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3月—2016年4月间于我院产科进行产后盆底复查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44例,包括尿失禁组19例,正常组25例和对照组17例。受试者均行盆腔静、动态MRI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测量及评估受试者静息期和力排期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指标包括肛提肌裂隙面积(LHA)、H线、M线、膀胱颈至耻骨尾骨线(PCL)距离(B-PCL)、宫颈至PCL的距离(U-PCL)、膀胱尿道后角(RVA)、尿道前倾角(AUA)、提肛板角(LPA)、尿道高度(D)、膀胱颈至耻骨长轴中线的距离(S)和膀胱漏斗存在与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各指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测量指标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间膀胱漏斗出现比例差异。结果力排期,尿失禁组LHA、H线、M线、RVA、AUA均大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均P0.05),尿失禁组LPA大于对照组(P0.05),B-PCL、U-PCL、D、S小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均P0.05),而正常组与对照组各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息期,尿失禁组LHA、RVA大于对照组,B-PCL、D小于对照组(均P0.05)。尿失禁组存在膀胱漏斗比例为78.95%(15/19),正常组为4%(1/25),对照组为0(0/1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2,P0.001)。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后尿失禁者盆底结构改变显著,提示不同程度的肛提肌功能减低、尿道活动度增加、尿道内口闭合完整性差、尿道扩约肌能力不足等病理状态,MRI能够综合评估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动态观察盆底结构恢复或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盆底超声形态学参数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80例临床诊断的围绝经期轻中度SU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80例排除SUI的围绝经期女性为对照组;2组均行超声检查,测量盆底超声形态学参数及雌激素,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及其与SUI程度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A)、膀胱后角(RVA)及雌激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ND在轻中度SU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D与SUI程度呈正相关(r=0.723,P<0.001);URA、RVA、雌激素在轻中度SUI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Valsalva状态下,观察组较对照组膀胱颈漏斗形成率明显增高。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随雌激素降低,盆底支持结构发生改变,BND与SUI程度呈正相关,经会阴超声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视化影像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经盆底四维超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PF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建档的初产妇自然分娩60例(分为A组)与选择性剖宫产60例(分为B组),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未孕健康者60例(分为C组)作为对照组,三组均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进行检查、测量、评估,然后诊断PFD发生率。结果子宫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宫颈下移距离、BSD、BN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度与PFD发生率,自然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 BN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度、PFD发生率、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及肛提肌厚度自然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自然分娩产更能影响女性产后PFD的发生,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可作为产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PFD的有效方法,以防重度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盆底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SUI组和对照组受试者,部分SUI患者行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治疗。受试者均行盆底动态MRI检查(静息相及力排相),对SUI组尿道、膀胱颈功能及盆腔器官脱垂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SUI组TVT术后尿道移动角度、膀胱颈及尿道开放、盆底器官脱垂程度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偏态分布)比较对照组和SUI组患者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25例,SUI组33例,31例行TVT治疗,其中12例于术后3~ 6个月复查盆底MRI,纳入术后观察。力排相下,SUI组较对照组,功能尿道长度、尿道移动角度、H线、M线、膀胱漏斗征、尿道开放和膀胱脱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漏斗征及尿道开放征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膀胱脱垂程度减小,子宫脱垂程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尿道长度增加,尿道移动角度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MRI能准确评估SUI盆底功能;TVT术后对尿道支持结构薄弱及盆底器官脱垂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设置: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及对照组(未生育)四组分别通过尿垫试验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SUI及POP情况,再进行经会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至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ow n distance ,BND )、子宫颈外口移动度(the cervix down distance ,CD)、直肠壶腹移动度(the rectal ampulla down distance ,RAD)、提肛肌裂孔直径差值(the differences of levator hiatal diameter ,LHD-d)及横径差值(the differences of levator hiatal lateral diameter ,LHLR-d),四组之间进行对比,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阴道分娩组和第二产程剖宫产组SUI发生率相近,而两组与择期剖宫产组比较,发生率均显著增大。