计数、免疫抑制剂使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CRP(OR=1.016,95%CI:1.002~1.031)、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OR=1.229,95%CI:1.066~1.418)水平为RA合并结核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合并结核感染患者以肺结核为主;RA合并结核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肺结核胸部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容易误诊;CRP及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是RA合并结核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与单纯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随机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行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单纯实施三维适形放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用药不良反应.跟踪随访2年,观察1年死亡率和2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2个月,两组瘤体大小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显著增加,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胃肠道反应和疼痛、心悸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抑制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年生存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治疗效果明显,患者2年生存率明显增加.治疗过程中没有叠加化疗毒性,并有效避免了放射性损害,用药不良反应较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外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收治的15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在术前都行腋下肿块切除或行细针穿刺,经病理检查证实均为乳腺癌淋巴转移。对本组14例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1例因拒绝行根治术,仅行单侧淋巴结肿物切除术。14例中单纯行手术治疗者2例;单纯化疗1例;手术+放疗5例;手术+术后辅助化疗4例;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放疗3例。对于伴有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再辅以内分泌治疗。结果本组随访15例,1、2、3、4、5年存活分别为15例、14例、12例、11例、10例。结论在临床上对女性的腋窝肿块需给予高度警惕,应考虑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