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三阳孕妇所生婴儿6年后乙肝疫苗免疫情况。方法大二三阳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随访6年后用ELISA法检查乙肝两对半。结果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大三阳孕妇新生儿6年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90%(9/1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10%(110);接种乙肝疫苗的大三阳孕妇新生儿6年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5%(1/2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80%(16/20)。结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大大降低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收的乙肝疫苗接种儿童200例,对研究对象实施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分析最终检测结果。结果200例乙肝接种患儿研究发现,检测结果呈阳性儿童有116例,阳性率58.00%;116例乙肝阳性儿童中,年龄9个月-1岁的乙肝阳性率91.37%;1-2岁的乙肝阳性率70.68%;3-4岁乙肝阳性率52.58%;5-6岁乙肝阳性率37.29%,说明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比较,9个月-1岁儿童的乙肝阳性率较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年龄增加会导致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降低,因此对大龄儿童乙肝疫苗复种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实现乙肝疫苗接种操作步骤的规范性,预防发生乙肝疾病,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大兴区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血清乙肝病毒 (HBV)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分析接种疫苗后乙肝疫情报告资料 ;采取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区 3- 12岁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 ,并收集血清标本 ,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表面抗原 (抗 -HBsAg)、表面抗体 (抗 -HBc)、核心抗体 (抗 HBc)。结果共调查 3- 12岁儿童 4 35名 ,表面抗原阳性 1名 (阳性率为 0.2 % ) ;核心抗体阳性 1名 (阳性率为 0.2 % ) ;表面抗体阳性 202名 ,阳性率为 46.4 % ,表面抗体滴度 (GMT)为 72.5。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 ,乙肝发病率由 90年代的 11.2/ 10万 - 22.9/ 10万降至 0.4 / 10万。表面抗原携带率由 3.2%降至 0.2 % ,下降约 92.8%。结论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2月我县20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甲组(102例,新生儿出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分别接种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乙组(102例,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1个月、6个月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均随访1年,研究对比甲、乙两组婴幼儿的HBsAg阳性率和HBsAb阳性率。结果:随访12个月后发现,甲组婴幼儿的HBsAg阳性率(6.86%)相比乙组(18.63%)明显更低,P0.05,且甲组HBsAb阳性率(73.53%)相比乙组(50.98%)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新生儿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BsAg阳性率,提高HBsAb阳性率,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江苏地区HBsAg阳性的281例孕妇及其子女,其中30.2%孕妇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婴儿母乳喂养222例,人工喂养59例。所有儿童均接种过乙肝疫苗,37.0%同时注射HBIG。2009年10月—2010年3月随访采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结果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孕妇年龄、分娩方式,儿童年龄、性别比及HBIG注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1例儿童中,HBsAg阳性和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分别为3.2%和58.0%。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5.1%和2.7%(P>0.05),进一步比较85例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母亲的子女感染情况,两组孕妇HBVDNA水平相近(2.285×106 Vs 2.350×106,P>0.05),人工和母乳喂养的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11.1%(3/27)和10.3%(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母亲的婴儿经免疫预防后,母乳喂养并不增加HBV母婴传播风险。因此,新生儿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医务人员应鼓励包括HBeAg阳性在内的HBV感染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杨丽萍  刘彬辉 《疾病监测》2014,29(4):298-299
目的探讨成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的免疫对策。方法选择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免疫无应答人群免疫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休(抗-HBs)均阴性的健康人群,按"0,1,3";"0,1,6";"0,1,12"程序完成3针2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检测乙肝抗-HBs几何抗体平均浓度(GMC)10IU/L的免疫失败者,接种1剂次60μg乙肝疫苗后1个月,检测抗-HBs。结果 323例免疫失败者完成再免后抗-HBs阳性率为92.6%,GMC为835 IU/L。结论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失败者,通过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再次接种1剂次60μg乙肝疫苗可大幅度提高抗-HBs阳转率,效果优于再次接种10μg或20μg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成年人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探索安全、有效、适用的免疫程序,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绍兴县4个镇(街道),按照自愿原则分别选用10、20 μg乙肝疫苗和0-1-3、0-1-6免疫程序对成年人开展疫苗接种,接种完成1个月后定量检测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BsAg,抗-HBs),对不同免疫程序接种后的抗-HBs阳性率、抗体滴度水平进行评价。 结果 共全程免疫940人,阳性率为97.13%,抗体浓度中位数为1218.70 mIU/ml。不同剂量、不同免疫程序接种后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后抗-HBs阳性率与性别、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较好。提示应推广成年人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全人群防御乙肝的免疫屏障,加快我国控制乙肝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企业工人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阳性情况,为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企业工人健康体检,在保密条件下对受检者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表面抗体。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4.28%,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49.41%,不同性别、来自不同地区工人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企业工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低,需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卫生部门可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以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和接种效果监测。  相似文献   

9.
