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中Ig蛋白重链表达及其鉴别诊断价值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5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作为实验组,包括30例MALToma、10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10例浆细胞瘤(plasmacytoma,PC),并以1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两组中IgM、IgA、IgD、IgG、IgE的表达,分析两组间及实验组3种肿瘤中Ig蛋白重链的表达,并分析MALToma中5种Ig蛋白重链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gM、IgA在实验组、MALToma及PC中的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IgG、IgA在FL中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IgM在FL、MALToma、PC中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呈升高趋势(P0.05);IgG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P0.05)。Ig蛋白重链在两组表达模式有3种:单种Ig重链、全阴性Ig重链缺失及多种Ig重链表达。MALToma、FL、PC中单种Ig重链/全阴性Ig重链缺失阳性率分别为86.7%、60%、80%,对照组中均为多种Ig重链表达,3种肿瘤与RLH中单种Ig重链/全阴性Ig重链缺失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LToma中IgG阳性率与肿瘤细胞类型相关(P0.05)。结论 IgM和IgG在FL、MALToma、PC表达呈此消彼长趋势,支持生发中心后来源的MALToma和PC大多经历了抗体类别转换,且高频表达单种IgG。MALToma中单种Ig重链/全阴性Ig重链缺失表达是一种常见高频事件,有助于MALToma与RLH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检测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不同分级中的应用。方法采用PCR-GeneScan法检测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6年9月~2019年2月收集的39例FL免疫球蛋白重链/轻链(IgH/L)基因重排,统计分析克隆性IgH/L基因重排与肿瘤分级的关系。结果 39例FL石蜡标本中29例IgH/L基因重排阳性,其中FL1基因重排的检出比例为8/15,FL2、FL3重排的检出比例分别为5/7、16/17。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显示,IgH/L基因重排与FL的分级呈正相关(r_p=0.376,P0.001),IgH/L基因重排率随着肿瘤分级的增加而增加,FL1、FL2和FL3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Ig基因重排检测对于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有辅助性作用,并且利用PCR-GeneScan法可提高重排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滤泡性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Ig基因重排的敏感性,分析Ig基因重排方式、各胚系基因的利用频率等.方法 采用BIOMED-2引物系统扩增29例成人ALL患者Ig重链(IgH)和Ig轻链(IgL)重排基因.将PCR产物直接测序,使用IMGT/V-QUEST等生物信息资源分析B细胞-ALL(B-ALL)患者IgH和IgL基因重排类型、胚系基因片段利用及体细胞突变情况.结果 24例B-ALL患者中IgH完全重排阳性率为70.8%,不完全重排为12.5%,IgK VH-JH重排为29.2%,IgK删失元件(IgK-Kde)重排为25.0%,未检测出IgL阳性重排.所有B-ALL患者Ig基因重排检出率可达100%.5例T细胞-ALL(T-ALL)患者1例检测到IgH不完全重排阳性,2例IgK VH-JH重排阳性,2例未检测出Ig基因重排.B-ALL中IgH重排优先利用的V、D、J家族分别为VH3和VH4、DH3和JH6.5例IgK重排中4例利用了 Vκ1家族.重排基因中发生替代突变的基因占23.5%.替代突变零星散布于Ig基因全长,互补决定区中替代突变与静寂突变的比例<1.结论 BIOMED-2引物系统可以检测出绝大多数B-ALL患者的Ig基因重排,国内的临床检测资料亦然.这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工具,为定量分析微小残留病(MRD)水平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检测各种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 (IgH )和T细胞受体γ基因 (TCRγ )克隆性重排并探讨其意义。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 )方法检测 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 18例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 )、 2 4例多发性骨髓瘤 (MM )、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及 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患者外周血细胞IgH及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表明 ,NHL、AML、MM、ALL及CLL患者中IgH克隆性重排率分别为 37 5 0 %、 2 2 2 2 %、 83 33%、 12 5 0 %和 16 6 7% ;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率分别为 6 2 5 0 %、 5 0 0 0 %、 5 4 17%、 5 0 0 0 %及 5 0 0 0 %。在B型、T型NHL中 ,IgH克隆性重排率分别为 31 5 8%及 6 6 6 7% ;TCRγ克隆性重排率分别为 47 37%及 6 6 6 7%。AML中IgH克隆性重排阳性者的初治完全缓解率(CR ) (5 0 0 0 % )与IgH重排阴性的初治CR率 (5 0 0 0 %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TCRγ克隆性重排阳性者与阴性者的初治CR率 (均为 44 44 % )亦无显著差异 (P >0 0 5 )。