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广州医药》2012,43(2)
目的 探讨数字化模板与传统胶片模板测量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精确性差别及数字化术前模板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数字化模板与传统胶片模板对2010年1月-2011年4月间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的60例患者进行数字化术前计划,比较术前计划与手术实际假体型号(包括股骨假体与胫骨型号)选择方面与术中实际尺寸吻合度.结果 数字模板测量股骨假体符合率为90.0%,胫骨假体符合率为86.7%,传统胶片模板测量股骨假体符合率为76.7%,胫骨假体符合率为73.3%,数字模板测量术前预测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型号同术中应用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型号间均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947和0.944).结论 数字化术前模板测量可提高术中假体选择的精确性,术前设计准确率和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数字化影像技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进行术前设计.方法 应用数字化影像和数字模板在计算机上进行术前测量并选择假体型号,并与手术中实际应用的假体型号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设计假体型号与术中实际应用假体型号相比较,髋臼假体的准确率达71.59%,股骨假体准确率达78.04%.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行术前设计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吴波  杨柳 《重庆医学》2006,35(12):1094-109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模板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9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85岁,平均56.0岁);术前利用模板测量X线片选择合适的股骨假体型号,分析其与实际股骨假体型号之间的符合情况;结合影像资料,分析临床上影响其准确性的可能原因。结果模板测量法术前选择的股骨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型号之间相关性良好(r=0.82,P〈0.01);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假体型号相比较,相差0号12例,相差1号9例,相差≥2号8例,其符合优良率为72.4%;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与实际使用假体型号之间存在一定差异(t=2.24,P=0.033〈0.05);临床上存在X线片放大率不统一、股骨异常旋转、股骨前弓过大等因素影响了模板测量的准确性。结论模板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尚待进一步提高;避免或减少临床上影响模板测量准确性的因素,对于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数字化模板测量在发育性髋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数字化模板测量在假体选择上的精确性、可靠性及在均衡双下肢长度中作用。方法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36例发育性髋节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通过数字化模板测量预测假体的类型、型号、位置、旋转中心及股骨颈截骨高度、双下肢长度,与术后实际应用相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6例发育性髋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符合优良率率75%,股骨假体符合优良率83.3%,71.8%的患者恢复双下肢长度。术前与术后相比较,旋转中心在水平距离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垂直距离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数字化模板进行术前设计,在发育性髋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信度,对于均衡双下肢长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行Sledge单髁置换术人群进行临床研究,为术中准确判断假体大小,选择合适的单髁假体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骨关节科2016年2月—2017年11月开展的159例Sledge单髁置换术人群的相关临床资料。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假体中股骨和胫骨的尺寸分布进行总体统计,记录该人群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指数等。根据资料分析股骨和胫骨假体之间最佳匹配关系;筛选出Sledge单髁置换人群UKA假体的影响因素,预测股骨假体型号的准确度。 结果 股骨假体型号里中号假体占21.4%,小号假体占62.8%,超小号假体占15.7%。胫骨假体型号里大号假体占19.5%,中号假体占52.8%,小号假体占27.8%。最佳匹配方案:胫骨小号匹配超小号股骨假体和小号股骨假体,胫骨大、中号匹配中号股骨假体。年龄和BMI指数这两项数据对股骨假体的判断选择无显著影响(均P>0.05),而性别及身高(女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均P<0.05)。建立行Sledge单髁置换人群UKA假体相关参数的分布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术前辅助准确选择假体型号的因素占比情况如下:性别对术前股骨假体型号选择准确率的提高达88.1%,其中女性结合身高的准确占比达95.0%;术中再行选择判断时,胫骨假体型号的准确占比为78.6%。 结论 临床上可以通过术前身高、性别来预测Sledge单髁置换人群股骨假体型号大小。本次研究分析中所论述的Sledge UKA假体分布情况在预测判断上具备较高精度,可为术中准确判断假体大小提供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规范数字X线摄影(DR)片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指导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择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规范骨盆正位DR片,制作1∶1骨盆平片用于预测假体型号,与术中实际使用假体型号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并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术前规范DR片预测术中实际使用假体型号的价值。结果术前规范DR片预测使用假体和术中实际选择使用的假体型号完全符合22例(73.33%)、相差一个型号6例(20.00%)、相差2个型号及以上2例(6.67%),符合优良率为93.33%(28/30);绘制ROC曲线,术前规范DR片预测术中实际选用的假体型号的AUC为0.847,0.7为预测价值较好。结论术前规范DR片可预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实际使用的假体型号,提升假体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股骨峡部髓腔与全髋置换术中假体选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峡部髓腔大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选择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测量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影像学资料,采用实验-对照方法分析比较峡部髓腔预测股骨假体型号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结果峡部髓腔预测型号与实际型号之间存在较高符合率(80%)和良好相关性(r=0.77),两组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异(P=0.083>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预测假体型号之间无明显差异(P=0.14>0.05).