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古艳  林梅清 《放射学实践》2016,(10):1006-1009
目的:采用经会阴超声评价肌电刺激盆底治疗的疗效,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提供指导.方法:选择进行产后SUI盆底康复的40例产妇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30例产后非SUI和非妊娠年轻女性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盆底肌电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5次后及治疗10次后,采用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患者的盆膈裂孔面积(Sr、Ss),耻骨直肠肌厚度(dr、d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Lr、L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θ),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SUI组治疗前Sr、Ss、dr、ds和θr、θs及θ均大于产后非USI组和未孕组(P<0.05);Lr及Is均小于对照组(P<0.05);SUI组经盆底肌电激治疗5次后及10次后,与治疗前相比,Sr、Ss、dr、ds和θr、θs及θ均逐渐缩小,而Lr、Is逐渐增大(P<0.05),并逐渐接近产后非USI组;产后非USI组Sr、Ss、dr、ds和θr、θs及θ均大于未孕组(P<0.05);Lr及Ls均小于未孕组(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能对骨盆功能损伤和康复提供客观准确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多参数评估压力性尿失禁(SUI)盆底功能价值。方法选择产后SUI在我科行盆底康复的3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35例产后非SUI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经会阴超声于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分别测量盆膈裂孔面积(Sr、Ss)、耻骨直肠肌厚度(Dr、Ds)、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Lr、Ls),进行组间指标相互比较。结果 1)SUI组治疗前Dr、Ds、Sr和Ss均大于非USI组(P0.05);而Lr及Ls小于对照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SUI组治疗后,Dr、Ds、Sr和Ss均逐渐缩小,而Lr、Ls逐渐增大(P0.05),并接近产后非USI组。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对SUI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和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本次实验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产后40例正常产妇纳入本次实验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产后接受盆底康复治疗,2组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统计并比较2组盆底功能(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以及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前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大于对照组,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小于治疗前,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实施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并可作为评价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维盆底超声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SUI患者,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3个月后分析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后采用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记录患者肛提肌裂孔面积、裂孔左右径、肛提肌厚度、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结果:治疗后,肛提肌厚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厚(P<0.05),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及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均P<0.05);膀胱颈移动度及膀胱尿道后角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均P<0.05);治疗前后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分别为70.00%(42/60)、25.00%(15/60),治疗后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四维盆底超声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治疗SUI患者疗效评估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产后女性前腔室结构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产后前腔室盆底功能障碍(PFD)预防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分娩且产后42天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产妇376例,盆底超声检查指标包括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位置、膀胱颈移动度、尿道后角,尿道漏斗形成情况等,分析产妇分娩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指数(BMI)、新生儿重量及生产方式与上述超声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产妇生产年龄对前腔室PFD相关参数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及产次对女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位置及移动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产妇BMI对静息状态膀胱颈位置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重量对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活动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对绝大部分前腔室功能指标影响显著(均P<0.05),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对前腔室功能的影响更大。结论 经会阴盆底超声可动态监测女性前腔室结构,多孕产次、高BMI及新生儿重量和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更要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检查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方法选取118例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在其产后6周经会阴超声检查,记录其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118例初产妇中,发生盆底功能障碍25例,其发生率为21.19%。对照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且两组均未检出压力性尿失禁的病例。研究组经会阴超声检查发现产妇直肠膨出2例,阴道前壁脱垂3例,膀胱颈活动度增加17例,子宫脱垂3例。两组产妇经会阴超声检查在膀胱颈活动度上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而两组在直肠膨出、阴道前壁脱垂及子宫脱垂诊出情况上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且研究组在静息状态下、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大。结论产后早期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能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女性盆底功能受不同分娩方式影响的评估。方法选取初产妇176例和未育女性85例,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经阴道顺产分娩的89例产妇纳入观察1组,选择性进行剖宫产分娩的87例产妇纳入观察2组。未育女性85例纳入对照组,受检者均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其中初产妇于产后6周检查,详细记录受检者Valsalva、静息状态下盆底功能各项参数值,对比3组在不同状态下的差异。