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AL患者血清中VEGF-C及VEGFR-2、VEGFR-3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1例确诊为AL患者、接受治疗观察的43例及16例健康献血者血清中VEGF-C、VEGFR-2、3进行检测.结果 (1)AL患者VEGF-C、VEGFR-2及VEGFR-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完全缓解(CR)组患者VEGF-C和VEGFR-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未完全缓解(NR)组患者VEGF-C和VEGFR-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CR组和NR组VEGFR-3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4)治疗前NR组VEGFR-2、VEGFR-3水平明显高于CR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观察AL患者治疗前后VEGF-C及VEGFR-2、3表达水平,对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AL疗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正常人群及初治、缓解、未缓解组的血清LDH、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初治及未缓解组血清LDH、β2MG水平较正常对照及完全缓解(CR)组高。初治组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清LDH、β2MG均增高的患者较单项及二项增高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结论血清LDH、β2MG反映了AL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疗效、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和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yelogram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lycylproline dipeptidyl aminopeptidase,GPDA)活力测定,国内外未见报道,为AI和MDS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Hio改进后的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对32例白血病非缓解(acute leukemia-no-respite,AL-NR)`20例白血病完全缓解(acute elukemia-complete respite,AL-CR)和33例MDS患血清GPDA活力进行测定。结果:AL-NR及MDS组血清GPDS活力较正常组显降低(P>0.01),AL-CR组与AL=-NR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但仍比正常组低(P<0.05),MDS组与AL-NR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但与AL-CR组比较差异非常显(P<0.01)。结论血清GPDA活力测定作为AL和MDS等疾病的实验诊断标准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华  周和中  邓金双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30-1132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D(VEGF-D)及其受体的表达,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C、VEGF-D、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差别。同时记录宫颈癌患者不同肿瘤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肿瘤浸润程度血清VEGF-C、VEGF-D、VEGFR-3水平的差别。结果对照组VEGF-C与CIN组比较(P〉0.05);宫颈癌组(无/有淋巴转移)VEGF-C水平均较对照组、CIN组升高(P〈0.05),且宫颈癌淋巴转移组血清VEGF-C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血清中VEGF-D和VEGFR-3水平低于其他三组水平(P〈0.05);四组患者血清中VEGF-D和VEGFR-3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宫颈癌(淋巴转移)组、宫颈癌(无淋巴转移)组、CIN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VEGF-D与VEGFR-3水平正相关(r=0.97,0.75,P〈0.05)。宫颈癌Ⅱ期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均较宫颈癌I期升高(P〈0.05);宫颈癌不同组织类型(鳞癌/腺癌)、不同组织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血清中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癌浸润到深肌层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均较浅肌层患者升高(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与淋巴转移相关,且血清VEGFC、VEGF-D水平可能通过VEGF-R3途径参与肿瘤的淋巴转移,VEGF-C、VEGF-D和VEGFR-3可作为宫颈癌淋巴转移和预后的生物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血清铁蛋白(SF)、β2微球蛋白(β2MG)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AL疗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正常人群及初治、缓解、未缓解组的血清SF、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 初治及未缓解组血清SF、β2MG水平较正常对照及完全缓解(CR)组高.初治组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清SF、β2MG均增高的患者较单项及二项增高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结论 血清SF、β2MG反映了AL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疗效、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AL疗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正常人群及初治、缓解、未缓解组的血清LDH、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 初治及未缓解组血清LDH、β2MG水平较正常对照及完全缓解(CR)组高.初治组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清LDH、β2MG均增高的患者较单项及二项增高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结论 血清LDH、β2MG反映了AL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疗效、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bcl-2的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cl-2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65例成人AL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bcl-2及mdr1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初治组及复发组AL患者bcl-2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②耐药组AL患者bcl-2表达水平较敏感组高(P<0.01);③在bcl-2高表达的AL患者中,其完全缓解(CR)率明显低于bcl-2低表达患者(P<0.01 );④全部65例AL患者中bcl-2与mdr1之间有低度正相关性(r=0.268,P=0.031);两者同时高表达的12例患者仅2例CR,但两者同时低表达的9例患者全部CR.结论bcl-2高表达是判断AL耐药的指标也是引起AL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1 (FOXO1)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40例成人AL组及50例对照组外周血中FOXO1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AL组外周血中FOXO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组经标准化疗后完全缓解(CR)者FOXO1的含量低于化疗前(P<0.05),部分缓解和未缓解(PR/NR)者其含量亦降低,但降低不明显,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OXO1在CR者中的表达低于PR/NR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AL外周血中FOXO1呈高表达,而化疗后完全缓解者呈低表达,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a(TNF~a)、内皮素-1(ET-1)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 SIL-2R)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20例(研究组)活动性肺结核、20例稳定期肺结核和20例健康人群血清TNF-a、VEGF、ET-1、SIL-2R水平。