结论峡部髓腔大小与股骨假体选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利用峡部髓腔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可以作为假体型号选择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化模拟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预测假体型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包头市第四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将患者髋关节CT导入AI-HIP软件(北京长木谷公司),在AI-HIP软件中进行髋关节三维重建并模拟假体安装过程及确定假体型号,将术中实际使用假体与数字化技术预测假体进行比较.术后进行6~12个月随访,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结果:术中实际使用股骨柄假体相差1号为3例、相差2号为5例,髋臼杯相差1号为2例,相差2号为2例,完全符合率分别为80.49%和85.37%.Harris评分术前(47.95±15.72)分,术后3个月(91.05±3.3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9,P<0.05).结论:数字化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假体型号预测中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OA)的患者进行术后CT评价,阐明应用CT技术测量假体位置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28例(32膝)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oxford phase 3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内侧单髁置换相关资料,平均年龄67岁(62~73),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1~12)。术后常规行双下肢CT平扫+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对术后患者假体位置进行测量,并通过图像叠加技术,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角度。结果下肢机械轴平均内翻2.61°,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1.33°,股骨假体屈伸角平均屈曲2.12°,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3.01°,胫骨假体后倾角平均后倾6.12°,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最易出现偏差,股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2.01°,胫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胫骨结节轴平均内旋12.6°,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5.02°。结论 CT与传统方法 X线测量假体安放角度所报道的结果相符,其中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应用CT扫描图像,可以测量假体的旋转角具有优越性。目前虽不确定假体旋转角度的意义,但有可能与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吴龙  赵鑫  刘莉  陆志东  李鹏 《宁夏医学杂志》2023,(5):420-423+384
目的 分析AI术前三维规划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预测假体型号及髋臼假体位置精准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术前使用AIHIP软件辅助完成初次THA的患者共148例,列为AI规划组;术前采用传统X线二维规划辅助完成THA的患者共87例,列为传统规划组。比较2组术前规划预测假体型号准确率,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及位于Lewinnek安全区、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结果 AI规划组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规划组(P<0.05);AI规划组与传统规划组术后髋臼杯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规划组术后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安全区及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均高于传统规划组(P<0.05)。结论 AI术前三维规划在预测假体型号方面明显优于传统X线胶片模板二维规划,提高了髋臼假体植入的准确性及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监测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不同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对下肢动态力线的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于假骨上模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设定在股骨侧假体外旋不足及股骨侧假体过度外旋的情况下,设定胫骨截骨后内翻为0°、3°、5°不同角度时,活动膝关节记录膝关节0°、30°、60°、90°时下肢力线角度并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结果 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减少(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减少(P<0.05);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增大(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增大(P<0.05)。结论 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是影响下肢力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来指导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股骨侧截骨的准确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拟行初次单髁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采用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股骨侧定位截骨,然后进行UKA手术(数字组)。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前使用传统截骨方法进行UKA手术的50例(对照组)做对比。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CVA),股骨假体后倾角(FCPSA)。结果 数字组和对照组术后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2.05±1.06)°和(2.62±1.36)°,股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8.62±0.73)°和(6.13±1.97)°,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2,P=0.021;t=8.393,P=0.000),而数字组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10°,并且离散度小,更加精准。