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目前对它的内涵有两种不同的规定:一者为单纯“机能”;一者为结构(物质)和功能(活动)。笔者认为,正气应是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统一。首先,“正气”应有组织结构方面的含义。即指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只有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  相似文献   

2.
小议三焦     
通过对《内经》等前人论述中有关三焦的条文进行再认识,认为三焦的形态如同解剖学中的网膜、脂膜,附着在其他脏腑之外,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通路,其功能总归于“气化”。所以,“主气所生病”。  相似文献   

3.
阴阳学说对事物的阴阳属性有其严格的规定性,基于《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需要,在广泛应用属性层面“阴阳”概念的同时,将其严格限定于人体每个脏腑组织都蕴含的、与精气血津液同时存在的两种(或“类”)特定物质及其机能。这就是《中药学》“补益药”为何要区分为“补气、补血、补阴(滋阴)、补阳(温阳)”类药物,《方剂学》“补益剂”为何有“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生津”等类方剂,《中医学诊断》“脏腑辨证”中脏腑之虚证为何各有“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的理论基础。显然此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就是严格规定性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中医“脏腑肝”最初对应的人体实体是“解剖脾”,“脏腑脾”最初对应的实体是“解剖肝”。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脏腑功能认识的深化,中医“脏腑肝”所对应的实体已发展到以“解剖脾”为代表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而“脏腑脾”所对应的实体则发展到以“解剖肝”为代表的大小消化腺。因此,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应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五脏应时”是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深刻内涵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基于系统科学的自组织原理,通过论述脏腑自组织系统是“五脏应时”的内在基础,从而阐明其系统科学内涵及机制,提出“五脏应时”是通过脏腑自组织形成的“功能—时间—空间”结构,其“应时”过程是机体从自然获取有序性的机制,因此“应时关系”紊乱会导致季节性疾病的发生,并提出“应时令之序,愈自组织能力,调人天关系”的养生防病基本法则。正确理解“五脏应时”的内涵及机制有助于解释季节性疾病的发作,指导临床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脏腑经络是祖国医学对人体结构认识的主要内容。脏腑是内脏的总称,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脏腑和经络两个主要系统,它们进行着各种生理活动,从而显现和维持了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是人体能够生存的根本。一、脏象学说的概貌脏腑位在体腔内,它们的功能表现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等各方面,这些现象祖国医学称“脏象”。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各脏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称为“脏象学说”,或称“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六)脏为中心,研究脏与脏,脏与腑,脏腑与人体各器官组织和某些生理  相似文献   

7.
<正> 中医学之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尽管不同的气,有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这些基本形式体现于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组织间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汉裕 《陕西中医》2002,23(10):957-958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夫精者 ,身之本也。”《灵枢·决气》曰 :“两精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谓精。”《灵枢·经脉》曰 :“人始生 ,先成形。”《灵枢·本神》也说 :“生之来 ,谓之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成、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由精这种物质构成。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之精即肾精。广义之精指脏腑之精 ,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脾胃化生 ,然后化生气、津液、血 ,输送灌注于各脏腑组织 ,成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余者由肾贮藏 ,成为肾精 ,即后天之精。故《素问…  相似文献   

9.
论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的相关性和同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志勇  罗友华  林齐鸣  许勇  李洁 《陕西中医》2004,25(10):903-905
目的 :探讨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的相关性和同一性。方法 :从古代有关人体脾的解剖、功能的描述 ,结合现代医学对肝、脾等内脏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表明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同一性。提示 :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 ,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应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1生理特征 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脏腑、气血协同作用于子宫,使之能够定期藏泻。与此密切相关的主要脏腑是“肝与肾”,起主要辅助作用的脏腑是“胃与脾”,起具体反应作用的是“胞宫”,起联系及调节脏腑与胞宫的通道是经络中的“冲任”二脉,不论气血津液失调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异常,均可引起月经紊乱或疼痛。  相似文献   