IgH及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不具有细胞谱系的特异性 ,但通过检测外周血IgH、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对NHL有辅助诊断意义 ,并且可作为监测微小残留病壮 (MRD )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石蜡淋巴瘤组织中IgH FR3区基因重排引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IgH)框架区(FR3)基因重排引物并探讨其在石蜡包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Chustal W 软件比较44条有效的IgH可变区和6条J区的基因片段,选取IgH FR3区3对(P1,P2,P3)基因重排引物,其中,P2为改进的引物.另选一对TCRγ脚引物作为T细胞淋巴瘤重排引物,通过PCR扩增,检测经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144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113例B细胞淋巴瘤、24例T细胞淋巴瘤和7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以DG75淋巴瘤细胞系DNA作为对照组.结果 引物对P1、P2、P3在B细胞淋巴瘤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1.7%(81/113),82.3%(93/113)和76.1%(86/113),三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细胞淋巴瘤检出率分别12.5%(3/24)、12.5%(3/24)、16.7%(4/24).将P1和P2引物组合分析,B细胞淋巴瘤阳性检出率可以达到92.3%.以上重排引物在7例反应性淋巴结中均未检出.结论 3对IgH FR3区中,新改进的P2引物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检出率最高(82.3%).2对IgH FR3区引物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石蜡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IgH、TCR-γ基因重排与免疫组化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因重排与免疫组化在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lymphoma,NHL)中的价值。方法 对131 例NHL的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60例B细胞NHL中51例IgH基因重排检测为阳性,阳性率 85%;50例T细胞NHL中38例TCR -γ基因重排检测为阳性,阳性率76%;HE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型诊断率为84%(110 例),加用IgH和TCR -γ基因重排,分型诊断率达94.6%(124例),两分型诊断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6例巨大淋巴结 增生和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IgH和TCR -γ基因重排检测均为阴性。基因重排与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结果不相符的 病例有7例。结论 联合运用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技术,可提高NHL的分型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准确可靠、操作性强、适用于临床实际工作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检测方法,用于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的辅助诊断。方法:采用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引物FR2、FR3和重链连接区 (joining region of heavy chain,JH)引物LJH、VLJH组合、A管+B管模式、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121例B-NHL、58例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T-cell non-Hodgkin lymphoma,T-NHL)和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石蜡组织进行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检测,分析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检出率在B-NHL组、T-NHL组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中的差异,以及B-NHL中联合应用FR2和FR3与单独应用FR2、FR3之间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检出率的差异。结果:118例成功检测的B-NHL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检出率为81%(96/118);54例成功检测的T-NHL中,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检出率为4%(2/54);19例成功检测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未检出IgH基因单克隆重排。B-NHL组与T-NHL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相比,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检出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NHL中, FR2基因单克隆重排检出率为58%(68/118),FR3基因单克隆重排检出率为55%(65/118),联合应用FR2和FR3,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检出率为81%(96/118),联合应用FR2和FR3与单独应用FR2、FR3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FR2、FR3、LJH及VLJH引物组合、A管+B管模式和半巢式PCR法进行石蜡组织IgH基因单克隆重排检测,简单易行,结果准确可靠,阳性率较高,可用于临床B-NHL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儿童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BL)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64例儿童BL和6例儿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myc、bcl-2、bcl-6、IgH、myc/lgH及bcl-2/IgH基因重排的情况.