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找出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定位截骨方法能提高单髁置换术股骨假体定位的准确性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使用Oxford膝关节单间室假体置换术后出现内翻的术前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施行的660例(767膝)Oxford单间室置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力线X线片分为内翻组(Noyes≥3°)和正常组(Noyes<3°)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屈曲畸形(flexion deformity,FD)、膝关节疼痛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pain score,AKS)和功能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function score,AKS function), 测量术前Noyes角、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verge angle,JLCA), 并对以上术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的性别、术侧、年龄、BMI、术前ROM、术前膝关节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不是术后力线内翻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内翻的影响因素依次为MPTA<84°(P=0.018,OR=3.712,95%CI:1.250~11.027), 术前Noyes>5°(P=0.000,OR=3.105,95%CI:1.835~5.254),术前FD>5°(P=0.001,OR=1.976,95%CI:1.326~3.234)。术前LDFA(P=0.146)和术前JLCA(P=0.709)对术后力线都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的影响。结论: 术前内翻较重的患者,尤其内翻畸形主要来自胫骨侧的患者,以及术前有屈曲畸形的患者更容易出现Oxford单间室置换术后力线内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17例20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患者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同期选择16例18膝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7~23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的操作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原因。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共46例固定平台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随访1 a。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33例。进行术后膝关节CT扫描。结果:46个患者中包括14个术后疼痛患者和32个无痛患者。疼痛组中胫骨假体平均内旋9.43°(外旋3°-内旋16°),股骨假体平均内旋6°(内旋2°-内旋10°);无痛组中是胫骨假体平均外旋0.44°(外旋8°-内旋6°),股骨假体平均外旋0.75°(外旋5°-内旋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假体可以适度外旋,而假体的内旋会导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尤其是在胫骨平台内旋大于6°,股骨假体内旋大于4°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针对严重髌股关节炎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10年11月间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126例(149例膝关节)。术前查X线(负重侧位、45。Rosenberg相、Merchant轴位相),对髌股关节炎分级并测量髌骨厚度和髌股间隙,从而预测出髌骨假体厚度,使重建后的髌股间隙不大于原间隙。均采用统一膝关节假体(smith&nephew),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中行髌骨截骨后假体置换,并在置换前后测量髌骨的运动轨迹。术后随访。膝关节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结果应用SPSSl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股骨和胫骨假体试模安装完成后,行髌骨截骨安装假体,140例均髌骨轨迹良好,可以达到“nothumbtest”,9例采用了外侧支持带松解等操作,后髌骨轨迹良好。术后126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110.5°(90°~125°),出现19髌前疼痛口服非甾体类药物逐渐缓解,无1例出现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骨坏死、髌骨坏死、髌骨骨折及皮肤坏死等。结论:对于严重的髌股关节炎行髌骨置换后可以更好的重建髌股关节,改善关节屈伸功能,减少髌骨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下肢等长控制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16年2月~2017年9月,对我院50例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THA患者,通过术前影像学评估、模板测量、计算股骨柄假体最高点与大转子顶点距离,术中C臂机拍摄两侧髋关节和股骨近段正位片,测量大转子顶点、小转子最下缘或高点与两侧坐骨结节最低点连线的垂直距离,比较左右侧位置关系,选择相应颈长、调整股骨柄打入深度及股骨头的增减型号来调整肢体长度趋于等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8.0±0.5)个月。切口愈合瘢痕长度5.4~7.5(6.0±0.4)cm。术后6个月回院复查时Harris评分82~93(86.0±2.5)分,术后双下肢长度相等47例,不相等3例(0.3~0.7 cm)。结论 SuperPATH微创入路THA术,术前应用模板在X片上测量精确预算,术中通过臼深、截骨位置调整、不同型号假体组件组合、再次X线透视精确再评估等措施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能使患者术后双下肢获得等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的骨与关节缺损的外科技术.方法:25例骨肿瘤患者采用复合股骨上段的全髋置换12例、复合股骨下段全膝关节置换10例和复合胫骨上段的全膝关节置换3例.假体柄和异体骨、宿主骨界面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10例骨肉瘤和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各接受6次大剂量静脉化疗.结果:25例患者随访36~112个月,平均64个月.术后无感染,无皮瓣坏死,1例股骨下段骨肉瘤术后关节积液经穿刺抽液后治愈.1例局部复发后截肢,1例股骨下段骨肉瘤患者于手术后37个月死亡,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25个月和33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为无瘤生存.本组患者术后无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2例股骨上段大转子部异体骨部分吸收,Trenberg征阳性.异体骨和宿主骨连接部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个月,平均11个月.根据Enneking保肢术后功能评价标准,21例患者得分为17~27分,平均23.4分.2例胫骨上段肿瘤术后膝关节伸直缺失15°~20°.结论:人工关节-异体骨复合移植具有人工关节和异体骨两者优点的相加作用,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固定假体柄和异体骨、宿主骨界面符合异体骨愈合的特点,能满足患者的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例(12膝).观察术后患者疼痛、关节活动范围、畸形矫正程度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载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HSS评分平均为(19.0±4.0)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87.6±12.5)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HSS疼痛评分为(14.8±3.6)分,术后为(25.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61.0±14.7)°,术后平均为(107.3±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胫股角(FTA)为(182.1±10.7)°,术后平均FTA为(176.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使用自体骨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达到缺损部位的理想修复,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又重建了胫骨假体的均衡力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