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医理论探讨音乐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的音乐治疗思想 中医音乐疗法源于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阴阳平衡协调观在音乐的音调高低、音色清浊、音量强弱、节奏快慢等方面均有体现。如节奏分离、音响强烈的刺激型音乐属阳,节奏轻缓、旋律圆润的安静型音乐属阴。用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协调机体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依据五行规律,运用角、徵、宫、商、羽五音,针对不同病证,按不同音调、音量、节奏、旋律对脏腑的作用不同而产生的情志反应,创立了“五音疗法”,  相似文献   

2.
音乐疗法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于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压力的增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医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应用音乐疗法对人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将音乐、医学、心理融为一体,在欣赏艺术的同时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旋律的不同变化,有效地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达到治疗、抗御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音乐疗法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于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压力的增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医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应用音乐疗法对人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将音乐、医学、心理融为一体,在欣赏艺术的同时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旋律的不同变化,有效地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达到治疗、抗御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络配穴法结合音乐音调疗法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采用原络配穴法配合音乐音调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原络配穴法,每日1次,持续30天。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和ABC法量表,观察两种方法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阅读、说、复述、出声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的总有效率为73.33%。结论:原络配穴法结合音乐音调治疗法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疗效确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治疗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一部著作,以六经、脏腑辨证为诊疗手段治疗疾病。但笔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学习《伤寒杂病论》六经、脏腑辨证对治疗皮肤科疾病也有重要指导作用。皮肤疾病的发生有内因、外因之别。中医认为外因多由风邪入中所引发,大多数皮肤科疾病都具有瘙痒症状,故有"无凤不作痒"之说。皮肤为外邪侵入人体之门户,外邪入中,  相似文献   

6.
中医五行音乐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运用宫商角徵羽5种不同音调的乐曲干预疾病的一种手段。其原理是利用不同调式的音乐,调和机体的阴阳,调节脏腑和情志,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中医五行音乐五种不同的调式音乐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和代表曲目,并在古代和现代均被广泛应用,通过探析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中医五行音乐、建立和规范中医五行音乐干预疾病的原则、方法、操作流程、评价标准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超 《江苏中医药》2011,43(6):66-6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仲景用本方治疗太阳病误治后,表邪入里化热出现的肺热喘证,但后世应用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仲景原文。咳喘为应用本方的第一线索,但肺热是其病理关键。抓住本方的病理关键,很多疾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8.
总结<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身重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肾虚衰,筋骨失养;脾不散精,形体失养;水湿阻滞,形体受压;邪入经腧,气津不升;热入阳明,枢机不利.  相似文献   

9.
<正>《伤寒杂病论》其收录方剂组方简单,疗效确切,后世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金匮要略》是其中治疗杂病的部分,被后世医家称为治疗杂病的典范。笔者初入中医之门,每遇疑难之病例,必翻阅经典,以求解答。每次翻阅,都对经方有更新的认识。现列举《金匮要略》治验两则,以兹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与《伤寒杂病论》其指导思想、辨证原则、治疗方法以及方药运用等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据初步统计,金匮用药共155味,而入方10次以上者有22味,其中属于温热药有炮附子、桂枝、生姜、干姜、半夏、人参、白术、麻黄、当归、细辛、厚朴、川芎等12味;寒凉药有芍药、黄芩、大黄、石膏、杏仁、枳实等6味;平性药只有甘草、大枣、茯苓3味。  相似文献   

11.
浅谈急病入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病入络是络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感外邪迅即入于五体之络者 ,多病位浅 ,病情轻 ;新感外邪迅即入于五脏 (六腑 )之络者 ,多病位深 ,病情重 ;内生邪气渐生而隐病 ,一旦发病多骤作急起而络病 ;久病 (病程长的疑难杂病 )复感于邪多直中而入络。强调救治急危重证 ,应当从治络入手  相似文献   

12.
陶怡  刘浩 《四川中医》2006,24(9):22-24
探讨《金匮要略》中邪正观,提出调养时应避邪存正,脏通人和;疾病多因正虚邪入,方乃发病;治疗要扶正祛邪,诊疗杂病;调护时斟酌正邪,预后调护。  相似文献   