根据细胞起源分类分为生发中心组(GC组)、生发中心晚期组(late-GC组)、生发中心后组(post-GC组).结果 BL表达CD20(64例)、CD10(63例)、bcl-6(62例)、MUM1(15例)、bcl-2(0例).GC组49例(76.6%)、late-GC组14例(21.9%)、post-GC组1例(1.6%).c-myc基因断裂54例(93.1%);IgH基因断裂48例(82.8%);c-myc与IgH基因同时断裂并myc/IgH基因易位46例(85.2%);c-myc基因断裂、IgH和myc/IgH基因正常4例(7.4%);c-myc、IgH和myc/IgH基因均正常4例(7.4%);bcl-2基因正常61例(100%);bcl-6基因正常59例,1例断裂并扩增具有BL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同时具有c-myc基因断裂,将病理诊断修改为介于DLBCL和BL之间的未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DLBCL/BL).6例DLBCL中c-myc基因断裂2例;2例bcl-6基因扩增,其中1例伴c-myc基因断裂;无bcl-2/IgH基因重排.结论 儿童散发性BL大多数来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c-myc基因的断裂是其主要分子遗传学改变.应用FISH进行多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儿童B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捕获法的靶向测序技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3月~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送检的DLBCL标本99例,提取患者基因组DNA,使用基于捕获法的靶向测序技术进行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结果 27.3%(27/99)患者检测到IgH基因完全IgHV-IgHD-IgHJ重排,50.5%(50/99)患者检测到IgH基因不完全IgHD-IgHJ重排,IgH基因克隆性重排联合检出率为66.7%(66/99)。27例患者检测到32种IgHV-IgHD-IgHJ重排,50例患者检测到52种IgHD-IgHJ重排,在IgHV-IgHD-IgHJ重排中,IgHV3、IgHD3和IgHJ4家族基因的取用频率最高,在IgHD-IgHJ重排中,IgHD3和IgHJ4家族基因的取用频率最高。3例患者捕获到未知IgH基因融合伴侣,其中2例为MIR4507-IgH融合,1例为IRF8-IgH融合。结论 基于捕获法的靶向测序技术不仅可以检测IgH基因克隆性重排具体方式,还能发现IgH基因未知融合伴侣,对DLBCL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具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20例组织蜡块,其中15例诊断为DLBCL,5例诊断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 RLH)。采用天根公司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DNA提取,安捷伦4200评价DNA质量。采用LymphoTrack IGH FR2 Assay和LymphoTrack Dx TCRG Assay进行组织克隆性测定。结果 5例RLH均为多克隆性,11例DLBCL出现NGS IgH FR2单克隆重排(阳性率73.3%,11/15),另有4例未检测出单克隆性重排(2、5、8、15号)。15例中有3例出现TCRG重排性扩增(6、7、14号)。经PCR凝胶电泳法进行验证:4例NGS检测的IgH FR2多克隆性病例均检测到IgH单克隆性基因重排;3例NGS检测到TCRG单克隆性重排病例中,PCR凝胶电泳法只检测到1例呈TCRG克隆性重排。结论高通量测序方法特异性较高,但由于其检测过程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受到一定影响。虽然该方法可以准确得到基因重排序列,但由于其检测成本较高,对技术平台和人员要求更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DK4、p16蛋白及Ig H/CCND1融合基因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联合检测40例已利用基因重排技术及免疫组化确诊的MCL石蜡包埋组织(实验组)及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石蜡包埋组织(对照组),并利用对照组建立MCL的Ig H/CCND1融合基因阈值。结果实验组中Cyclin D1蛋白阳性率为100%,CDK4蛋白阳性率为87.50%,p16蛋白阳性率为17.50%;实验组中Ig H/CCND1融合基因的阳性率为100%;对照组中Ig H/CCND1融合基因均阴性。结论 MCL细胞周期调控中Cyclin D1-CDK4-p16通路关系符合肿瘤细胞周期调控原理的阐述;采用FISH技术建立检测Ig H/CCND1融合基因阈值,为国内该融合基因的FISH法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检测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参照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WHO-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20例SPTL.采用10种抗原标记进行免疫表型检测,运用PCR技术检测TCRγ、IgH基因重排,并用EB病毒编码的小RNA1/2(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感染.结果 (1)本组病例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29.5岁;(2)所有病例的瘤细胞均表达1个或多个T细胞分化抗原(CD2、CD3或CD45RO),18/19病例表达BF1,18/20病例表达CD8,20/20、16/20病例分别表达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颗粒酶B,瘤细胞不表达CD4、CD20和CD56;(3)16/20病例检出TcRγ基因重排,未检出IgH基因重排;(4)5/20病例EBERl/2原位杂交阳性.结论 SPTL的瘤细胞具有克隆性TCR基因重排,综合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本病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免疫表型在SPB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 收集1990-2008年21例SPB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或EliVision法)检测17种抗原的表达情况,并用半套式PCR技术,以免疫球蛋白重链通用型引物,以及BIOMED-2系统引物IgK和IgL进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21例SPB患者年龄36~72岁,中位年龄50岁.