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中重症患者预后更差。低温治疗因其脑保护作用在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重症缺血性脑卒中低温治疗的目标为降低脑温,但直接测量脑温较为困难。本文简要回顾了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低温治疗及脑温监测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择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浅低温不停跳组(观察组,20例)和低温停跳组(对照组,20例),分别于CPB前、降温至32℃、低温期、复温至34℃和36℃及CPB后30分钟六个时点测定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气,并计算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_2)和脑氧摄取率(O_2ER)。结果 降温期和低温期两组病人SjO_2显著升高(P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技术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其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手术要求的温度不同,流量也不同。为了更好的配合手术,减少各器官功能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应严格控制好转流中的温度。特别是应用深低温、中低温技术时复温过程尤为重要,必须掌握好复温时机,严格控制复温速率。本文对100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转流中温度控制情况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防治脑血管痉挛及其继发的脑水肿、脑损害至关重要.已证实,血管活性物质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在脑血管痉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CVS继发的脑水肿、Na 、K 、Ca2 异常导致的继发性损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30~35℃的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目前有关亚低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资料很少,有研究显示这一疗法对治疗CVS是有效的.故本实验通过亚低温治疗SAH后急性CVS模型后测定NO和ET含量,并测量基底动脉的内径以及脑水肿程度、脑组织中Na 、K 、Ca2 含量,目的在于寻找防治SAH后CVS的有效措施并且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SAH后亚低温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树海 《河北医药》2006,28(10):954-954
浅低温不停跳心脏手术是近些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技术,笔者自2001年至2003年行浅低温不停跳小儿心脏手术麻醉2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翟雪松  邹艳  董文斌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2):2380-238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并可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措施。亚低温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脑温下降2—6℃,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亚低温作为一种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方法,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前景。现将亚低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股静脉双腔导管引流亚低温脑复苏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自Safar等[1]发现亚低温 (34~36℃ )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且副作用较少后 ,心脏骤停后的亚低温治疗便成为急救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降温时间延长15min ,可能会使亚低温复苏的有益作用消失 [2],尽快使脑温下降到34~36℃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使用的降温方法或者降低脑温速度太慢 ,或者操作复杂 ,寻找更方便、安全的降温方法是必要的。我们借用血液净化静脉双腔导管方法 ,进行亚低温脑复苏治疗取得成功 ,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7例病人 ,平均年龄50岁 (10~68岁 ) ,男4例 ,女3例。心脏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度脑挫裂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53例重度脑挫裂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其中亚低温组28例,入院后1~5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血糖及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25例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综合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脑氧耗明显降低,高血糖情况显著下降,生命体征及电解质等无明显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度脑挫裂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手术是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之外一种很有效的补充。目前,手术治疗主要是国际上流行的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BS),俗称“脑起搏器”。国外“脑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这种疗法被认为是目前帕金森病最理想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重型脑外伤患者脑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亚低温治疗适应于重症颅脑损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亚低温方法成功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已被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病例所证实[1].现将我院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应用过程上的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应用大骨瓣开颅手术与亚低温技术联合对外伤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0例外伤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与亚低温技术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治疗前后GCS评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恢复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大骨瓣开颅手术与亚低温技术联合对外伤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呼吸心跳骤停后病死率极高。虽然现代医学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但对脑复苏的治疗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亚低温冬眠疗法被公认为脑复苏治疗的最主要的手段。其作用机制是:亚低温能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脑耗氧,减轻脑缺血区供求失调引起的损伤,挽救半暗区受伤的脑细胞,降低颅内压,达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在亚低温治疗中对病人的监护非常重要,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给予处理。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联合丁咯地尔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扈林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2):1493-1493
脑出血后在血肿周围及远隔区域可出现广泛局部脑血流(rCBF)下降,导致缺血性脑损害。作者用亚低温疗法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1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44例,均在受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2.0~35.0℃,持续3~5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44例患者应用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6.5 ~37.5℃,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均显著下降(均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伤残率下降,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及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郭萍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219-220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广泛,常采用人工冬眠、物理降温作为治疗措施,使体温降至预定范围,以减少氧耗和能量代谢,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缺氧状态,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对脑有保护作用[1].我科于2007年8月至2010年4月对3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其应用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脑水肿具有降低脑氧耗、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弥漫性轴突伤等多方面的脑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重症高原脑水肿已被我医院高山病科医师接受,并列为常规治疗。本组患者多具有昏迷时间较长、昏迷程度较深、并发肾功能不全或肺部感染;护理难度较大。我科2005年-2008年用亚低温疗法治疗高原脑水肿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手术一直富有挑战性,体外循环的出现使得主动脉瘤的修补成为可能.当今的先进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和外科手术技术使一些复杂的主动脉手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大降低.DeBakey和Cooley在1956年首次报告了升主动脉瘤修补术.之后不久,应用深低温停循环(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进行脑保护治疗主动脉弓疾病的报道随即出现,到了 1975年,Griepp等报告了一组DHCA下进行弓部主动脉瘤修补手术的病例,使得复杂主动脉手术中脑保护的研究成为热点,甚至一直至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文献,阐述了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概念(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液体选择、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滴速、注射液体时的检测指标),及其在高热降温和亚低温脑保护中的应用,表明静脉注射低温液体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尤其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技术在心肺复苏亚低温脑保护后保护脑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均 《江苏医药》2003,29(11):840-841
目的 探讨亚低温技术在脑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6例院内心肺复苏的患者 ,随机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各 8例 ,在基本治疗相同的条件下 ,给亚低温组病人降温处理 ,使其脑部温度控制在 32℃~ 34℃之间 ,维持 72小时后复温 ,3个月后对两组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定。结果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第 3天时平均脑温为 33 1± 0 3℃和 37 4± 1 8℃ (P <0 0 5 ) ,血氧饱和度(SaO2 ) ,血酸碱值 (pH) ,平均动脉压 (MAP) ,意识障碍评分 (GCS)等基本相近 (P >0 0 5 ) ;3个月后两组神经转归良好率分别为 75 %与 2 5 %(P <0 0 5 ) ,神经功能预后评分分别为 12 9± 1 8和 9 9± 1 9(P <0 0 5 )。结论 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具有显著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申天海  俞平 《贵州医药》1996,20(4):242-242
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在15℃时60min内手术不致引起脑和器官损伤的原则[1],我院近年来对难度较大的心血管畸形矫治术中采用了深低温停循环,优点是解剖术野清晰,手术方便。在安全时限内深低温能很好地保护心脑肾功能,术后恢复平稳。1临床资料本组共7例。男5例,女2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22岁,平均年龄18岁。全为先天性心脏病,ASD合并PDAZ例,VSD合并PDA3例,不典型法乐氏三联征合并PDAI例,TAPVCI例。2方法与结果降温前在患者鼻咽部,直肠内分别放置测温探头,用美国产CARDIOCAPI监测ECG、NABP、SPO。和鼻咽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