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5年对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8 197例儿童进行病毒病原学监测.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ADV抗原,同时收集2006 - 2010年苏州地区月平均气温、湿度、雨量、日照时间、风速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检验和逐步回归法研究ADV活性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006 - 2010年间,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ADV检出率为1.28%(105/8 197),年检出率分别为0.97%(16/1 646)、0.95%(16/1 682)、1.45%(21/1 444)、1.91%(36/1 883)、1.04%(16/1 542),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46,P = 0.046).ADV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夏季(2.73%),其次为春季(1.66%),冬季最低(0.45%)(χ2 = 45.47,P < 0.001).ADV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性(r = -0.36 ~ 0.39,P均< 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气温对ADV检出率有影响(P = 0.01).结论 ADV是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之一,其活性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患儿急性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连续60个月对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8143例患儿进行下呼吸道细菌病原学监测。卡他莫拉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常规培养法,同时收集同期苏州地区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湿度、月总雨量、月总日照时间、月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采用季节分解法、Spearman秩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卡他莫拉菌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卡他莫拉菌感染率为4.04%。苏州地区急性下呼吸道卡他莫拉菌感染好发于冬春季。卡他莫拉菌的月感染率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风速、日照时间均呈负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风速对卡他莫拉菌检出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β=-0.023,P=0.001)。结论卡他莫拉菌是苏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其流行特点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苏州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探讨其流行规律。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007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集的28871份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的RSV病毒抗原;同时分析RSV阳性检出率与同期月平均气温等气象资料的相关性。结果2007-2010年苏州地区RS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而2011年从7月起即现高发趋势;2007-2008年、2008-2009年、2009-2010年、2010-2011年冬春RS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8.57%、19.86%、29.73%、3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85,P<0.001);2011年7-9月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4%、21.09%和31.15%,与前4年同期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8.06~405.43,P均<0.05);RSV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月雨量、月日照时间及风速呈负相关(r=-0.799~-0.214,P均<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气温对RSV检出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RSV仍是苏州地区冬春季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毒病原,RSV检出率与该地区气候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呼吸道副流感病毒(HPIV)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2013年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咽拭子标本2 526例,一步多重PCR法检测HPIV;同时收集2011~2013年南翔地区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湿度、月降雨量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或Pearson检验研究HPIV检出率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3年间HPIV总检出率为5.62%(142/2 526),其中HPIV-1检出率最高(46.5%),其次为HPIV-3(31.0%)、HPIV-2(17.6%)和HPIV-4(4.9%)。HPIV-1和HPIV-2在不同季节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以夏季检出率最高;HPIV阳性率与月平均气温(r=0.598,P0.01)及月降雨量(rs=0.602,P0.01)呈正相关。结论儿童HPIV活性与气候因素相关,气温和降雨量对HPIV的流行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合理诊治ADV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35 52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AD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 529例患儿中,ADV总阳性检出率为1.24%(440/35 529)。男女儿童ADV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 vs 1.34%)。< 1岁、1岁~、3岁~、7~14岁组患儿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39%(71/18 002)、1.12%(103/9 191)、3.14%(201/6 398)、3.35%(65/1 938),ADV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P < 0.01)。春夏秋冬四季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5%(160/8 658)、2.20%(189/8 606)、0.30%(27/8 952)、0.69%(64/9 313),其中春季和夏季患儿AD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秋季和冬季(P < 0.01)。结论 苏州地区该组病例呼吸道AD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但与性别无关;春季和夏季节为ADV感染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苏州市住院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流行规律与气候因素之间关系。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2001~2011年收集的42 664份来自于苏州儿童医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RSV病毒抗原检测; 收集同时期苏州市月平均气温、月相对湿度、月雨量、月日照总和和月平均风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法研究RSV阳性检出率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001~2011年该院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RSV年检出率为11.85%~27.30%。以当年11月至次年4月为1个RSV流行季节, 2001~2010年中9个流行季节的检出率依次为40.75%、22.72%、39.93%、27.37%、42.71%、21.28%、38.57%、19.86%和29.73%, 相邻两季间RS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V月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月日照总和、月雨量、月相对湿度和月平均风速均呈负相关(P<0.05); 逐步回归分析示只有月平均气温进入线性模型(相似文献   

8.