阴道分娩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各指标除第二产程剖宫产组RAD以外均显著增大;阴道分娩组、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与择期剖宫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组与第二产程剖宫产组比较,除RAD以外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与阴道分娩SUI发病率相近,而择期剖宫产能降低产后SUI发生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尽量避免第二产程剖宫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动态 MRI 在盆腔器官脱垂(POP)术前诊断、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经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法(POP-Q)诊断为 POP 的患者29例,对照组为年龄、产次和体质量与之匹配的无症状志愿者12例,行静态和动态盆底 MRI 检查,观察盆底结构形态学变化,测量 POP 患者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动态 MRI 图像上各指标:膀胱下缘到耻尾线(PCL)的垂直距离(B-PCL)、子宫颈到 PCL 的垂直距离(U-PCL)、Douglas 窝到 PCL 的垂直距离(D-PCL)、耻骨直肠肌裂孔线(H 线)、盆底肌下降距离(M 线)、肛提肌裂孔面积(LHS)、肛提肌板角度(LPA)、髂尾肌角度(ICA)、尿道倾斜角(UA)。结果POP 患者术前 MRI 上诊断膀胱膨出19例,子宫脱垂28例,直肠膨出4例,Douglas 窝疝14例,盆底松弛29例,发现肛提肌缺陷27例,耻骨宫颈筋膜缺陷24例。POP 患者术前 B-PCL、U-PCL、D-PCL、H 线、M 线、LHS、LPA、ICA 及 UA 等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 <0.01);21例 POP 术后患者中,MRI 发现9例盆腔器官位置恢复正常,12例仍有脱垂;8例网片植入患者术后 MRI 显示网片无移位;POP患者术后 B-PCL、U-PCL、D-PCL、UA 测量值较术前缩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动态 MRI 可全面评价 POP术前、术后盆底形态和功能改变,检出隐匿的脱垂和术后残存。  相似文献   

7.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主要包括女性压力型尿失禁(stress urinaryincontinence,SUI)和盆底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PFD严重影响妇女身体及心理健康,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综述目前国内外有关PFD研究的新进展。1神经、肌肉生理学及形态学研究盆底骨骼肌的张力在维持盆底支持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骨骼肌的活动均受神经末梢的支配。Snooks等[1]通过神经电生理研究发现,分娩造成盆底肌肉组织部分去神经支配和阴部神经障碍在POP及SUI患者尤为明显。神经障碍可导致局部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前盆腔结构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0例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147例产后6周的经阴道产初产妇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在安静状态下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观察前盆腔的结构变化;测量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BSD)、膀胱颈的移动度(BND)和膀胱尿道后角(RA),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观察计算两组数据的差异。结果在产后早期,前盆腔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安静状态下BSD:(2.67±0.39)cm,膀胱尿道后角为(106.12±12.89)°,最大Valsalva时,BSD:(1.68±0.69)cm,膀胱尿道后角为RA(110.12±13.26)°,BND为(0.99±0.49)。产后组:安静状态下BSD:(2.39±0.68)cm,膀胱尿道后角为RA(118.32±15.62)°,最大Valsalva时,BSD:(1.20±0.72)cm,膀胱尿道后角为(128.24±13.63)°,BND为(1.19±0.87);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是26.53%(39/147),前盆腔脱垂的发生率是57.82%(85/147)。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能观察产后早期前盆腔的结构、功能改变,为盆底康复提供影像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本次实验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产后40例正常产妇纳入本次实验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后接受盆底康复治疗,2组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统计并比较2组盆底功能(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以及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前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大于对照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小于治疗前,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实施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并可作为评价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罗爱华 《兵团医学》2016,48(2):22-23
