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记录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手的握力及Michigan手功能评分,作为表征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的应变量。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确定可能的影响因素/自变量和该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将P<0.05的自变量纳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康复效果的危险影响因素。结果 在术后的12个月的随访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钉道感染,2例患者术后1个月时出现轻度螺纹松动,1例患者后期发展为腕管综合征。术后3、6、12个月时的腕关节握力、活动度、Michigan得分持续改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节点:创伤能量、骨折类型、年龄、骨密度、外固定架固定时间与手术后康复效果具有密切关联(P<0.05);术后6个月节点:骨折类型、创伤能量、外固定架固定时间与手术后康复效果具有密切关联(P<0.05);术后12个月节点:年龄、骨密度、骨折类型与手术后康复效果具有密切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严重的骨折类型、高能创伤和较长的外固定架固定时间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3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严重骨折类型、高能量创伤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6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骨密度减少和年龄增加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12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严重的骨折类型、高能创伤和较长的外固定架固定时间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3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影响因素。严重骨折类型、高能量创伤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6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影响因素。骨密度减少和年龄增加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12个月后康复效果的危险影响因素。桡骨远端骨折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克氏针的固定时间长短与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关联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7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记录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功能结果。此次研究假设影响患者术后腕部功能恢复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优势手、骨折类型、创伤能量、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克氏针固定时间。分析以上因素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对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患者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折类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骨折术后3个月时握力显著减小;6个月时,握力减小与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折类型密切相关;在骨折术后12个月时,握力减小只与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有关。高能量损伤、严重骨折类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较长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减少;而骨折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只与骨折类型有关。在骨折术后3个月时,高能量损伤、严重骨折类型及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影响腕关节功能评分;6个月时,腕关节功能评分与创伤能量和骨折类型相关;而在骨折术后12个月时,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是年龄和骨密度。[结论](1)高能量的损伤和严重骨折类型主要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腕关节功能。(2)骨折术后12个月时,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年龄的增加和骨密度的减少。(3)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只影响术后3个月内的腕关节功能。4、桡骨远端骨折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克氏针的固定时间长短与腕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将68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观察组予以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予以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18个月,2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改善情况、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和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外固定支架治疗操作简单,患者创伤小,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掌侧钢板结合外固定架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本院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C3型骨折62例,31例采用掌侧钢板结合外固定架手术治疗,31例采用闭合复位管型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两组均在术后12个月行X线片检查,测量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腕关节功能评分采用Krimmer评分和患者主观功能评价臂肩手功能缺陷,用于了解术后腕关节功能受限程度以及患者主观感受,对手术和保守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12个月,手术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远端高度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手术组患者腕关节伸屈、旋转、尺桡偏的角度、手的握力均大于保守治疗组(P0.01);Krimmer评分和DASH评分手术治疗组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VAS痛觉评分没有明显区别(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老年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掌侧支撑钢板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06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桡侧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22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桡骨远端尺偏角、屈曲活动度、背伸活动度、腕关节旋前、旋后角度。结果2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7个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内固定移位、骨折断端再移位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等级:优4例,良14例,可3例,差1例。术后12个月桡骨远端掌倾角、桡骨远端尺偏角、屈曲活动度、背伸活动度、腕关节旋前、旋后角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桡侧外固定架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陈旧骨折能较好地复位固定骨折断端,提高了固定强度,促进了骨折愈合,可避免桡骨短缩及骨折移位,改善腕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钉辅助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01—2018-12间收治的62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钢板组(30例)予以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治疗,外固定组(32例)予以克氏钉辅助外固定架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12~20个月随访。术后2组骨折愈合时间及12个月时2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改善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钢板组改良Gartland-Werley(GW)评分低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38例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B组38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腕关节开始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B组患者(P0.05);术后1、3个月,A组的VAS评分均小于B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关节面移位、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Gartland-Werley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的整体效果相对更好,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架与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4-12诊治的32例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架固定17例(外固定架组),采用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掌侧钢板组)15例。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与掌侧钢板组相比,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X线片上测得掌倾角恢复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12个月X线片上测得桡骨高度和尺偏角,以及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克氏针辅助外固定架固定或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对于老年患者,应优先考虑外固定;对于年轻患者,建议采用内固定,尽量恢复桡骨远端正常形态及关节面平整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微创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架组(4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和掌侧钢板组(41例,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价两组术后骨折恢复情况。结果掌侧钢板组手术时间长于外固定架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18个月。术后12个月,掌侧钢板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及优良率均高于外固定架组(P0.05),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优于外固定架组(P0.05)。