结果:活动性肺结核与稳定期肺结核患者血清TNF-a、VEGF、ET-1、SIL-2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又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初治组与复治组比较,TNF-a水平没有差异,而VEGF、SIL-2R、ET-1复治组较初治组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肺内病变空洞组血清VEGF水平较无空洞组明显降低(p<0.05),而ET-1、SIL-2R水平空洞组明显增高(p<0.05),无空洞组TNF-a水平显著高于空洞(p<0.05),初治组经过2个月(强化期)、6个月(疗程结束)的治疗TNF-a、VEGF、ET-1、SIL-2R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 p<0.05),复治组经过3个月(强化期)、9个月(疗程结束)的治疗TNF-a、VEGF、ET-1、SIL-2 R亦明显下降( p<0.05),血清TNF-a、SIL-2R、VEGF、ET-1水平对活动性肺结核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6%和90;96.9%.和81.3、93.8%和93.1,95.3%和85.2。结论:TNF-a、VEGF、ET-1、SIL-2R水平与肺结核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可为结核病诊断、疗效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日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受体(VEGFR-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微淋巴管形成,淋巴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125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行VEGF-C,VEGFR-3,CD31检测,进行淋巴管密度计数,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中VEGF-C,VEGFR-3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均P〈0.01)。VEGF-C,VEGFR-3的表达水平与淋巴转移呈正相关(均P〈0.05)。VEGF-C与VEGFR-3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P=0.009),远处转移(P=0.006),临床分期(P〈0.1301),VEGF-C表达(P〈0.1301),VEGFR-3表达(P〈0.001)呈正相关。淋巴管密度与MYD呈正相关(P〈0.01)。VEGF-C,VEGFR-3阳性表达与生存时间,2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01)。结论VEGF-C促使胃癌内淋巴管形成,促进胃癌淋巴结转移;VEGF-C,VEGFR-3表达增高,淋巴管密度增加是促使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VEGF-C促进微血管的形成,VEGF—C的表达有推测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急性白血病(AL)细胞中JAKs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入选患者分为初治组、复发组、完全缓解组(CR组)和正常对照组(NC组),RT-PCR方法检测AL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骨髓MNC中JAKI~3和TYK2mRNA的表达.结果 (1)AL患者JAK2、JAK3、TYK2 mRNA平均表达水平较CR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AL患者JAK1mRNA表达水平较NC组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P>0.05),复发AL患者JAK1 mRNA表达水平较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YK2阳性组的AL患者缓解率较TYK2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K家族基因在白血病患者的高表达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激活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的方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受体3(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标本来自2006年6—8月56例手术根治性切除大肠癌,详细记录患者临床病理情况,并以20例结肠良性腺瘤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肠组织标本中的VEGF-C蛋白、VEGFR-3蛋白及CD34蛋白的表达,并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VEGF-C及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强度明显较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中的高(P〈0.05)。大肠癌中VEGF-C的表达与VEGFR-3的表达可能有相关联系。(2)大肠癌中LMVD数值高于大肠腺瘤中的LMVD(P〈0.05)。大肠癌组织中MVD数值高于大肠腺瘤中的MVD(P〈0.05)。VEGF-C表达阳性的肿瘤LMVD高于VEGF-C表达阴性肿瘤LMVD(P〈0.05)。而VEGF-C表达阳性肿瘤与VEGF-C表达阴性肿瘤中的MV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VEGF-C及VEGFR-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可能与大肠癌的经淋巴道转移增加有关。(2)VEGF-C的表达与大肠癌LMVD增高有关,而与MVD增高无关。(3)MVD增高可能促进了肿瘤的经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的水平,探讨血清二者的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55例急性白血病(AL)住院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4例,正常人对照组15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VEGF的水平,用化学显色法检测血清TSGF的水平,比较VEGF、TSGF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观察VEGF、TS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ALL组、AML组血清VEGF及TS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②将AL患者根据第一次化疗的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未完全缓解(NR)组。AML患者NR组化疗前血清VEGF及TSGF水平明显高于CR组(P〈0.05)。③AL患者血清VEGF与TSGF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5263,P〈0.01)。结论①血清VEGF及TSGF水平可作为监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指标。②血清TSGF水平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判断指标,血清VEGF水平对AML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③AL患者血清VEGF及TSGF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c-kit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可溶性c-kit受体(s-kit)含量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初诊的4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血清s-kit含量,并观察s-kit含量与ANLL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ANLL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ANLL患者s-kit含量高于ALL组和对照组(分别为P〈0.001);ALL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ANLL组中,各FAB亚型的s-kit含量依次为:M1、M2〉M3〉M6〉M4、M5。血清LDH水平增高的ANLL患者s-kit含量明显高于LDH水平正常者(P〈0.01)。完全缓解(CR)的ANLL患者s-kit含量高于未缓解(NR)者,但二者s-kit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s-kit水平升高对于ANLL的诊断以及ANLL和ALL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ANLL各FAB亚型的s-kit水平不尽一致,以M1-M2型水平最高;s-kit水平与ANLL患者的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无明确关系,而与ANLL患者血清LDH含量成正比关系。s-kit水平较低的ANLL患者化疗疗效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的表达水平,分析3个指标与临床病理和甲状腺功能