13.
解表法一般用于外感疾病,是临床常用的治法之一。《内经》提出“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就已经认识到邪从腠理而入的病理状态,而张仲景则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将这一治法进一步完善,为治疗“邪从腠理而入”的疾病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而这一方法如果辨证运用于一些难治性疾病,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已有明示“外证未解,当先解表”,现试举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解表法治疗杂病的验案两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音乐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养生学认为,长寿之道首先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高雅的情趣,这是延年益寿,养生抗衰的根本。而赏心悦耳的音乐能使人轻松愉快,对身心健康很有益处。音乐所以能够养生疗疾,就是在于它将人体的阴阳两方面相互协调并与宇宙自然的阴阳变化相统一。音乐所具有的阴阳特性,也可以用于调整阴阳的盛衰。音乐能够运用其本身具有的活泼阳动或缠绵阴静的特点,来调节人体阴阳,使之不断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五音疗法,是根据中医传统的五行理论,运用角、徵、宫、商、羽五种不同音调的音乐来调治疾病。平和适中的音乐既能柔和悦耳,又可养生怡性,益于机体气血和畅。它不仅给人们以音乐美,而且能够发挥养生抗衰、防病疗疾的神奇功效。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叶天士“久病入络”的论点有何临床意义? 答:“久病入络”是对叶天士“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必入血络”等论述韵概括。其临床意义,主要是揭示了久病的一种病理变化,从而有助于辨证论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杂病初期一般多见气机紊乱,随着病程的推移,则病情可涉及血分。经络是气血的隧道,叶氏认为“经主气,络主血”,故疾病的发展实际上又转变为“乃由经脉,继及络脉”的程式,久病人血便成为“久病入络”了。叶氏医案中此类论述很多,如“久有胃痛,更加劳力,致络中血瘀”;“积伤入络,气血皆瘀”;“有年郁伤,治当宣通脉络”;“疟发既多,邪入于络”;“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  相似文献   

16.
李振雄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2):555-555,575
“伤寒以祛邪为主,杂病以扶正为主”乃中医界广为流传的口头禅。笔者结合《金匮》所载及个人的临床实践,以为治疗杂病不只以扶正为主,亦有祛邪为主,及扶正与祛邪兼顾者,仅抒管见如下。从病因病机看,《金匮》首篇指出:“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并揭示五邪中人之规律:“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且明言杂病形成的病因及途径:“一者,以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以…  相似文献   

17.
曹娜铉 《天津中医药》2016,33(10):634-636
临床治疗中风后语言障碍虽然疗效肯定,但仍存在不足。不利于针刺疗法的大范围推广和运用。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本病文献,从针灸疗法和综合疗法两方面进行综述,针灸疗法又包括以体针疗法为主、以头针疗法为主、以舌针疗法为主、以放血疗法为主和多种针法配合5个方面;综合疗法包括针药结合、针灸与语言康复相结合和针刺与音乐音调治疗法结合3个方面。并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晓倪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4,11(5):16-16
1. 舌体强硬指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蹇涩,也称为“舌强”。外感热病,热入心包;高热伤津,使筋脉失养;内伤杂病,肝风夹痰所致。舌质深红者为热已入心包阻络;舌胖而有厚腻苔为痰浊;舌淡红或青紫为中风。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实为一体。而现代社会常常忽视外感病证的治疗,致使许多外感疾病失治误治,外邪入里而成内伤杂病。文章从六经辨证体系及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不可截然分开、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相统一的枢纽、外感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脾胃等方面来探讨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的关系,为外感病证及一些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用三个篇章专门讨论了妊娠病、产后病和妇人杂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妊娠病篇论述了妊娠恶阻、妊娠漏血、妊娠腹痛、胎动不安、妊娠小便难、妊娠水气病六种疾病10条;产后病篇论述了痉、郁冒、大便难、产后腹痛、产后中风、产后下利、产后烦呕,七种疾病11条;杂病篇讨论了妇人杂病的原因、一般症状、治疗原则,并论述了热入血室、月经不调、经闭、崩漏、梅核气、脏躁寒饮、腹痛、转胞、带下、阴中疮、阴吹等十三种疾病21条。三篇共载处方32首,针法一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