11.
三焦的内涵主要有三,一是脏腑三焦,乃六腑之一,为具有运行水液功能之器;二是指部位三焦,是人体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的全称,其功能分别为相应部位脏腑功能的概括;三是辨证三焦,是中医学对温热疾病的一种辨证纲领。三焦内涵由实体器官到功能单位,体现了中医学藏象学说由脏器到藏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气化或三焦气化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及人生气化以三焦为纲等基础上,从生命气化阶段性失常是老年期痴呆的基础,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病机是建立在人生阶段气化规律病机之上的,以及脏腑虚损、气血津液失常和痰饮水浊邪实归属于三焦气化失司等方面,阐发了生命气化阶段性失常是老年期痴呆的基本病机,提出生命气化阶段性失常是"衰老"病机之长,统帅着目前流行的先天说、后天说、脏腑虚损说、精气神虚损说、阴阳失调说、气虚血瘀说、津液不足说、邪实说、气运失常说等诸多衰老之说。  相似文献   

13.
刘舟  张卫华  陈钢 《四川中医》2011,(12):48-50
目的:探析腠理和三焦的概念,分析腠理与三焦的关系。方法:运用文字考释、文献回溯、推理归纳等方法。结果:腠理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的间隙和纹理;三焦包括一身之间隙结构和腔隙结构。结论:腠理三焦是气津流通的通道;腠理是三焦的一部分,隶属于三焦。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三焦气化为脑神的基础。"心藏神"是一身的最高主宰,是生命活动的内在机制;"脑神"即"识神",是"神"的外在表现,是以"心藏神"为前提的,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脑神表现是以三焦气化化生的气血津液精为物质基础,脑神的血、脑髓居所赖三焦气化化生,五神五志赖三焦气化紧密联为一体;精气能化神,神能统精气,"精气神"互化涵括了气血津液精神间的互化,是三焦气化的集中体现,精气神及脑神赖三焦气化的气机而各就其所;脑神的整体神志观通过三焦气化体现,脑神的作用通过三焦气化来实现;三焦气化失司致脑髓不充则是脑神病变的基础,脑神的病变通过调理三焦气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焦虑与抑郁障碍已成为我国转型期人群最常见的心身病理状态。中医在天人合一、形神统一、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对该类疾病具有心身同调的优势。文章从焦虑与抑郁障碍的中医范畴、病理机制、治疗大法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探讨,概括其病机要点:实在三焦枢机不利、虚在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提出和解枢机、调和阴阳为其治疗大法,这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习惯性便秘以大肠传导失常为基本病机,其发生与上、中、下三焦各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且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因此畅达三焦、调理相关脏腑功能是治疗此病的关键。故在通法的应用上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病机用药。本文总结了影响三焦畅达的因素以及与习惯性便秘发生的关系,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以自拟三和汤加减治疗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7.
抗衰老是目前医学生物工程领域中一个最新课题。中医肝肾与衰老关系密切,表现为肝肾所藏精血是抗衰老的物质基础;肾主封藏,肝主疏泄是抗衰老的功能保障;肝肾主筋骨及开窍是决定衰老的标志;顺应四时,保肝肾可延缓衰老等。因此,揭示肝肾二脏与抗衰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Zhao JS  Shi XD 《中国针灸》2011,31(7):646-652
在分析下合穴的形成及背景的基础上,探讨蕴含的腧穴主治规律及对认识经脉的意义.分析表明,足三里用穴经验对腑病主治穴的认识起到重要作用;下巨虚主治症、委阳与三焦对应关系,不全是用穴经验的体现;五输穴与下合穴为先后关系,"合"治腑病概念形成及下合穴来成为完善形式皆与此有关.下合穴的产生,同时也标志阳脉与内脏关系认识的转变,循此探究有助认识经脉脏腑关系及腧穴主治规律.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33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将33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SDSVD)做出证候诊断,并根据患者的证候要素及脏腑定位统计分析与上、中、下三焦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显示,血管性痴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三焦证候,其中下焦证候的出现比率较高,且两焦及三焦兼证较多。[结论]血管性痴呆并非单一因素引起,三焦气化失司或为本病可能的基本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20.
痰浊与衰老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亏虚是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而痰浊又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脏腑亏虚与痰浊瘀结互为因果。文中还探讨了痰浊的致病特点、痰浊促使衰老的机制、痰浊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痰浊防治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