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常规早产儿喂养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比较2组患儿经口喂养进程、喂养表现、留置胃管时间、喂养耐受情况、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经口喂养进程、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喂养效率、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均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明显改善了早产儿经口喂养效率,具有临床护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方案对于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出生的早产儿9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MC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喂养护理,KMC组实施KMC方案。对比2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基础达标时间、肠外静脉营养使用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喂养过渡时间、喂养不耐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并发症以及矫正胎龄37周时体格指标增长情况。结果干预后第2、3、4周,KMC组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KMC组基础达标时间、肠外静脉营养时间、达全肠道喂养及喂养过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1);KMC组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及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 < 0.05);矫正胎龄37周,KMC组体质量、身长及头围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KMC方案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5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合理喂养、药物干预、早初次哺乳、取舒适体位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2.1%,低于对照组的60.0%(P < 0.05).喂养耐受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均大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P < 0.01和P < 0.05),而初次哺乳时间早于不耐受早产儿(P < 0.01),达到足量喂养日龄少于不耐受早产儿(P < 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缩短喂养不耐受的天数,使患儿顺利度过喂养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及表现的影响.方法 选择干预组74例和对照组73例早产儿,对照组采用常规早产儿喂养护理,干预组实施包括口周、口腔及非营养性吸吮等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经口喂养进程、表现、体重增长及不良事件.结果 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喂养过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完全经口喂养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体重、每日增长体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喂养不良事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口腔运动干预促进早产儿吸吮吞咽反射建立和协调性,缩短经口喂养进程,改善喂养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7-79+83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出生的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早产儿予以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包括口腔刺激及非营养吸吮两部分。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部按摩。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喂养不耐受及经口喂养情况,并比较治疗2周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0,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用于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喂养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尽早达完全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联合妈咪爱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03~2011-05住院早产儿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5例,干预组早产儿给予莫沙必利联合妈咪爱,对照组未给任何用药,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1)观察周期为出生后1个月,干预组发生喂养不耐受8例,发生率为14.5%,对照组发生喂养不耐受17例,发生率为30.9%。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0.24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干预组患儿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正常体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早产儿治疗用药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莫沙必利联合妈咪爱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且可缩短康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仁媛  轩妍  刘清华  符晓虹 《海南医学》2016,(20):3436-3438
目的:分析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口腔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质量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74例早产儿,采用非概率性方便抽样法,按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NNS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口腔按摩联合NSS干预,比较两组喂养进程的变化,统计干预前后两组体质量的变化,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对应胎龄、完全经口喂养对应胎龄均短于对照组[(32.83±1.31)周、(35.01±0.68)周vs (33.48±1.08)周、(35.98±1.23)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过渡时间、管饲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11±2.03) d、(22.76±3.54) d、(33.01±5.82) d vs (13.32±2.21) d、(28.31±4.12) d、(36.03±4.4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出院时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完全喂养时体质量高于对照组,恢复至正常体质量时间短于对照组[(2001.12±195.44) g、(10.28±1.23) d vs (1845.15±200.16) g、(13.36±1.7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早产儿的胃潴留、腹胀、感染、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仅胃潴留发生率(2.70%vs 16.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整体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16.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非营养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干预无法经口喂养早产儿,可缩短早产儿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减少管饲时间与住院时间,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提升,改善喂养质量,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限制性输血与非限制性输血策略对早产儿输血情况及一系列临床指标恢复的影响,为早产儿输血策略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2008年美国早产儿输血指南,回顾性分析进行输血的胎龄 < 37周的早产儿171例,分为限制性输血组(A组)78例和非限制性输血组(B组)93例,根据胎龄又分为胎龄 < 34周和≥34周,比较2组早产儿在输血总量、输血次数、首次输血日龄、体质量恢复、喂养情况、脱离氧气时间、达出院标准时间、早产儿脑损伤(脑白质软化/颅内出血)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胎龄 < 34周,A组输血次数少于B组(P < 0.01),首次输血日龄、脱氧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所用时间和脑损伤发生率均为A组高于B组(P < 0.05~P < 0.01);胎龄≥34周,首次输血日龄和奶量达足量(150 mL/kg)时间A组均高于B组(P < 0.01和P < 0.05);达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在胎龄 < 34周和胎龄≥34周早产儿均为A组长于B组(P < 0.05~P < 0.01),输血总量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限制性输血,非限制性输血策略不增加输血总量,可能更有利于早产儿的临床恢复,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促进喂养及进体质量增长、缩短用氧时间、减少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菊  张冉  王钦  翟芳  张雪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2):2063-2067
