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呼吸困难指数变化,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呼吸困难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能够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肺动脉扩张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0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扩张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正常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肺功能检查,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医务人员按照仪器设备相关延期完成两组肺功能检测,具体项目包括呼气峰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MVV/预计值%等。结果研究组PEF、MVV、FEV1/FVC、FEV1等各项肺功能指标检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动脉扩张与肺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即肺动脉扩张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值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延续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6~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1例为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2016年1~7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3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观察2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的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评分(COPD assessment test, CAT)及生存质量。 结果 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6min步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情况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CAT评分、抑郁心理情况和焦虑心理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 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茶碱类药物治疗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氨茶碱治疗,观察组行多索茶碱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炎症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同时观察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指标、炎症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呼气峰流速值水平高于对照组,血二氧化碳分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索茶碱对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氨茶碱,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炎症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联合噻托溴铵粉雾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32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动脉血氧分压、pH值均较对照组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联合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肺通气功能,改善血气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52-4754
分析长期无创正压通气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8例,按投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长期家庭氧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长期家庭无创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将两组治疗1年后疗效进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指标相比较:两组治疗前1秒用力呼气容积、1秒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年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1秒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圣乔治量表评分相比较:两组治疗前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年后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将长期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方法应用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对延缓病情发展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显示太极拳运动能够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提高运动耐力,但也有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并没有达到改善的效果。
  目的:系统评价太极拳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中1980年1月至2014年7月间的文献资料。纳入太极拳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太极拳运动干预组和常规药物或是健康教育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共计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运动明显改善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百分比水平(MD=4.62,95%CI:0.73-8.51,P=0.0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水平(MD=4.95,95%CI:0.33-9.57,P=0.04)、6 min步行距离水平(MD=33.81,95%CI:6.00-61.62,P=0.02),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在太极拳组与对照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MD=0.02,95%CI:-0.10-0.14,P=0.76)。结果证实,太极拳运动有效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产生了积极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对患者肺功能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就诊的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炎症介质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水平高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可纠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衰竭,加快机体炎症消退,促进肺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5E康复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根据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5E康复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用药依从率96.23%,对照组7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最大呼气流量等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5E康复管理可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干预。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呼吸困难程度、生活质量及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程度,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求更科学、合理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真实情况的最大通气量的推算公式。方法①选择2003-03/2004-0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门诊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21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级标准(GOLD方案)将7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分度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1例(男247例,女34例),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16例(男248例,女68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4例(男87例,女37例)。③采用6200型体积描记仪对其行最大通气量及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测定,以3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测最大通气量与以往采用(以正常人测值所推导)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所得间接最大通气量相比较;并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实测值为自变量,实测最大通气量为应变量,应用逐步回归法取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推算最大通气量的最佳回归公式。④行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2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以往公式所得结果与实测最大通气量较吻合(t=0.349,P=0.727),提示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应用以正常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推导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最大通气量推1(L)=30.2第1秒用力呼气量(L)+10.85,最大通气量推2(L)=45.12第1秒用力呼气量(L)-15.85]。②正常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推导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不适宜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推算值与实测值间差异明显(t=11.463~18.067,P=0.000)。③在众多肺功能指标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仍以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最大通气量具有最好的相关性(r=0.922,P=0.000)。④推出以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测第1秒用力呼气量所得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大通气量推算值公式=40.006第1秒用力呼气量(L)+2.938;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大通气量推算值公式=34.914第1秒用力呼气量(L)+0.570。上述公式推算值与实测值呈显著正相关(r=0.880~0.884,P<0.01),两数据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第1秒用力呼气量既与大小气道功能有关,也与呼吸肌力有关,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测值第1秒用力呼气量所作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比现行的以正常人测值所作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更符合临床实际,对不宜进行最大通气量测定的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度后,依据此研究建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推算公式算出较为接近实测最大通气量的间接最大通气量,以减少实测时发生气胸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支气管扩张分成COPD组(68例)和COPD-支气管扩张重叠综合征组(5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COPD-支气管扩张重叠综合征组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支气管扩张重叠综合征组年龄小于COPD组,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均低于COPD组;住院时间、病程长于COPD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COP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病程时间更长,肺功能更差,且感染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随访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1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观察组5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呼吸训练结合有氧运动等康复治疗,对照组嘱咐每月门诊复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社区责任医生每月上门随访1次,为期12月。结果经过12个月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50%用力呼气流量、最大通气量与预计值间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in步行距离和BODE指数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随访可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受能力,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00,自引:2,他引:100  
对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显示反映气道阻塞程度的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与生活质量总均分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求更科学、合理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真实情况的最大通气量的推算公式。方法:①选择2003—03/2004—0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门诊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21例。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级标准(GOLD方案)将7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分度: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1例(男247例,女34例),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16例(男248例,女68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4例(男87例,女37例)。⑧采用6200型体积描记仪对其行最大通气量及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测定,以3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测最大通气量与以往采用(以正常人测值所推导)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所得间接最大通气量相比较;并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实测值为自变量,实测最大通气量为应变量,应用逐步回归法取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推算最大通气量的最佳回归公式。④行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2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以往公式所得结果与实测最大通气量较吻合(t=0.349,P=0.727),提示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应用以正常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推导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最大通气量推.(L)=30、2第1秒用力呼气量(L)+10.85,最大通气量推z(L)=45.12第1秒用力呼气量(L)-15.85]。②正常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推导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不适宜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推算值与实测值问差异明显(t=l1.463-18.067,P=0.000)。⑧在众多肺功能指标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仍以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最大通气量具有最好的相关性(r=0.922,P=0.000)。④推出以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测第1秒用力呼气量所得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大通气量推算值公式=40.006第1秒用力呼气量(L)+2.938: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大通气量推算值公式=34.914第1秒用力呼气量(L)+0.570。上述公式推算值与实测值呈显著正相关(r=0.880~0.884,P〈0.01),两数据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第1秒用力呼气量既与大小气道功能有关,也与呼吸肌力有关,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测值第1秒用力呼气量所作的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比现行的以正常人测值所作最大通气量推算公式更符合临床实际,对不宜进行最大通气量测定的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度后,依据此研究建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推算公式算出较为接近实测最大通气量的间接最大通气量,以减少实测时发生气胸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滋阴利肺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84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滋阴利肺汤。比较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一氧化碳弥散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阴利肺汤联合西医常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自我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5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自我管理模式。比较2组干预后的肺功能各项指标、自我管理评分、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第1秒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自我管理评分、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结论对COPD患者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m 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③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治疗的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2例支气管哮喘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沙美特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6 min步行试验距离、生活质量,治疗1年过程中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及其间隔时间,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呼气峰流速等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大于对照组,呼吸症状、活动能力、社交心理影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过程中,观察组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急性加重发作间隔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采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治疗的效果显著,且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 m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115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3)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