目的常年监测分析上海市南翔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病毒病原学情况。方法采集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4 389例鼻咽分泌物,多重逆转录PCR法(Multiplex RT-PCR)检测9种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FLU)、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人博卡病毒(HBOV)、人冠状病毒(Cov)、肠病毒(EV)、人偏肺炎病毒(HMPV)、鼻病毒(HRV)。同期采集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123例,同时多重逆转录PCR法检测9种呼吸道病毒。结果 4 38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中呼吸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4.8%(1526/4389),前3位病毒依次为FLU 10.3%(453/4389)、RSV 7.3%(320/4389)和PIV 6.2%(274/4389);2种及2种以上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273例(6.2%)。不同年龄组病毒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P0.001),学龄组儿童检出率最低为23.4%,其余3组检出率均≥35.0%;RSV、HRV在婴儿组检出率均较高;FLU在学龄组儿童中检出率较高为13.6%。儿童喘息性疾病中存在较高的病毒检出率,其中RSV检出率14.8%(30/204),其次为HBOV 13.8%(28/204)。同期采集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123例,病毒检出率6.5%(8/123),与呼吸道感染组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0,P0.001)。结论在连续7年的常年检测中,FLU、RSV在该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占重要地位。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率存在差异,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有较高的病毒检出率,RSV检出率较高;随年龄增长,总体病毒检出率下降,但流感病毒在大年龄组的检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呼吸道标本人偏肺病毒(HMPV)方法;探讨HMPV感染现状及其临床特征。方法自行设计引物,建立检测HMPV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并与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DFA)比较,对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62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标本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1)建立的RT-PCR以HMPV为模板获得阳性结果,对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均阴性;(2)623例样本中DFA检出HMPV感染10例,检出率1.61%,RT-PCR检出HMPV感染28例,检出率4.49%;(χ2=16.05,P<0.01);(3)DFA阳性者10份RT-PCR均阳性,595份两者均阴性,18份标本DFA阴性RT-PCR呈阳性,显示很好的相关性(r=0.59,P<0.01);(4)哮喘患儿中HMPV检出率为15.4%(4/26),显著高于肺炎组(20/515,3.9%)及气管支气管炎组(0/36,0%),差异有统计意义(χ2=11.22,P=0.011);(5)HMPV检出率与年龄有关,0~1岁阳性率2.2%(9/404),>1~3岁组13.1%(16/122),>3~6岁组3.4%(2/58),>6岁组2.6%(1/39),其中>1~3岁年龄组患儿HMPV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χ2=26.44,P=0.000)。结论选择HMPVN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了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建立了检测HMPV荧光定量RT-PCR方法;荧光定量RT-PCR检测HMPV敏感性明显高于直接免疫荧光法;哮喘患儿中HMPV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炎患儿;HMPV感染以>1~3岁幼儿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SP)流行特点及空气污染物对SP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实时记录苏州市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空气质量检测数据,并收集同时期苏州地区6 653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SP检出情况及苏州地区空气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水平与SP流行的相关性。结果6 653例患儿SP总检出率为9.94%(661/6 653例),2012年至2014年SP检出率分别为7.69%(183/2 381例)、10.87%(235/2 161例)、11.51%(243/2 111例)。≤1岁、〉1~3岁、〉3~〈7岁、≥7岁患儿SP检出率分别为7.11%(227/3 192例)、13.48%(244/1 810例)、13.76%(168/1 221例)、5.12%(22/430例),幼儿及学龄前儿童SP检出率明显高于婴儿及学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80,P〈0.001)。春、夏、秋、冬SP检出率分别为9.79%(173/1 768例)、7.66%(130/1 697例)、11.76%(187/1 590例)、10.70%(171/1 598例),夏季患儿SP检出率最低(χ2=4.897、15.839、9.165,均P〈0.05)。调查期间空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CO、O3浓度均处于波动状态,SP检出率与PM2.5、PM10、NO2、SO2浓度均呈正相关(r=0.650、0.586、0.680、0.467,均P〈0.005),而与CO、O3浓度相关性不明显(均P〉0.05)。结论SP为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检出率高,夏季检出率低,其检出率与空气污染物PM2.5、PM10、NO2、SO2水平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腺病毒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腺病毒(ADV)感染特点.方法 选择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6227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对患儿鼻咽部分泌物进行ADV等7种病毒抗原检测,同时进行痰细菌培养和测定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采用ELISA方法).结果 6227例标本中ADV抗原阳性64例,阳性率1.03%,1~7岁阳性检出数49例(76.56%),其中1~2岁14例(21.88%).每年3~9月份均有ADV检出,4~8月份检出率较高.64例腺病毒感染病例中,诊断为肺炎25例,扁桃体炎11例,咽结合膜热4例,支气管炎5例,咽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17例;高热60例(占93.75%),热退均表现为骤降;44例(68.7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42例(65.63%);1例(1.56%)混合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13例(20.31%)混合细菌感染,30例(46.88%)混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结论 ADV感染在苏州地区每年春夏季高发,1~7岁是ADV感染的好发年龄,ADV感染后血白细胞、CRP升高多见,易混合肺炎支原体感染,混合病毒感染少见.  相似文献   

12.
