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下肢疲劳骨折又称行军骨折,多因骨骼轻度持续损伤(如持续体能训练、行军等)所致。近年来,新兵集训期间疲劳骨折的发生率较高。本文将我院门诊部接诊的62例下肢疲劳骨折患者的X线表现及诊断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2例下肢疲劳骨折患者均为男战士,其中  相似文献   

2.
关于疲劳性骨折,多数文献对下肢,尤其对足部疲劳性骨折均做了大量报道。据统计,全部疲劳性骨折中80%发生于足部,约有50%发生于跖骨。因为这类骨折易发生于长途行军之后,首先由外科军医所认识,故又名行军骨折。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解放战争结束以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减少很多。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不易产生长途行军的疲劳。因此蹠骨行军骨折,已较少见。很多青年医生,对这种骨折见得更少。由于上述原因,容易造成误诊。本文目的为复习此类骨折的特征,以期对青年医  相似文献   

4.
<正>疲劳骨折多为训练性损伤,过去又称行军骨折,是由于持续外力或积累性损伤所致的慢性骨折。过去好发于双足的短骨,现在短骨发病的报导已很少见。近年来发现下肢长骨发生疲劳骨折的病历明显增多。现将我院93年3月至95年4月诊断的18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骼有时可因轻度损伤的累积而发生骨折,如长期负重、行军、运动过度等相列作用的应力积累起来引起骨折称疲劳骨折。临床上该部位呈慢性疼痛,行X线检查时,多数已有骨痂形成。我院于2005年-2007年收治胫腓骨疲劳骨折7例,其中胫骨3例,腓骨4例。  相似文献   

6.
杨理  陈久明  向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2870-2871
疲劳骨折系指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于骨,如集中于骨的某一部位,可逐渐发生慢性骨折,到临床诊断时,骨痂已形成,称为疲劳骨折,也称应力骨折、行军骨折等。疲劳骨折可发生在肋骨、股骨、胫骨、跟骨、跖骨或其他部位,但以胫骨为多见,且以胫骨的上1/3尤多。本文分析我科近年来诊断的胫骨疲劳骨折36例,均经X线、临床资料、追踪观察及部分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7.
胫骨疲劳性骨折又名应力性骨折,在部队又称新兵应力骨折或行军骨折。我们自1989年11月至1991年11月共诊治24例。经X线检查证实22例。两例误诊骨肿瘤,但经手术证实为疲劳性骨折。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4例均为男性,年龄18至22岁,为新入伍战士。都有参加长跑,长途行军,登山、跳木马等训练后,患侧小腿局部隐痛,酸胀、麻木等症状,休息时减  相似文献   

8.
特种部队下肢疲劳骨折56例X线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疲劳骨折亦称行军骨折,在部队是较为常见的慢性损伤性疾病,多见于士兵、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由于特种部队的管理严格和训练紧张,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兵种,而且临床往往容易误诊和漏诊。现将我院统计调查的56例下肢疲劳骨折的X线诊断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男性:其  相似文献   

9.
20例胫骨疲劳骨折的临床X线分析赵玉清,王锦山,魏文绥(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送变电工程公司)胫骨疲劳骨折也称胫骨应力骨折或行军骨折。Devas[1]统计的资料中,83%发生在胫骨的上1/3段。我们共收集本病20例,均经X线,临床资料、追踪...  相似文献   

10.
<正> 疲劳骨折亦称应力骨折,有人称为行军骨折。跖骨为疲劳骨折中最常见者,胫腓骨,跟骨次之,其它骨的疲劳骨折均极少见,本病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我们遇到三例,报告如下: 例1女,17岁,学生,1987年6月越野长跑后左侧小腿胀痛,仍能活动,故来检查,四周后因局部仍肿胀,疼痛就诊,查左小腿肿胀,皮肤光亮,胫骨中上1/3处可触到表面光滑,质地坚硬的包块,压疼(++),X线片上胫  相似文献   

11.
疲劳性骨折是由于持续外力或反复、多次轻微损伤和长期负重、跳跃、行军及运动起步过猛等造成的一种骨折。好发于趾骨、胫腓骨和尺桡骨,其它部位的疲劳性骨折国内报道较少,本文介绍的这例就属少见部位疲劳性骨折。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19岁。两周前高热、畏寒后出现左侧第二三前肋间疼痛。 体检:左侧锁骨下约3cm处有一桃核大小肿块,  相似文献   

12.
应力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又称为疲劳性骨折(fatigue fracture),因常发生于长途行军的新人伍战士中,故又称为行军骨折(march fracture),是军事训练尤其是新兵入伍后体能训练中最常见的训练伤。据成都军区某部对156例军事训练伤的统计分析,应力性骨折者高达56例,占28.6%,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官兵对军训的信心。因此,研究疲劳性骨折的流行病学、发生发展的规律,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和预防本病,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申国光  左振雄  王贤义 《广西医学》2001,23(6):1472-1473
疲劳性骨折也称为行军骨折〔1〕或称为应力性骨折〔2〕,是因为长期反复的轻微伤力引起 ,或由于训练过度疲劳及长途行走所致的一种骨折 ,也可以说是由于没有科学的训练计划 ,强制性训练而过度疲劳所致的骨折 ,现将我院几年来收治经临床证实诊断4 2例疲劳性骨折及X线表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 2例均为男性 ,新入伍战士平均年龄 19 5岁 ,病程平均四周 ,均有长跑、行走急行军训练史 ,因训练八周左右出现局部疼痛酸胀 ,逐渐加重 ,活动疼痛、受限 ,其中 6例因单双杠训练时 ,下肢撞击杠木上 ,症状加重而就诊 ,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部…  相似文献   

