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何锦 《现代医学》2002,30(4):245-246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接受滤过手术治疗的60例(60只眼)青光眼患者,术后10例(10只眼)发生浅前房,前房出血,虹膜睫状体炎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60只眼中,浅前房3只眼,发生率为5.0%,前房出血4只眼发生率为6.7%,虹膜睫状体炎3只眼发生率为5.0%,采用加压包扎、扩瞳抗炎,激素等治疗后均恢复,浅前房形成、前房出血、虹膜炎症全部吸收。结论:明确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并采用积极的治疗措施,可达到预防及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隆习军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2):1081-1082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各种类型青光眼的抗青光眼手术187只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35只眼占18.72%,其中结膜伤口渗漏4只眼(11.43%),滤过过强28只眼(80.00%),脉络膜脱离3只眼(8.57%)。结论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复杂,与术前眼压及手术方式关系密切,与患者年龄及患病类型无关,最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解放军总医院1995年1月-2010年6月期间551例(626眼)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626眼,其中58眼(9.29%)发生浅前房。发生时间在术后1-7d,其中滤过过强46眼(79.3%)、睫状体脉络膜脱离6眼(10.3%)、结膜瓣渗漏4眼(6.9%)、恶性青光眼2眼(3.6%)。需要手术干预才能恢复前房8眼(13.8%),其余50眼通过保守治疗均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及结膜瓣渗漏。通常发生于术后1-2d。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必要时采取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病机理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37只眼行各类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病率及处理方法。结果:浅前房发生26只眼,占手术人数19%,其中行双瓣下咬切术67只眼,发生浅前房15只眼,占22.3%,行小梁切除术46只眼,发生浅前房8只眼,占17.4%。所有浅前房均发生在闭角型青光眼中,滤过过强导致浅前房形成18只眼,占69.2%,色素膜炎导致浅前房形成8只眼,占30.8%;对浅前房处理均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痊愈。结论:滤过过强和色素膜炎是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恰当的保守治疗是处理浅前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德换 《当代医学》2009,15(25):91-92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眼科2005年~2009年2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34例,行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类型及治疗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手术161只眼,其中52只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32.3%。小梁切除+丝裂酶素为386%(35/88)。浅前房发生于术后1~7天,术后3~4天发生率最高。其中滤过过畅19只眼(36.54%)、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2只眼(23.08%)、结膜瓣渗漏19只眼(36.54%)、恶性青光眼2只(3.08%)。其中需要手术治疗的有2只眼,其余56只眼均通过保守治疗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畅、结膜瓣渗漏及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滤过术后,眼内环境的改变,促使房水分泌减少,也是浅前房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小梁切除术+MMC的浅前房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分析及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青光眼手术总者412例468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发生时间、类型及处理方法,分析各类型青光眼和手术方式对术后浅前房的影响。结果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146眼占31.2%,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较高占36.6%,青光眼建过手术后易引起浅前房。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7天,房水引流过畅占80.8%,原因不明占12.3%脉络废脱离占4.1%,结膜伤口渗漏占.2.7%。3眼行结膜辫修复恢复前房,6眼行品状体囊外摘除恢复前房,其余保守治疗。结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最高,其最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通过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张杰勋  马艳红  罗翠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4):2897-2898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相应预防、处理方法。方法:总结2000年6月~2007年6月我院316例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原因、类型及相应处理。结果:348眼中,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41眼,发生率11.8%。其中,滤过过畅28眼(68.3%),结膜瓣渗漏6眼(14.6%),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眼(9.7%),恶性青光眼3眼(7.3%)。结论:引流过畅是青光眼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青光眼滤过术术前有效地控制眼压、减轻眼部炎症反应,术中注意保持前房深度,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是预防浅前房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不同类型青光眼146例(177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45例(79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 本组177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79眼,占44.68%。其原因滤过过强55眼,结膜瓣漏水5眼,脉络膜脱离9眼,虹膜睫状体炎7眼,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3眼。其中57眼保守治疗、22眼手术治疗恢复前房。结论 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滤过过强是主要原因,应术前控制眼压,术后密切观察,针对不同病因做出相应治疗以及时恢复前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总结其治疗体会。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对青光眼患者182例(207眼)施行滤过性手术,回顾性分析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结果本组术后共发生浅前房52例(60眼),发生原因:房水滤过过畅41眼(68.33%),结膜瓣渗漏10眼(16.67%),脉络膜脱离7眼(11.67%),恶性青光眼2眼(3.33%)。55眼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前房恢复,5眼通过不同的手术方式治愈。结论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无法完全避免。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给予积极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等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分析。方法:回顾总结各类型青光眼的滤过性手术178例(19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术后发生浅前房32眼(16.33%),术前眼压≤21mmHg者146眼中发生浅前房14眼(9.59%),术前眼压22—30mmHg者30眼发生浅前房10眼(33.33%),术前眼压≥30mmHg者中20眼发生浅前房8眼(40.00%)。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有关,术前眼压控制正常者发生低;根据术后并发症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术后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4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治疗组23眼,给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联合应用5-Fu结膜下注射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26眼,只给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不联合应用5-Fu治疗;术后随访半年到两年,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的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以及低眼压浅前房和角膜损害等指标,对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5眼(21.7%),视力未提高16眼(69.6%),视力下降2眼(8.7%),术前平均眼压(42.57±4.51)mmHg,术后平均眼压(11.46±3.45)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5眼(21.7%),角膜上皮损4眼(17.4%),前房出血1眼(4.3%),结膜下出血4眼(17.4%);功能滤过泡20眼(87.0%),非功能滤过泡3眼(13.0%);对照组视力提高4眼(15.4%),未提高19眼(73.1%),视力下降3眼(11.5%),术前平均眼压(43.23±5.12)mmHg,术后平均眼压(13.35±4.63)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4眼(15.4%),角膜上皮损害1眼(3.8%),前房出血0眼,结膜下出血1眼(3.8%),功能滤过泡17眼(65.4%),非功能滤过泡眼9眼(34.6%)。结论:MMC和5-Fu作为青光眼滤过术辅助用药都可以减少、预防术后滤过泡的粘连包裹引起的青光眼复发,二者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术后联合应用5-Fu能加重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同时对角膜的损害也相应加大,如果合并全身服用血管扩张剂可致结膜下或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应正确、合理地使用MMC和5-Fu,注意用药的时机、药量和浓度。  相似文献   

12.