盆腔支持结构缺陷、衰老、妊娠分娩、雌激素水平下降及肥胖等诸多因素导致老年女性的盆底结构松弛、功能减退,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incont inence,SUI),近些年PFD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已婚女性PFD的发病率高达20%-40%,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2].PFD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主要包括X线盆腔器官造影术、腔内MRI、动态盆底MRI及超声检测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好及无辐射等优点,国外已广泛应用于PFD诊断及评估疗效,而目前我国关于盆底超声的研究较少[3,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底四维超声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盆腔器官脱垂患者121例(患者组)及同期健康成年女性33例(对照组),患者组根据绝经状态分为A组(未绝经)和B组(绝经后).3组均行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测量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旋转角(URA)、静息期和Valsalva期膀胱尿道后角(PUVA)、...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经会阴超声评价二次自然分娩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前腔室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产后42 d复查的二次自然分娩和初次自然分娩产妇各50例。采用经会阴超声观察所有产妇盆底前腔室结构,分别记录和计算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BSD)、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和膀胱尿道后角(PUA),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化、膀胱膨出情况。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比较2组BND、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BSD、PUA、UR。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尿道内口漏斗化、膀胱重度膨出发生率。结果: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BND、Valsalva动作下BSD、PUA、UR均较初次自然分娩组增大[(30.85±7.01)mm vs.(25.54±7.66)mm,(14.82±4.78)mm vs.(9.08±7.96)mm,(144.22±15.16)° vs.(136.06±14.61)°,(65.72±18.10)° vs.(50.39±24.04)°](均P<0.05)。二次自然分娩组膀胱重度膨出发生率高于初次自然分娩组[56.0%(28/50) vs.32.0%(16/50)](χ2=5.844,P=0.016),二次自然分娩组与初次自然分娩组尿道内口漏斗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10/50) vs.4.0%(2/50),χ2=6.061,P=0.014]。结论:二次自然分娩对盆底前腔室结构的近期影响较初次自然分娩明显,对盆底疾病患者的咨询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多参数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UI)盆底功能价值。方法选择产后SUI在我科行盆底康复的3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5例产后非SUI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盆膈裂孔面积(Sr、Ss)、耻骨直肠肌厚度(Dr、D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Lr、Ls),进行组间指标相互比较。结果 1)SUI组治疗前Dr、Ds、Sr和Ss均大于非USI组(P0.05);而Lr及Ls小于对照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SUI组治疗后,Dr、Ds、Sr和Ss均逐渐缩小,而Lr、Ls逐渐增大(P0.05),并接近产后非USI组。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对SUI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艳  林梅清 《放射学实践》2016,(10):1006-1009
目的:采用经会阴超声评价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提供指导.方法:选择进行产后SUI盆底康复的40例产妇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30例产后非SUI和非妊娠年轻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盆底肌电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10次后,采用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患者的盆膈裂孔面积(Sr、Ss),耻骨直肠肌厚度(dr、d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Lr、L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θ),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SUI组治疗前Sr、Ss、dr、ds和θr、θs及θ均大于产后非USI组和未孕组(P<0.05);Lr及Is均小于对照组(P<0.05);SUI组经盆底肌电激治疗5次后及10次后,与治疗前相比,Sr、Ss、dr、ds和θr、θs及θ均逐渐缩小,而Lr、Is逐渐增大(P<0.05),并逐渐接近产后非USI组;产后非USI组Sr、Ss、dr、ds和θr、θs及θ均大于未孕组(P<0.05);Lr及Ls均小于未孕组(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能对骨盆功能损伤和康复提供客观准确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技术,观察36例女性SUI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动作(屏气并向下用力至最大腹压)两种状态下超声图像变化情况,并分析SUI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的尿道长度、膀胱逼尿肌厚度(DWT);最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下降值(BND)、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及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等指标,以42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结果静息状态下,SUI组与对照组尿道长度及D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alsalva动作后,SUI组的膀胱颈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增大概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做出典型准确的超声图像特征评价,准确的评估盆底解剖及功能,对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产后女性前腔室结构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产后前腔室盆底功能障碍(PFD)预防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分娩且产后42天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产妇376例,盆底超声检查指标包括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位置、膀胱颈移动度、尿道后角,尿道漏斗形