的关系。方法收集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的血清及甲功资料。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55
例,甲状腺良性肿瘤(BT)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C/D和VEGFR-3浓度,并分析每位患者上述3个指标与
甲状腺功能的关系。结果PTC组血清VEGF-C和VEGFR-3浓度明显高于BT组(P<0.05);VEGF-D浓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PTC患者血清VEGF-C和VEGFR-3浓度在临床Ⅲ/Ⅳ期高于Ⅰ/Ⅱ期、TSH升高组明显高于TSH正常组、年龄
>45岁者明显高于≤45岁者、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高于≤2 cm的患者(P<0.05或P<0.01),VEGF-C和VEGFR-3在有无淋
巴结转移组变化不一致,淋巴结转移组VEGF-C浓度明显高于无转移组,而VEGFR-3则低于无转移组;二者均与性别无关;血
清VEGF-D浓度在PTC伴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TSH升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与临床分期、肿瘤
直径以及年龄、性别均无关。血清VEGF-C、VEGFR-3 和TSH 浓度的ROC曲线及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34 和0.707(P<
0.01);VEGF-D浓度线下面积0.556(P>0.05)。联合VEGF-C、VEGFR-3和TSH三个指标线下面积0.862(P<0.01)。结论联合
检测血清VEGF-C和VEGFR-3的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的TSH结果,可以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干扰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变。方法:应用ELISA法对44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在干扰素治疗开始时、结束时和停药后6个月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Ⅳ型胶原(C-Ⅳ)。结果: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组(CR-S)和完全应答伴反跳组(CR-R)治疗前血清HA、LN、PⅢP和C-Ⅳ水平低于无应答组(NR)、差异显著(P<0.05);CR-S组干扰素治疗后血清HA、LN、PⅢP和C-Ⅳ水平明显下降(P<0.05);CR-R组和NR组干扰素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结论:应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时,随着肝内炎症的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明显下降,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血清脂类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变化及白细胞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脑卒中患及高血压患均在入院第2天抽静脉血做白细胞计数及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同时以正常健康为阴性对照组。结果:脑卒中患HDL、APOA-1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数显增高,与高血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P<0.05,P<0.01)。脑卒中组中白细胞增高的死亡率显高于白细胞正常组(P<0.005)。结论:血HDL、APOA-1降低及早期白细胞增高可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还可作为判断脑卒中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以探讨这些活性物质在A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诊AL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其血清MMP-2及MMP-9水平并对结果比较分析,并对A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结果:①AL组初诊时血浆MMP-2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L组初诊时血浆MMP-9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血清MMP-2及MMP-9含量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未达到缓解[包括部分缓解(PR)和未缓解(NR)]时,上述因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MMP-2及MMP-9水平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P< 0.05,r =0.618和P<0.05,r=0.368).结论:动态监测AL患者血清MMP-2及MMP-9水平,可作为白血病病情进展、疗效过程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雌激素替代治疗后的绝经后冠心病妇女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2的变化。方法:选22例已绝经的冠心病妇女为观察组,20例绝经后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又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安慰剂组,干预组口服结合型雌二醇(倍美力),每日0.625mg,连续3个月,安慰剂组口服安慰剂(维生素C),观察对象均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末抽血测血清雌二醇(E2)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治疗前冠心病组血清E2,CXCR2蛋白水平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经过雌激素干预治疗3个月后,绝经后妇女血清E2水平均显上升(P<0.01),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2水平均显下降(P<0.01),且冠心病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3)血清E2水平与CXCR2水平变化呈显负相关(r=-0.46).结论:雌激素替代治疗后的绝经后妇女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2下调,且有冠心病变化更明显,提示与雌激素的心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10例CIN及24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VEGF-C mRNA及VEGFR-3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Livak(2-△△Ct)法进行相对定量表达分析,以正常宫颈组织为对照,计算宫颈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表达水平。结果 VEGF-C及VEGFR-3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 mRNA及VEGFR-3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VEGF-C mRNA及VEGFR-3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9,P〈0.01)。结论 VEGF-C及VEGFR-3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两者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