腺病毒(Adenovims,ADV)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重要病毒病原之一,其明确诊断依赖于实验室的病原学检测.我们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2001年1月-2007年12月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进行ADV病原学监测,了解近7年来苏州地区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中ADV的感染状况.同时2006年起对部分确诊ADV患儿进行人类偏肺病毒(hMPV)混合感染的监测,探讨其病原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武汉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取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12 125例住院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 3 597份标本(29.7%)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检测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为21.6%,其次为腺病毒(ADV)和乙型流感病毒(Flu B),阳性率最低为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克次体(COX);混合感染563例,其中主要是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各年龄组(0~30 d、~6个月、~1岁、~3岁、~9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4%、18.7%、35.4%、68.4%、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5)。冬季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最高(53.4%),秋季最低(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3,P<0.05)。结论武汉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 B;MP和其他非细菌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3岁幼儿感染率较高;冬季更易感。  相似文献   

14.
流感嗜血杆菌与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HI)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中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改良哥仑比亚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对患儿咽后壁分泌物及痰液做细菌培养及鉴定。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测定患儿浓缩尿液HI多糖抗原。结果:12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咽分泌物培养HI阳性31例(25.23%),84例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患儿HI阳性14例(16.70%),31例健康儿童对照组4例阳性(12.90%),ARI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儿童对照组(χ2=4.53,P<0.05)。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测尿HI抗原105例,阳性24例(22.85%),上感测32例,阳性5例(15.63%),儿童对照组测24例,阳性1例(4.16%),揭示下呼吸道感染,尿HI抗原阳性率高于上感组(χ2=98.4, P<0.01)。上、下呼吸道感染尿HI抗原检出率高于儿童对照组(χ2=3.84,P<0.05)。结论:HI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门诊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540例,每例患儿采集咽拭子标本1份。采用多重PCR试剂检测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B型,鼻病毒(RV),副流感病毒(PIV)1~4型,流感病毒(IFV)甲、乙型,腺病毒(ADV),人偏肺病毒(HMPV),人冠状病毒(HCoV),人博卡病毒(HBoV)及肠道病毒(EV)。结果 540例门诊采集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306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阳性率56.7%。其中33例检出2种病毒,1例检出3种病毒,混合感染率为6.3%。各种病毒中,IFV检出率最高占16.7%,其次是ADV(12.8%),EV(7.8%),PIV(7.2%),。IFV中以甲型IFV为主(占95.6%),PIV中以PIV3型为主(占66.7%),RSV检出以RSVA型为主,占79.3%。结论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北京儿童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是IFV、ADV、EV、PIV。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抽吸物(NPA)和肺泡灌洗液(BALF)的病原学差异。方法收集21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NPA及BALF,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并进行分析。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及博卡病毒(HBo V),RT-PCR法检测鼻病毒(HRV)及偏肺病毒(h MPV)等,并作细菌培养。结果 210例患儿NPA和BALF病原总阳性检出率为91.9%(193/210),高于NPA检出率75.2%(158/210)及BALF检出率85.2%(179/210),且BALF检出率高于N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10例患儿细菌总检出率17.1%,NPA与BALF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3.3%和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但菌种检出一致性较差(Kappa=0.262);病毒总检出率28.1%,NPA病毒检出率(24.3%)高于BALF(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NPA和BALF的HBo V检出一致性较好(Kappa=0.508);MP总检出率为80.0%,BALF的MP检出率(77.6%)高于NPA(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ALF的MP中位拷贝数为4.28×106,高于NPA的1.31×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程2周患儿NPA的MP检出率低于病程≤2周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PA的病毒、MP检测可作为下呼吸道感染的参考依据,其与BALF联合检测可提高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敏感性。