成情况等,分析产妇分娩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指数(BMI)、新生儿重量及生产方式与上述超声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产妇生产年龄对前腔室PFD相关参数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及产次对女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位置及移动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产妇BMI对静息状态膀胱颈位置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重量对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活动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对绝大部分前腔室功能指标影响显著(均P<0.05),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对前腔室功能的影响更大。结论 经会阴盆底超声可动态监测女性前腔室结构,多孕产次、高BMI及新生儿重量和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更要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后期恢复的评价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0例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顺产组(n=79)与剖宫产组(n=41),所有患者均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接受常规MRI扫描、DTI扫描和超声检查,比较DTI和超声检查结果,分析DTI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DTI检查的灵敏度、阴性预测率和准确率均高于超声检查(P 0. 05);顺产组患者的宫颈下降距离、膀胱颈下降距离和肛管直肠连接下降距离均大于剖宫产组,肛提肌和闭孔内肌各向异性分数(FA)小于剖宫产组(P 0. 05);行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子宫颈下降、膀胱颈下降和肛管直肠连接下降水平均低于康复前,肛提肌FA值高于康复前(P 0. 05)。结论 DTI诊断盆底功能损伤的灵敏度、阴性预测率和准确率均高于超声检查,可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FA值可作为早期诊断产后盆底损伤和评价后期恢复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与尿动力学评估经腹子宫全切除术(TAH)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进行TAH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SUI的诊断标准分为非SUI组(53例)和SUI组(45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未进行TAH的健康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经会阴超声与尿动力学对SUI的评估标准,并比较其价值。结果 SUI组患者膀胱颈下移距离、膀胱颈口移动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尿道旋转角度明显高于非SUI组和对照组,非SUI组膀胱颈下移距离、膀胱颈口移动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尿道旋转角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患者最大尿流率(Qmax)、尿量、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al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和功能性尿道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明显低于非SUI组和对照组,尿道开放时逼尿肌压(urethral pressure during urethral opening,UPDUO)明显高于非SUI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运用多参数评估TAH后SUI的价值较高,且与尿动力学检查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严金明  刘冬  张兴云  秦波  王波  郭伟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27-1330
目的:提高盆底失弛缓征排粪造影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明确诊断为盆底失弛缓征患者及20例排便正常者的排粪造影X线影像,在侧位照片上测量力排时和提肛时的肛直角(ARA),并计算两组的肛直角差。结果:病例组力排时和提肛时肛直角及其差分别为(96.8±3.9)°、(85.3±2.1)°、(9.8±5.1)°,对照组分别为(120.5±7.8)°、(80.2±6.5)°、(41.6±3.9)°,两组肛直角差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27例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力排时和提肛时肛直角变化较小,为(7.6±1.8)°,且力排肛直角〈90°;15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力排、提肛肛直角变化很小,仅(2.8±1.3)°,且力排肛直角≤90°;3例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综合征患者力排肛直角增大(〉100°),肛直角差较大,为(12.6±4.1)°。三者两两比较肛直角差之间差异存在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提肛、力排肛直角及其变化对盆底失弛缓征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经会阴超声评价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为产后盆底康复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 选择进行产后盆底康复的31例产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0例非妊娠年轻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盆底肌电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10次后,采用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患者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Dr、D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θ),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研究组Dr及Ds均小于对照组(P<0.05),θr、θs及θ均大于对照组(P<0.05);2在肌电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10次后Dr、Ds依次增大(P<0.05),θr依次减小(P<0.05)。结论 自然分娩会对盆底功能造成损伤,肌电刺激盆底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有较好的疗效,经会阴超声检查能够客观地评估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