结果在初产妇中观察2组产后6~8周、12~14周盆底肌力等级均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比不同状态下盆底裂孔相关参数时发现,无论是Valsalva抑或静息状态,对照组盆底肛提肌裂孔前后径(LH-A)、盆底裂孔的左右径(LH-D)、盆底裂孔的面积(area of levator hiatus,HA)和盆底裂孔的周长(C)数值均低于观察2组,观察2组低于观察1组,3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3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发现,对照组膀胱逼尿肌厚度、尿道膀胱后角和膀胱颈移动度水平低于观察2组,观察2组低于观察1组,3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可以清楚的展现女性盆底的结构,为其相关康复治疗措施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检查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SUI的诊断标准,选取75例SU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一时间纳入的非SUI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实施经会阴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检查结果,比较各组超声检查测量值(α、θ、Mu、X)、膀胱逼尿肌厚度(DWT)、Valsalva时膀胱颈移动度(BND)以及尿道长度。结果观察组α、θ、Mu、X均高出对照组(P<0.05);轻度α、θ、Mu、X均低于中度、重度(P<0.05);两组DWT、尿道长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BND高出对照组(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在评价SUI中效果突出,能够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同时能够清楚展现患者盆底结构组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就诊的104例分娩后女性和100例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再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分娩组(36例)和剖宫产分娩组(68例),分析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各项数据,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女性产后6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各项数据。结果分娩后女性产后漏尿发生率与膀胱脱垂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经阴道分娩女性漏尿发生率与膀胱脱垂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女性(P0.05)。结论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功能影响显著,尤其是对于经阴道分娩女性;对于分娩后女性应及时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及时发现盆底结构损伤,并尽早进行产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三维超声探究盆底超声检测在压力性尿失禁妇女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163例患者,按照是否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疾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有明显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如腹压增加时尿液会不自主地流出的患者共78例,对照组为无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共85例,采用盆底超声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Mu)、尿道旋转角(θ)、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αs、αr)等超声指标,并研究观察组中Mu、θ、αs、αr与疾病严重度是否有相关性及术前术后Mu、θ、αs、αr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Mu(1.79±0.24)cm、尿道旋转角θ(29.79±5.13)°和膀胱尿道后角αs(135.71±14.32)°、αr(120.04±11.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Mu(0.87±0.14)cm、θ(15.36±2.62)°、αs(103.82±8.94)°、αr(92.87±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u(0.76±0.17)cm、θ(16.34±2.72)°、αs(98.65±9.56)°、αr(90.28±7.59)°超声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Mu(1.24±0.21)cm、θ(29.87±5.37)°、αs(135.13±14.02)°、αr(120.78±1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超声检测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和膀胱尿道后角等指标对于诊断压力性尿失禁具有重要价值,并为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的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产后早期盆底结构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分娩的180例初产妇为观察对象,其中阴道分娩130例、剖宫产50例。均于产后6~8周时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另选取50例未生育的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观察该组产妇及对照组在盆底平静状态和压力状态下的图像特征,包括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等指标。结果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的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左右两侧耻骨直肠肌厚度的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的膀胱颈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为产后盆底功能诊断提供解剖学和功能信息,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经盆底四维超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PF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建档的初产妇自然分娩60例(分为A组)与选择性剖宫产60例(分为B组),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未孕健康者60例(分为C组)作为对照组,三组均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进行检查、测量、评估,然后诊断PFD发生率。结果子宫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宫颈下移距离、BSD、BN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度与PFD发生率,自然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 BN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旋转角度、PFD发生率、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及肛提肌厚度自然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自然分娩产更能影响女性产后PFD的发生,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可作为产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PFD的有效方法,以防重度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检查在诊断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和康复治疗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两院收治并接受治疗的SUI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超声检查。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Mu)、尿道膀胱后角(Ar、As)、尿值转角(θ)、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Br、B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出现尿道内口漏斗50例(83.33%),明显多于对照组的4例,二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Mu)、尿道膀胱后角(Ar、As)、尿道旋转角(θ)、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Br、Bs)明显低于治疗前,二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盆底超声检查对SUI疾病诊断和康复治疗后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前盆腔结构功能改变。方法选取20例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147例产后6周的经阴道产初产妇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在安静状态下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观察前盆腔的结构变化;测量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BSD)、膀胱颈的移动度(BND)和膀胱尿道后角(RA),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观察计算两组数据的差异。