主要病变部位为中轴骨骼(14例,66.7%),其次为四肢骨骼(7例,33.3%).5例有血清Ig升高,其中3例为IgA型,2例为IgG型.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有局部疼痛、脊神经压迫征和病理性骨折等.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局部孤立性占位病变伴骨质破坏.组织学分级:21例中Ⅰ、Ⅱ和Ⅲ级者分别为12例(57.1%)、5例(23.8%)和4例(19.0%).免疫表型:所有病例之瘤细胞均表达两种及以上浆细胞抗原,如CD138、CD38和浆细胞抗体;均不表达CD19和CD20,CD79a表达率为23.8%(5/21).CD56、CD27和CD44v6的表达率分别为57.1%(12/21)、15.0%(3/20)和23.8%(5/21).21例SPB中12例(57.1%)检出IgH基因克隆性重排.12例(57.1%)有随访,7例死亡,5例存活;其中3例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并已死亡.结论 SPB以骨的孤立性占位伴疼痛为其临床特征,诊断需排除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浸润之可能.免疫表型及Ig基因重排检测在该肿瘤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因重排和p53表达在判定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的病变性质上的意义。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44份AI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IgH及TCRγ基因重排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技术检测AIL免疫表型及p53蛋白表达。并对35例进行了随访。结果44份AIL标本中,12份(27.3%)检测出TCRγ基因重排,2份(4.5%)IgH基因重排,2份(4.5%)IgH与TCRγ基因双重排。14份AILp53蛋白表达阳性,其中12份为IgH或TCRγ基因重排阳性。基因重排阳性组与阴性组对比,p53蛋白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1例基因重排阳性患者中8例1年内死亡,随访至18个月时3例存活;24例基因重排阴性患者中,仅3例1年内死亡,余21例随访时仍存活,最长达96个月。结论AIL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基因重排能准确地判定其病变性质;p53蛋白表达与AIL基因重排有关,是判定AIL病变性质的重要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分子亚型中的bel-6基因重排、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运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149例DLBCL组织中bcl-6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检测bcl-6以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3、p27Kill及Geminin等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49例DLBCL可被分成3个分子亚型,其中4J0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样)亚型,75例为活化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ABC样)亚型,34例为Type 3亚型.有118例成功进行了FISH检测,33例可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28.0%.其中35.5%(22/62)的ABC样亚型DLBCL呈现bcl-6基因重排;较GCB样亚型(6/31,19.4%)和Type 3亚型(5/25,20.0%)的bcl-6基因重排高(P=0.160).在绝大部分(26/33,7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伴随有bcl-6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高于无bcl-6基因重排的病例(53/84,62.4%,P=0.0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24例(24/33,72.7%)cyclin D3呈现高水平表达,明显高于bcl-6基因无易位DLBCL组中的cyclin D3表达(37/81,45.7%,P=0.009).在33例bcl-6基因易位的DLBCL中,29例(87.9%)为Ann Arbor Ⅲ-Ⅳ期,较bcl-6基因无易位高者(65/85,76.5%,P=0.167).单变量Cox风险比模型分析发现,bcl-6基因重排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是一个危险因子,相对危险度(RR)为1.842.结论 bcl-6基因重排导致的bcl-6蛋白表达上调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病过程,并可能成为DLBCL的ABC样亚型的一个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bcl-6蛋白表达及基因重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bcl-6和CD10蛋白表达以及基因重排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分析51例DLBCL(22例为淋巴结内,29例为淋巴结外)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石蜡组织中bcl-6蛋白表达,并与CD10的表达作比较分析;应用断裂分离探针及间期核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2例淋巴结内DLBCL(22例为石蜡组织,10例为新鲜组织)和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石蜡组织中bcl-6基因的重排。结果(1)淋巴结内、外DLBCL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bcl-6蛋白均呈细胞核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7%(16/22)、75.9%(22/29)、100.0%(10/10);CD10的阳性率分别为40.9%(9/22)、41.4%(12/29)、100.0%(10/10),所有CD10阳性肿瘤均共同表达bcl-6蛋白。