杨文娟  高峰  张书豪  饶金  胡芳 《疾病监测》2022,37(12):1552-155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发生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8—2021年在广州市南沙区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全部婴儿进行追踪随访,对随访成功的婴儿检测外周血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并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相关的可能影响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因素。  结果   在婴儿7~12月龄进行电话召回,共招募随访640对HBsAg阳性产妇及所生婴儿,2名(0.31%)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婴儿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发生率为2.81%(18/640),其中无应答发生率为0.31%(2/640),弱应答发生率为2.50%(16/640)。 因素分析发现,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强应答组在母亲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否为HBeAg阳性、孕期HBV DNA情况、分娩方式、分娩胎龄、出生体重、婴儿性别、是否12 h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阳性或孕期HBV DNA高水平母亲,47.65%(81/170)孕期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其所生婴儿12 h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略高于HBeAg阴性或孕期HBV DNA低水平母亲所生婴儿,两组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随着消除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逐步推进,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发生母婴传播、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较以往研究明显降低。 今后应进一步强化首剂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时限,及对孕期HBV DNA高水平或HBeAg阳性孕妇知情告知后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浙江省儿童基因工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5~11年抗体阴性者不同乙肝疫苗、不同针次加强免疫效果。 方法 2009年9月在浙江省台州市、丽水市、衢州市选择1周岁内完成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5岁以上儿童4407例,采集静脉血,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选择免前三项指标全阴者2164例,按0、1、6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第1、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间隔1个月采血,免后检测抗-HBs。 结果 通过对接种第1、3剂次乙肝疫苗后1个月检测抗-HBs,其抗体阳转率大于95%以上,不同疫苗接种3剂次与接种1剂次免疫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实施以来,疫苗免疫效果良好,但抗-HBs阳性率存在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的趋势,建议对5岁以上免疫儿童实施加强免疫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注射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研究对象,A组105例于孕20周、24周、28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B组106例孕妇于28周、32周、36周同法注射。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半小时内进行乙肝疫苗10μg、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肌肉注射。结果 A组和B组新生儿出生时脐带静脉血、12月、24月外周静脉血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比较经χ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孕20周、24周、28周及新生儿联合使用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We experienced a case of a 36-year-old married man who was found to be hepatitis B virus (HBV) positive at 23 years of age. His liver function was repeatedly abnormal in the past 13 years. In November 2007 he presented with fatigue. Laboratory tests showed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concentration 255.3 U/l, positive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and hepatitis B e antibody, HBV DNA 3.01 × 107 copies/ml; liver biopsy showed necroinflammatory scores 11 and fibrosis scores 4. After 20 weeks of treatment with Peg-IFN α-2b, laboratory tests showed HBV DNA <500 copies/ml and normal liver function. By week 52 of the treatment, HBsAg became negative. By week 92 of continuing treatment, HBsAb became weakly positive and Peg-IFN α-2b treatment was stopped. On follow-up, both HBsAg and HBsAb were negative 28 weeks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Peg-IFN α-2b. We then performed a second liver biopsy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necroinflammtary scores 2 and fibrosis scores 2. We administered hepatitis B vaccine intramuscularly every 4 weeks combined with IFN α-1b 30 μg intramuscularly every other day. HBsAb was 244.8 IU/l at week 32 of this combined treatment. Follow-up showed that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the combined treatment HBsAb concentration declined rapidly but could be maintained above 100 IU/l by intermittent injections of hepatitis B vaccine. Findings from this case reveal that HBsAg loss may be not sufficient; however, HBsAg seroconversion together with maintenance of certain concentrations of HBsAb may be a better endpoint to HBV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常住人口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流行情况。方法 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区常住人口(居住6个月及以上)家庭中1~70岁人群,调查问卷同时采集静脉血3~5 ml进行乙肝三项检测。结果 完成调查13 229人,HBsAg阳性率为2.68%(354/13 229)(标化率2.37%)、HBsAb阳性率47.05%(6 230/13 229)。北京市户籍人群HBsAg和HBsAb阳性率(2.20%;44.54%)均低于外地户籍人群(3.51%;51.51%)。乡村居住人群HBsAb阳性率(44.91%)低于城市居住人群(48.91%)。男性HBsAg和HBsAb阳性率(3.15%;48.85%)均高于女性HBsAg阳性率(2.36%;45.93%)。随调查人群年龄上升,HBsAg阳性率逐渐上升,HBsAb阳性率逐渐下降。15岁及以下儿童中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为98.13%,15岁以上人群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为38.66%。结论 北京市朝阳区35岁以下人群HBsAg阳性率较低,35~45岁人群HBsAg阳性率较高并且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提示我们需要加强35~45岁人群乙肝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8月龄至6岁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 指导全区乙肝防控工作。方法 采用二级抽样的方法, 从全区94个县共抽取8月龄至6岁儿童4333名。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测定血清抗-HBs。结果 2013年新疆8月龄至6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9.70%, 抗-HBs阳性率59.40%,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C)30.1 mIU/ml。各地区间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105, P0.05), 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4.46, P0.01), 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7, P0.01)。各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波动在50.50%~79.00%之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16.56, P0.01), 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83, P0.01)。不同民族间抗-HBs阳性率波动在44.50%~80.70%之间, 维吾尔族最低(44.50%), 各民族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4.99, P0.01), 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7, P0.01)。结论 在提高疫苗接种率的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冷链管理和规范操作规程, 提高疫苗的有效接种, 同时应继续大力开展乙肝疫苗少数民族语言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青年学生的调查检测,了解目前乙型肝炎HBsAg阳性率与二十年前情况比较。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sAg,记录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 测得总体HBsAg的阳性率为18.87%,比广东省人群HBsAg阳性率17%略高,高于全国HbsAg10%。结论 总体上本市籍学生目前HBsAg阳性率与二十年前比较(19.2%)无明显下降,说明我市预防乙型肝炎未得到理想改善,必须加强防治,应普注乙湃疫苗预防。  相似文献   

16.
