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除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两书重复用药76种。,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例,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除方23首,实际为225首。  相似文献   

2.
<正>《汉书·艺文志》收载了11家的经验方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誉为"医圣方祖",他撰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共收入其方剂339首。清代医家徐灵胎说:"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为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说明上述文献所载的方剂,特别是张仲景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柯琴在《伤寒杂病论附翼》中,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说明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经典方剂。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重新编次,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药89味;《金匮要略》载方205首,药155味[1,2]。仲景所博采或创制的方剂,组方严谨,疗效卓著,故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称其书为“方书之祖”。现就仲景方剂药物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三步教学法探讨刘读文(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金匮要略》;教学方法《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治疗杂病的专著。本书理、法、方、药悉具,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对后世...  相似文献   

5.
正0引言《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期,由医圣张仲景所著,其所载方药至今大部分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被尊称为"经方"。麻黄,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及风水水肿等病症。《伤寒杂病论》中对麻黄应用甚广,其中《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金匮要略》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8首,除去重复的葛根汤、大小青龙汤3首,《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达28首之多,且应用出神入化,配伍严谨灵活,应用于临床均有很好的疗效。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配伍的相关方剂有34首,其中《伤寒论》载方剂14首,《金匮要略》载方剂20首。仲景灵活运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咳喘病及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药结合张仲景是一位针灸药并重的医家,他认为针、灸、药各有所长,三者并用其效果肯定要比单用一种方法要好,《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8.
麻黄加术汤     
正本方出自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  相似文献   

9.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自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后世医家多将《伤寒论》厘定为外感病专著、《金匮要略》局限在杂病,由此而出现各自为是的研究,割裂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关系,未能从《伤寒杂病论》的整体去认识与研究辨证论治思想的全貌。此正如柯韵伯所言:“自  相似文献   

11.
仲景善用桂枝,在《伤寒杂病论》中可见一斑。《伤寒杂病论》即后世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五版教材为例,《伤寒论》(以下简称《伤》)载方112首,使用桂枝的方剂有40首,比例达35.7%。《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载方205首,含有桂枝的方剂有57首,比例达27.8%。仲景用桂枝,无论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脏腑肢节均可灵活配伍使用,经验可概括为温、散、和、降四个字,现分别叙述之。  相似文献   

12.
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不但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汤液治病开辟了广阔途径。其《伤寒论》载方以113首(佚1方),《金匮要略》载方205首(佚4方),历经临床验证,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李东垣说:“仲景药为万世法,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金匮》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原与《伤寒论》合篇,是《伤寒杂病论》的内伤杂病部分,后因战乱散失,原著未得以流传于世。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了伤寒部分,即今之《伤寒论》,但杂病部分未得其传。至北宋林亿等人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对杂病部分进行整理编次,《金匮要略》才得以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5.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收载的苏颂《本草图经》中,曾引录张仲景佚文48条,均系未经宋臣校定的佚文。分析可知苏颂所见张仲景医书至少有两类传本,一类兼含伤寒、杂病内容,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王洙发掘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另一类专论杂病,有可能是宋臣校正《金匮要略方》的基础。另据《本草图经》引文中的文字特点,以及该书转引其他来源仲景佚文中有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载内容,推测苏颂所参底本可能早于唐高宗李治之时,比宋臣校改的仲景医书底本更加古老。  相似文献   

16.
滕颖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99-800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 ,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奉为圭臬。凡论《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 ,人们每论及理法方药 ,或称六经纲云云 ,往往忽视仲景治病的另一重要手段———针灸疗法的研究 ,而使其学术思想有所偏解。鉴于对仲景学术思想的崇拜 ,及对针灸学术沿革的学习 ,笔者侧重于针灸疗法于仲景遣方用药之关系方面 ,总结《金匮要略》诸篇有关针灸疗法的论述 ,以求正于同道〔1〕。1 针灸的治病原则《妇人杂病篇》8条 :“……三十六平凡 ,千变万端 ;审脉阴阳 ,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 ,治危得安 ,……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金匮要略方论》的简称,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治疗杂病的专著。本书理、法、方、药悉具,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对今天的中医临床仍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以病分篇,按条论述。其原文古奥,义理深邃,篇名和有些病名特殊,病因病机多述略,就是名词术语、行文习惯也和现代不同,学习起来较难。为使读者对《金匮》一书既能撮其要,又能理解应用,达学以致…  相似文献   

18.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民国时期面世的《伤寒论》古传本之一,清末桂林左盛德得书于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后传于其徒罗哲初。1935年陕西名医黄竹斋得以将罗哲初所藏抄本誊抄,并于1939年受资助将抄本刻印出版。罗哲初所藏抄本传于其子罗继寿,罗继寿又于1956年将抄本捐献给广西卫生厅,196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载方326首,其中有90方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无。此外,桂林古本还有宋本所无的许多条文,内容多出将近1/5。该书以文献学的标准可以视为伪书,但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作为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旁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所记载的方剂上溯歧黄,下逮百事,被称为“方书之祖”。其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科学性很强,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方剂的配伍主导着药物在方中的功效发挥。我们对《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配伍与功效发挥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麻黄是全书使用频率较高的药,《伤寒杂病论》载205方,含麻黄的方剂共有25方,占总方的12.20%,仅次于甘草和桂枝,麻黄在《伤寒杂病论》中功效广泛且特色明显,现将麻黄的不同配伍与功效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载方二百四十余首,属“经方”范畴。其“顾护胃气”的方法和特点可以综合归纳为:用药精当、中病即止、巧施甘味、相反相成、药食配合等等,此规律值得探讨和临证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