14.
胫骨或腓骨的疲劳性骨膜炎或骨折,又名“行军骨折”、假性骨折(Weaver 及 Francisco)、疲备撕扯骨折(Henschell)或紧张骨折。这种疾患在运动员中非常多见,而且一旦发生常常由于胫腓骨疼痛影响训练与成积提高。自1958年3月至59年5月共见此类病人57例,其中42例见于胫骨,15例见于腓骨。兹将此少数病例进行初步总结,并交其发病机转、原因、诊断及治疗分别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疲劳性骨折是由于持续外力或反复、多次轻微损伤如长期负重、跳跃、行军及运动起步过猛等造成的一种骨折。好发于(足庶)趾骨、胫腓骨和尺桡骨,其它部位的疲劳性骨折国内报道较少,本文介绍的这例就属少见部位疲劳性骨折。1病例资料 患者,男,19岁。两周前高热、畏寒后出现左侧第二三前肋间疼痛。 体检:左侧销骨下约3an处有一桃核大小肿块,  相似文献   

16.
<正> 疲劳骨折亦称应力性骨折,国内报道不多,我科半年内共收治10例胫骨疲劳骨折患者。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均为新兵,平均年龄为18.9岁,均在入伍后2~4个月之内发病。正步训练后发病6例,万米长跑后发病2例,正步训练加长跑训练后发病2例。胫骨中下1/3骨折8例,中上1/3骨折2例。双侧同时发病2例,累及腓骨者3例。1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任何后遗症。二、讨论: 1.诊断:新兵在行正步、长跑或长途行军训练后发病是其特点,小腿持续性疼痛,20~30天后局部出现包块、隆起,触之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完全疲劳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对1992年5月~2003年7月间25例下肢长骨完全疲劳骨折的受伤时间,受伤机制,骨折类型,诊治方法,随诊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 25例患者普通X线片均可见明确骨折线,其中5例股骨颈疲劳骨折,16例股骨干疲劳骨折,3例胫骨干疲劳骨折。1例腓骨干疲劳骨折。7例保守治疗,18例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均随访13个月。2例股骨颈疲劳骨折畸形愈合,1例股骨颈疲劳骨折延迟愈合,1例股骨干疲劳骨折出现膝关节僵直。结论下肢长管状骨完全疲劳骨折中股骨骨折比胫腓骨骨折多见。一旦股骨颈疲劳骨折出现移位,其后果严重。因此需要早期复位内固定,其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疲劳性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或行军骨折,多为隐性骨裂,常见于新兵基础训练的初期阶段(2~7周),以下肢长管状骨和跖骨多见,发生率高达20%~30%[1]。我院自1995年1月以来,收治8例非暴力因素所致的股骨干疲劳性骨折患者,均为5 km长跑训练中致伤的新兵。作者对其致伤过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8例均为男性新兵,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2岁。骨折部位:股骨中下段3例,下段5例;右侧7例,左侧1例。骨折类型:斜型4例,粉碎型3例,横断型1例。1.2 主要病史与X线表现8例患者均无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肢长骨完全疲劳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对1992年5月-2003年7月间25例下肢长骨完全疲劳骨折的受伤时间,受伤机制,骨折类型,诊治方法,随诊结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 25例患者普通X线片均可见明确骨折线,其中5例股骨颈疲劳骨折,16例股骨干疲劳骨折,3例胫骨干疲劳骨折。1例腓骨干疲劳骨折。7例保守治疗,18例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均随访13个月。2例股骨颈疲劳骨折畸形愈合,1例股骨颈疲劳骨折延迟愈合,1例股骨干疲劳骨折出现膝关节僵直。结论 下肢长管状骨完全疲劳骨折中股骨骨折比胫腓骨骨折多见。一旦股骨颈疲劳骨折出现移位,其后果严重。因此需要早期复位内固定,其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疲劳性下肢骨膜反应与骨折,又称行军足、应力性骨折,为重体力劳动者和部队战士中一种常见的创伤性骨病。作者于1992年1月到2002年4月,在外科门诊诊疗本病76例,现将诊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76例疲劳性下肢骨膜反应与骨折,分为两组:一组煤矿井下采煤男性工人11例,以3~5年工龄发病为多,往往以下肢劳损痛误诊;另一组武警男性战士65例,以入伍半年新兵发病率最高,最短时间为一周,最长为半年,一般在一个月左右,来诊时间较晚,大多在自觉症状明显三个月内就诊拍片证实。1.2 损伤部位和性质:分别有股骨干4例,其中骨膜反应3例,骨折l例;胫骨干56例,其中骨膜反应38例,骨折18例;胖骨干4例,均为骨膜反应;足跖骨12例,其中骨膜反应4例,骨折8例。一般为持重下肢慢性积累性损伤或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