结果在产后早期,前盆腔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安静状态下BSD:(2.67±0.39)cm,膀胱尿道后角为(106.12±12.89)°,最大Valsalva时,BSD:(1.68±0.69)cm,膀胱尿道后角为RA(110.12±13.26)°,BND为(0.99±0.49)。产后组:安静状态下BSD:(2.39±0.68)cm,膀胱尿道后角为RA(118.32±15.62)°,最大Valsalva时,BSD:(1.20±0.72)cm,膀胱尿道后角为(128.24±13.63)°,BND为(1.19±0.87);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是26.53%(39/147),前盆腔脱垂的发生率是57.82%(85/147)。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能观察产后早期前盆腔的结构、功能改变,为盆底康复提供影像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便秘产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形态及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2014-01至2016-12在妇产科定期行产后复查的女性120例(产后组),其中有便秘症状48例(便秘产妇),无便秘症状72例(无便秘产妇),同期选取未育的无便秘症状健康妇女100例(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并测量、比较各组妇女的盆底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各组妇女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结果 产后妇女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肛提肌裂孔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产后组妇女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周长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P<0.05)。产后组便秘产妇在各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周长均明显大于非便秘产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便秘产妇的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薄于非便秘产妇(t=2.41,P<0.05),其余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妇女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三维超声能有效观察产后女性尤其便秘产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底肌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复健的效果。方法将186例住院初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96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专人于产后盆底肌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照组给予普通宣教。两组产妇分别于产后3月、6月随访,通过排尿状况、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两组产后3月与6月排尿状况评分和腰肌收缩力评分,观察组比较P<0.05,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复健是一个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后期恢复的评价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0例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顺产组(n=79)与剖宫产组(n=41),所有患者均于盆底康复治疗前后接受常规MRI扫描、DTI扫描和超声检查,比较DTI和超声检查结果,分析DTI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 DTI检查的灵敏度、阴性预测率和准确率均高于超声检查(P 0. 05);顺产组患者的宫颈下降距离、膀胱颈下降距离和肛管直肠连接下降距离均大于剖宫产组,肛提肌和闭孔内肌各向异性分数(FA)小于剖宫产组(P 0. 05);行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子宫颈下降、膀胱颈下降和肛管直肠连接下降水平均低于康复前,肛提肌FA值高于康复前(P 0. 05)。结论 DTI诊断盆底功能损伤的灵敏度、阴性预测率和准确率均高于超声检查,可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FA值可作为早期诊断产后盆底损伤和评价后期恢复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器官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0例行子宫全切术后3个月以上的女性患者,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其盆腔器官,测量患者盆底组织各参数,包括膀胱颈旋转角度、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下降度、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以及在最大Valsalva状态和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和近端尿道的移动情况。结果患者静息状态下的BSD值为(-2.74±0.36)cm,膀胱尿道后角为(118.65±21.36)°;Valsalva状态下BSD值为(-0.24±0.66)cm,膀胱尿道后角为(113.25±21.22)°,膀胱颈下降度为(2.65±0.55)cm,尿道旋转角度为(60.25±17.54)°,膀胱颈旋转角度为(70.36±19.55)°。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膀胱尿道后角及BSD值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90,Valsalva状态下则分别是0.87和0.91;Valsalva状态下的膀胱颈下降度和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78、0.87;提示患者膀胱颈下降度计算和膀胱尿道后角测量、盆底BSD测量的一致性非常好。结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能够有效评估其盆底功能,并且动态观察患者盆底器官的运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技术,观察36例女性SUI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动作(屏气并向下用力至最大腹压)两种状态下超声图像变化情况,并分析SUI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的尿道长度、膀胱逼尿肌厚度(DWT);最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下降值(BND)、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及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等指标,以42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结果静息状态下,SUI组与对照组尿道长度及D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alsalva动作后,SUI组的膀胱颈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增大概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做出典型准确的超声图像特征评价,准确的评估盆底解剖及功能,对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自然分娩、剖宫产术及未孕女性采用三维容积或腔内探头进行检查,经会阴对盆底肌肉及盆腔器官位置、结构进行观察和评估,对比三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三组受检者之间比较,在尿道旋转、静息状态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膀胱下降、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Valsalva宫颈下降、尿道漏斗、直肠膨出等指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旋转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在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低于未孕组,Valsalva动作时,未孕组膀胱下降均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自然分娩组的肛提肌Valsalva最大面积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未孕组静息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距离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合剖宫产组,未孕组Valsalva宫颈下降数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Valsalva动作时,自然分娩组的尿道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而自然分娩组的直肠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孕组和剖宫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器官结构及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经会阴超声能有效诊断盆底功能功能性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