两种方法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津予  卢光荣 《临床医学》2007,27(10):13-14
目的比较对乙肝不同感染状态孕妇实施不同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方法后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实验组孕妇从孕28周起每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HBIG,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立即和15 d各肌注HBIG200 IU,0、1、6个月分别接种基因疫苗10 ug。新生儿于出生时采脐血和12月龄时抽取股静脉血,检测血清HBsAg、抗-HBs。结果两组乙肝单阳孕妇采用不同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所娩新生儿及12月龄的抗-HBs产生率及乙肝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阳孕妇所娩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抗-HBs产生率分别为33.3%、83.3%,对照组分别为11.1%、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双阳孕妇所娩新生儿出生时乙肝感染率(22.2%)明显高于实验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乙肝双阳孕妇采用宫内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效果优于出生后主被动联合免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诊疗意义。方法对850例临床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定量测定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标本中的HBV—DNA,并依据乙肝两对半结果进行归类分组。结果302份HBsAg(+)、HBeAg(+)、HBcAb(+)标本中有261份HBV—DNA为阳性,阳性率为86.4%,其PCR定量拷贝数为(2.21±0.76)×10^7/ml;321份HBsAg(+)、HBeAb(+)、HBcAb(+)标本有96份HBV—DNA阳性,阳性率达到29.91%,PCR定量拷贝数为(1.69±0.98)×10^6/ml;32份HBsAg(+)、HBcAb(+)标本中有9份HBV—DNA为阳性,阳性率为28.13%,28份HBeAb(+)、HBcAb(+)标本有4份PCRHBV—DNA阳性,阳性率14.29%;11份HBcAb(+)标本有6份PCRHBV—DNA阳性,阳性率为42.9%;74份HBsAb(+)、HBeAb(+)、HBcAb(+)标本有5份HBV—DNA阳性,阳性率6.75%;13份HBsAb(+)、HBeAb(+)阳性标本有2份PCRHBV—DNA阳性,阳性率为14.3%;12份HBsAb(+)、HBcAb(+)标本有1份HBV—DNA阳性,阳性率7.69%;4份HBsAb(+)的标本HBV—DNA均为阴性,PCR定量拷贝数为〈1.00E×103;24份HBsAg(+)、HBsAb(+)、HBeAg(+)、HBcAb(+)标本中有21份HBV—DNA为阳性,阳性率为87.50%;1份HBsAg(+)标本HBV—DNA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10份HBsAg(+)、HBsAb(+)、HBeAb(+)、HBcAb(+)标本有3份HBV—DNA均为阳性,阳性率30.00%,其余38例全阴性结果和各少见模式基本见有HBV—DNA的检出。结论PCR定量测定HBV—DNA可以真实反映体内乙肝病毒感染和复制及病毒载量情况,更有利于临床治疗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供、受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受者HBV血清学标志变化及对临床结果 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9月至2008年11月79例alloHSCT治疗前供、受者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移植前供、受者HBV感染对受者预后无明显影响.②HBsAg阳性组患者20例,13例(65.0%)出现HBV激活,时间为移植后1(0.5~10)个月,9例(45.0%)并发乙肝相关肝炎.③HBsAg阴性组患者35例,4例(11.4%)移植后HBsAg转为阳性,即出现乙肝血清学转换.其中1例伴随严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④HBsAg阳性组患者移植后出现HBV激活及移植后100 d内肝功能损害的比例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患者(P<0.05).⑤2例(10.0%)HBsAg阳性患者在移植后清除体内HBV,其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阳性.结论 供、受者HBV感染不是allo-HSCT的禁忌证;HBsAg阳性是移植后发生HBV激活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应进行规范性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HBcAb/HBeAb阳性患者移植后可能出现乙肝血清学转换,在免疫抑制剂减量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其乙肝血清学标志变化;alloHSCT可以通过过继免疫治疗清除患者体内HB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