BALF检测是重症或疑难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病原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亚型的流行规律。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筛检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苏州地区42 208份来自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的RSV病毒抗原;随机抽取不同年份RSV流行季节的RSV阳性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鉴定亚型。结果 RSV流行呈季节性,当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高峰期,而当年5至9月为RSV检出低谷期;从2006年至2012年,不同年份间高峰期的RSV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09,P0.01)。在398份不同年份高峰期的RSV抗原阳性标本中,检出A亚型319份(80.15%),B亚型63份(15.83%),未检出16份(4.02%),不同年份高峰期之间RSV亚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数年份RSV流行以A亚型为主,在高峰期RSV检出率最低的2008—2009年A、B亚型同时流行,随后的2009—2010年以B亚型为主。结论苏州地区2006年至2012年,前四个流行季RSV检出率呈现周期性隔年增高趋势,之后两个流行季RSV感染呈持续高发趋势,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RSV以A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 住院儿童中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点,为本地区儿童ALRT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诊断为ALRTI的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标本1165份,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PIV1~3)、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NL63(HCoV-NL63)及冠状病毒HKU1(HCoV-HKU1);PCR方法检测腺病毒(ADV)、博卡病毒(HBoV);巢式PCR方法检测多瘤病毒WU(WUPyV)和多瘤病毒KI(KIPyV)。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以证实。结果:1165份标本中有871份检出了病毒,总检出率74.76%,其中RSV最为常见,检出率为27.03%,其次为HRV(17.33%)、PIV3(13.73%)及新发现病毒HBoV(8.67%)和hMPV(6.52%)。病毒总检出率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性PIV3、hMPV和HBoV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病毒阳性检出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34,P=0.027),以6个月至1岁以内年龄组检出率最高。病毒总检出率在四季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7,P=0.006),以冬季检出率最高。结论:病毒病原在长沙地区儿童ALRTI中占重要地位,其中RSV、HRV及PIV3是主要病毒病原,近年新发现的HBoV和hMPV也占较高比例;病毒检出率以6个月至1岁以内年龄组最高;冬季病毒总检出率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患儿咽拭子呼吸道病毒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该院2014 年3 月至2015 年2 月5 150 例ALRTI 住院患儿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A 型(FA)、流感病毒B 型(FB)、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副流感病毒1、2、3 型(PIV-1、2、3)检测,了解ALRTI 患儿中呼吸道病毒的分布情况。结果 5 150 例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样本中病毒检测阳性2 155 例(41.84%),其中RSV、 PIV-3 、FA 是检出率最高的前3 位病毒,分别为1 338 例(25.98%)、439 例(8.52%)、166 例(3.22%),并有29 例为2 种病毒混合感染。随年龄增加病毒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279.623,P<0.01)。RSV 检测阳性率自9 月开始呈增高趋势,11 月最高,达60.09%,6 月最低,仅为1.51%。PIV-3 检测阳性率5 月最高(21.38%),11 月最低(1.77%)。结论 ALRTI 患儿的病毒流行分布随年龄、季节而不同,秋冬季以RSV 流行为主,春夏季以PIV-3 流行为主。RSV 是ALRTI 住院儿童的最常见病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喉炎的非细菌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连续10年间因急性喉炎住院治疗的325例患儿的病史资料及痰标本,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并结合病史资料进行分析。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及博卡病毒(HBo V),RT-PCR法检测鼻病毒(HRV)及偏肺病毒(h MPV),入院24 h内及治疗7~10 d采集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MP抗体Ig G、Ig M。结果325例急性喉炎患儿非细菌病原学检出率为46.2%(150/325)。检出病毒76例(23.4%),MP 99例(30.5%)。1~3岁组患儿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1岁及≥3岁组患儿(χ~2=9.527,P=0.009)。随着年龄的增加,MP检出率逐渐升高(χ~2=10.132,P?=0.006)。0~3岁组RSV及hBoV检出率较高。冬春季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夏秋季(χ~2=5.064,P=0.024)。冬、春、夏、秋季MP检出率分别为13.1%、25.0%、38.2%、44.9%,MP检出率逐渐升高(χ~2=4.438,P=0.035)。RSV冬季检出率高,hBoV夏季检出率较高。结论急性喉炎主要发生于3岁儿童,不同年龄及季节的病原检出不同。病毒是小年龄组的主要病原,大年龄组则以MP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