王秋玉  叶静 《安徽医学》2006,27(4):301-303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42例167只眼行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转归。结果167只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48只眼,浅前房发生率为28.74%;其中滤过过畅29只眼,脉络膜脱离15只眼,结膜、巩膜瓣漏共3只眼,恶性青光眼1只眼。根据浅前房原因及程度不同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恢复。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中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畅、脉络膜脱离。持续、严重浅前房可引起并发症影响视功能。Ⅰ度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可恢复,Ⅱ度浅前房持续4~5天应手术治疗,Ⅲ度浅前房须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迟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掌握其临床规律。 [方法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1 2 6例 1 5 1眼。术中在显微镜下做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 ,做约 5mm× 4mm长方形 1 / 2厚板层巩膜瓣。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 ,切除小梁组织约 3mm× 1mm ,剪除根部虹膜 ,缝合结膜瓣。庆大霉素 2万u +地塞米松 2mg结膜下注射。 [结果 ]前房形成迟缓共 32眼(2 9例 ) ;其中I度 2 3眼 ,II度 7眼 ,III度 2眼。发生率为 2 1 .2 %。 [结论 ]1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 ,多数 7d内自然形成前房 ,若迟缓形成 ,对于I度、II度浅前房先行保守治疗 ,减轻炎症的同时 ,前房多可自行恢复。对于III度浅前房 ,先行保守治疗 ,无效后行前房注气成形术或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可恢复前房。 2 )前房迟缓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为引流过畅所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各类型难治性青光眼38例(44眼)分为3组,A组为治疗组(16眼),巩膜瓣下行羊膜移植术(AMT)联合应用MMC;B组为MMC组(14眼),巩膜瓣下联合应用MMC;C组为对照组(14眼),常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3组病例均留置可调整缝线。术后1周、2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治疗组、MMC组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少,主要有术后浅前房;MMC组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是治疗难治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羊膜植入不仅有抗新生血管和抗瘢痕形成的作用,而且早期还有机械引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光眼滤过术后持续浅前房的原因、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93年1月~2001年10月我院行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持续性浅前房并最终通过手术恢复前房的22例(22眼)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滤过引流过盛13例,脉络膜脱离6例,结膜瓣渗漏2例,巩膜瓣破损1例,22例均通过手术恢复前房.结论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极少数患者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应积极查明原因,通过手术恢复前房,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的改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60例(165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1/3厚度的浅层巩膜瓣、术中前房重建及应用外置可调节缝线的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10年,平均6年2个月。结果165只眼中,158只眼(95.76%)术后眼压控制优良,功能性滤过泡形成157只眼(95.15%),发生Ⅰ、Ⅱ级浅前房11只眼(6.67%),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改良技术治疗青光眼有助于术后早期前房及滤过泡形成,能主动调整滤过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分析与对策。方法观察穿透性小梁切除术96例128眼术后前房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39例47眼(36.7%),其中结膜切口渗漏11眼(23.4%),滤过过盛29(61.7%)眼,脉络膜脱离5眼(10.6%)。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常见原因为:超量滤过、低眼压、房水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可调式缝线法对预防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浅前房的效果。方法将68例(6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4例,术中采用可调式缝线法加缝合巩膜瓣两侧切口,术后根据前房深浅调整缝线松紧有效预防浅前房的发生。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滤过术式。观察比较2组术后早期前房深浅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通过调紧缝线处理浅前房的方法方便、有效。结论可调式缝线法行青光眼滤过术可明显降低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降低了传统术式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易掌握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因素与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3月间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165例(189眼),根据青光眼性质分别给予复合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分析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类型与处理措施。结果本组189眼中,有63眼在滤过术后出现浅前房症状,发生率33.33%(63/189)。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引发浅前房的常见因素为脉络膜、结膜瓣渗漏、房水引流过畅等,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部分患者则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将在我院接受青光眼滤过术的患者60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临床治疗体会。结果本组术后发生浅前房16眼,发生率为19.04%,其中房水滤过过强8眼(50.00%),脉络膜脱离4眼(25.00%),结膜瓣渗漏3眼(18.75%),恶性青光眼1眼(1.25%)。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所有患者视力及前房恢复良好,眼压得到控制。结论了解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掌握防治措施,能明显减少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