  目的  探讨改良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及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7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NICU住院的14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发育支持干预,研究组采用改良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干预至可完全经口喂养为止。观察2组患儿经口喂养能力、喂养进程及表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干预当天,2组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 Scale-CV)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2组PIOFRA Scale-CV得分呈现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4.297,P组间<0.001)。2组静脉营养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成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效率、完全经口喂养效率、完全经口喂养成效、完全经口喂养时体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31%,对照组为2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5,P=0.127),其中研究组血氧饱和度下降和疲乏单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改良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可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缩短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提升喂养效率,减少血氧饱和度下降及疲乏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喂养成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3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25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果71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占28.4%。喂养不耐受与出生体质量、胎龄、有无窒息史及开奶时间相关(均P〈0.01);出生体质量越小、胎龄越小、有窒息史及开奶时间越晚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结论胎龄、体质量、开奶时间以及有无窒息史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存在相关;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促进排便和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均有利于提高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安转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532-1533
目的:观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2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置于暖箱保暖、心电监护、防治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将早产儿配方奶置于奶瓶中经其吸吮橡胶奶头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生后24 h内视患儿病情酌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或滴管喂养、留置胃管饲早产儿配方奶等办法,同时坚持给患儿进行抚触疗法。比较2组患儿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可明显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需求。适宜的喂养方法对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力管饲喂养联合口腔运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确诊为喂养不耐受的122例早产儿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A组40例、对照B组38例与观察C组44例。对照组A予常规饲奶法,对照组B予常规饲奶法+Fucile口腔干预法,观察组C予重力管饲法+Fucile口腔干预法。观察各组胃潴留消失时间、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等,3组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观察、评价3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C (重力管饲法+Fucile口腔干预法)胃潴留消失时间、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经口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A (常规饲奶法)、对照组B (常规饲奶法+Fucile的口腔干预法)(P<0.05),对照组B (常规饲奶法+Fucile口腔干预法)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A (常规饲奶法)(P<0.05)。 结论 重力管饲喂养联合口腔运动是最佳的干预方法,能有效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利于由管饲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缩短达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可操作性强,适于在临床实践中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3.
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动力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动力及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9例(试验组),每8h口服红霉素1.7mg/kg,分别记录用药前24h及用药后24、48h喂奶量及胃内残留奶总量。同时以19例同胎龄相近体重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喂养相同奶量,详细记录胃内残留奶总量。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胃内残留奶总量减少,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别(P<0.01)。(2)试验组用药24及48h后胃内残留奶总量较用药前减少,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别(P<0.01)。(3)试验组用药48h比24h的胃内残留奶量减少(P<0.01)。结论: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能促进早产儿胃排空,减少胃内残留奶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探讨一种更有利于提高早产儿生存率的方法.方法 选择在本院儿科住院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180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方式喂养.A组行常规胃管鼻饲,B组行微量泵泵奶,C组行西甲硅油联合微量泵泵奶,观察各组喂养情况及喂养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B组较A组明显(P<0.01),C组较B组明显(P<0.01).喂养并发症方面C组最少,B组次之.结论 西甲硅油联合微量泵泵奶更有利于提高早产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通便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52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n=26),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人工通便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人工通便。结果人工通便组干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通便组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且简单、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五音疗法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120例早产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早产儿采取五音疗法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收集并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早产儿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条件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早产儿神经行为能力测定评分及出院时间和出院时体重。  结果  2组早产儿神经行为能力测定评分、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条件的时间和早产儿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和出院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五音疗法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以缩短早产儿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条件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提高神经行为测定评分,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推拿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推拿,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浆胃动素(MO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O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产儿胃残留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耐受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治疗能够尽快诱导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缩短喂养耐受时间、减少因长期静脉营养输液治疗所致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2月收治的203例早产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1.38%。喂养不耐受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较非喂养不耐受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窘迫、窒息、宫内感染及呼吸机治疗率喂养不耐受组分别为65.48%、48.81%、46.43%、44.05%,显著高于非喂养不耐受组39.50%、25.21%、25.21%、29.41%(P〈0.05);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和窒息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因素有关,预防产前及生后各危险因素,有利于改善早期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