(2)40.9%(9/22)的淋巴结内DLBCL和41.4%(12/29)的淋巴结外DLBCL为两蛋白共同阳性表达;将之与两蛋白均不表达的DLBCL(27.3%,6/22和24.1%,7/29)相比,前者(Ⅰ或Ⅱ期)的临床分期低于后者(Ⅲ或Ⅳ期,P<0.05)。(3)淋巴结内DLBCL样本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28.1%(9/32),其中石蜡组织样本阳性率为27.3%(6/22),新鲜组织样本阳性率为30.0%(3/10),P>0.05。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样本中均未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与DLBCL相比P<0.05。结论(1)在DLBCL中bcl6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bcl-6和CD10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协助DLB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bcl6和CD10共同阳性的DLBCL可能具有更好的预后。(2)bcl-6基因重排可能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生,并可作为DLBCL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YB在不同来源和不同级别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资料完整的涎腺肿瘤手术标本103例,其中64例涎腺ACC(组织学分级Ⅰ级19例、Ⅱ级27例、Ⅲ级18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7例涎腺外ACC和32例涎腺非ACC的良、恶性肿瘤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两组中MYB蛋白表达。结果 MYB在64例涎腺ACC和7例涎腺外A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 69%(35/64)和57. 14%(4/7),差异无显著性(P 0. 05)。MYB在64例涎腺ACC和32例涎腺非ACC良、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 69%(35/64)、6. 25%(2/32),差异有显著性(P 0. 05)。MYB在64例涎腺ACCⅠ、Ⅱ、Ⅲ级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8. 42%(13/19)、66. 67%(18/27)、14. 29%(4/18),差异有显著性(P 0. 05);其中Ⅰ级与Ⅱ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16 7),Ⅰ、Ⅱ级与Ⅲ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16 7)。结论 MYB在涎腺ACCⅠ、Ⅱ级中高表达,在Ⅲ级中低表达,推测ACCⅢ级可能存在其它融合基因改变。MYB蛋白在涎腺非ACC良、恶性肿瘤中表达较低,提示MYB蛋白表达对于涎腺ACC的诊断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IgH基因单克隆性重排带及BCL-2IgH(MBR)融合基因,对B-NHL淋巴瘤诊断及化疗前、后微小残留灶克隆性变化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上述两种靶基因突变检测的PCR方法各两种,检测B-NHL组患者及非淋巴瘤肿瘤组患者各30例,观察化疗前、后的检出阳性率及变化,同时设健康对照30例。结果联合两种方法对B-NHL淋巴瘤治疗前患者WBC基因组DNA中的IgH基因96.6%呈单克隆重排带,化疗后原来单克隆重排带者有1例转阴,2例转为2克隆性,2例转为3克隆性;两组对照阴性。B-NHL淋巴瘤患者中38.3%BCL-2/IgH(MBR)融合基因阳性,非淋巴瘤肿瘤组患者为10.0%,健康人为6.6%;联合两种方法对B-NHLBCL-2IgH(MBR)的总检出阳性率为38.3%。结论联合检测IgH基因重排及BCL-2/IgH(MBR)融合基因可提高B-NHL的诊断率,IgH基因单克隆重排带在B-NHL,化疗前后检测对监测B-NHL微小残留灶克隆性变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t(11;18)所致API2-MALT1融合转录本的发生率,探讨其对胃MALT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lymphoma)病理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26例为实验组;含MALT成分的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单纯的胃DLBCL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各10例及慢性胃炎活检石蜡包埋标本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嵌套式PCR检测B细胞IgH基因重排;采用RT-PCR检测API2-MALT1融合转录本,并通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比较,研究API2-MALT1融合转录本的检测在MALT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IgH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在胃MALT淋巴瘤中为76.9%(20/26),在含MALT成分的胃DLBCL中为100%(10/10),在胃DLBCL中为80%(8/10),在慢性胃炎中为0(0/10);API2-MALT1融合转录本在胃MALT淋巴瘤中的检出率为19.2%(5/26),在含MALT成分的胃DLBCL、胃DL-BCL和胃炎中均未检出。结论API2-MALT1是胃MALT淋巴瘤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但其阳性率相对较低,通过与形态学、免疫组化及B细胞IgH基因重排检测的结合,对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病人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41例ANLL病人IgH及TCRVγIJγ基因重排。结果:26.8%(11/41)ANLL病人存在IgH或/和TCRVγIJγ基因重排,3例病人同时存在IgH和TCRVγIJγ基因重排;基因重排阳性ANLL治疗缓解率低于重排阴性ANLL病人(P<0.05)。结论:①IgH或TCR基因重排并非局限于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发生于部分ANLL病人;②多重PCR技术可以一次PCR扩增同时检测两种重排基因,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