外固定架组发生针道感染3例,肌腱损伤1例,桡神经浅支激惹3例;掌侧钢板组发生屈肌腱损伤3例,腕管综合征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与微创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前者手术用时短,后者对腕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外固定架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Coony 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技巧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12采用动态外固定架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50例Coony 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23例,接近解剖复位15例,功能复位12例。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0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0~4.5个月,平均3.0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Dienst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7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8.0%。结论动态外固定架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CoonyⅣ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的优点,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大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依据腕关节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观察组优良率90.63%(29/32),对照组优良率84.38%(27/3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疗效,且各有利弊,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松开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外固定架关节对桡骨远端放射学指标的影响,探讨松开外固定架关节时间及对桡骨远端粉碎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3月,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共32例,采用外固定架及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术后2周松开关节,通过透视及X线片,在松开后次日,1、2周监测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等放射学指标,测量并记录松前及术后12周的数据。[结果]平均随访7.5个月,将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等放射学指标数据作配对t检验,松前及术后12周的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桡骨远端粉碎骨折采用带关节外固定架固定或联合有限内固定,在严密监视下早期松开关节功能锻炼对各角度没有明显影响,鼓励早期功能锻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兰考第一医院2016-04—2018-02间收治的6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桡骨远端掌倾角及尺偏角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具有骨折愈合快、近期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且无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的优势,效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以18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固定组(90例)和内固定组(90例),外固定组行复位后外固定支架术,内固定组行切开复位后掌侧钢板锁定内固定术。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检测患肢影像学参数,观察术后并发症,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12个月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外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内固定组水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内固定组(P0.05)。内固定组C1型骨折和C2型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和12个月GW评分均显著低于外固定组(P0.05),而C3型骨折患者术后12个月GW评分显著高于外固定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22%vs 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9,P=0.396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术医源性创伤小,骨折愈合周期短,且对于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更佳,而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对于C1型和C2型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更佳,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后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6-10间在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接受闭合复位的5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将复位后行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行石膏外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28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复位、固定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再移位率低于对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后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较石膏外固定VAS评分低,腕关节功能改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后单纯石膏外固定与经皮克氏针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39例。手法复位后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观察组采用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随访6~18个月,再移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疼痛缓解及腕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单纯石膏托外固定,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再移位发生率低,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AO原则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采用钛板螺钉内固定、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及单纯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17例患者全部获8~18个月随访,平均11.3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9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通过手术治疗,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桡骨与尺骨的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可获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章筛林  纪斌  成翔宇  周强  石继祥  庞金辉 《中国骨伤》2016,29(11):1005-1010
目的:比较DVR解剖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DVR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内固定组),男11例,女20例;年龄24~65岁,平均(47.3±10.9)岁;左侧13例,右侧18例;按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C1型12例,C2型15例,C3型4例。21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组),男8例,女13例;年龄26~69岁,平均(48.1±12.1)岁;左侧10例,右侧11例;按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C1型7例,C2型11例,C3型3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影像学、腕关节活动度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钢板内固定组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0.4个月;外固定架组随访时间11~33个月,平均17.1个月。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掌倾角和尺偏角均优于外固定架组(P0.05),两组患者桡骨高度和Gartland-We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内固定组1例出现腕关节僵硬、握力下降;外固定架组发生钉道感染2例,固定松动1例,腕关节僵硬、握力下降2例。结论:采用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优于外固定架,但DVR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费用高,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不同手术固定方式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本院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钢板组、外固定架组,对于组间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结果 钢板组用时长、出血量多、住院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外固定架组少。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外固定架组94.52%、钢板组97.38%。术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两组均较术前改善,组间比较,P>0.05;术后掌倾角、尺偏角比较,P>0.05,桡骨茎突高度组间及组内比较,P<0.05。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成年患者在综合评估骨折类型的前提下,可采用钢板内固定技术,能够达到良好的腕关节恢复功能,但应注意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住院时间长,应综合患者一般情况及意愿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的处理中,尺骨茎突是否需要手术固定尚存争议。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至2010年3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HauckⅡ型,移位>2mm)39例,其中单纯桡骨远端切除复位内固定(单纯桡骨固定组)22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尺桡骨远端固定组)17例,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的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的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掌屈及尺偏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尺侧疼痛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移位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而言,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优于单纯桡骨远端切除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