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大脑后动脉远侧段是指以后交通动脉连结处至其分为顶枕动脉和距状动脉之间,本文对37个脑作了观察,可将远侧段区分为三种类型:第1型(45.9%)远侧段末端分支位于距状沟或四叠体交叉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内门静脉-体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PSVS)的MRI表现。 方法 回顾36例采用1.5T或3.0T MRI行上腹部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IPSVS患者(PHVS 29例,PIVCS 7例)影像资料,分析其影像解剖学特点。 结果 IPSVS以Tanoue第1种类型的第1亚型(72.2%)和ParkⅡ型(58.3%)最常见。PHVS所在部位除肝Ⅰ段外其它段均存在,以Ⅲ、Ⅵ、Ⅷ段多见,分布在肝内、肝周及包膜下几率相仿,以1个病灶为主,2个及以上病灶少见,形态以结节状为主、动脉瘤状次之,迂曲状及混合形态少见,病灶长径多大于1.0 cm;PIVCS位于肝Ⅰ、Ⅵ、Ⅶ段,分布在肝内-肝周-肝外多见,肝内-肝周及包膜下次之,肝内少见,形态以混合形态的迂曲、结节状为主,病灶长径均大于1.0 cm。IPSVS于MRI平扫T1WI显示上下连续层面肝内的低信号与肝内血管相连,T2WI呈大部分流空的低信号和少许稍高信号,增强显示与病灶相交通的供血门静脉和引流的肝静脉、下腔静脉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结论 MRI能较好地显示IPSVS的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3.
成人大脑中央后沟及缘上回在冠状断面上的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给MRI冠状图像精确定位大脑内微小占位性病变及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男性头部标本30例和活体健康成年男性6例,以经AC-PC线中点的垂线为基线,获得4mm层厚的颅脑连续冠状断层MRI图像。将扫描后的头部标本,开颅取脑,重要脑回涂以不同颜色,切制成与MRI扫描一致的脑连续冠状断层标本。把标本与相应MRI图像对照观察、统计,以确定中央后沟和缘上回在冠状MRI图像上的定位。结果:⑴在中央后沟首次出现的断面上,锥体束大多消失,其出现率左侧13%、右侧37%;背侧后脑半数仍然存在,其出现率左侧43%、右侧53%。⑵扣带沟缘支出现以后,中央后沟渐移至大脑半球上缘,顶内沟出现。⑶外侧沟由“Y”形变为“-”形时,缘上回完整显现,左侧77%、右侧83%。结论:⑴多数中央后沟首次出现在锥体束消失而背侧丘脑仍然存在的断面上;在切及侧脑室后角末端的断面上,中央后沟消失。⑵缘上回的辨认以外侧沟由“Y”形变为“-”形作为标志。  相似文献   

4.
国人女性距状沟形态及侧差的三维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国人女性距状沟在MRI图像上的形态、大小及其侧差。 方法 对40例女性志愿者头部进行高分辨率MRI扫描,获取横断面图像,用Brainvisa软件对其三维重建后,自动测量距状沟的沟深、沟宽和沟长。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左右侧的差别。 结果 在正中矢状面上,距状沟后部分为分叉型(32.50%)、单峰型(25.00%)、平坦型(16.25%)、S型(15.00%)、双峰型(7.50%)和其他型(3.75%)6种类型。距状沟后部在正中矢状面上的位置可分为偏下(72.50%)、中间(21.25%)、偏上(6.25%)3种情况。女性距状沟的沟深左侧为(15.24±2.67)mm,右侧为(16.97±3.25)mm;沟宽左侧为(3.14±0.91)mm,右侧为(3.19±0.83)mm; 沟底长左侧为(86.47±16.85)mm, 右侧为(83.62±17.10)mm;沟顶长左侧为(70.52 ±12.40)mm, 右侧为(64.90±15.17)mm。女性距状沟沟深右侧明显大于左侧 (P< 0.001),沟宽和沟长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距状沟末端转到大脑半球外侧面的超过半数(52.75%)。禽距的出现率为7.75%。 结论 女性距状沟的沟深右侧明显大于左侧。用三维重建的方式研究结构复杂的距状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报告33例癫痫患者三维脑电地形图的检查结果,并与普通脑电图和二维脑电地形图对比。三种检查结果一致者为16例(48.5%)。仅三维脑电地形图与普通脑电图一致者为17例(51.5%),二维与普通脑电图不一致是因其显示范围扩大或不清7例(21.2%),无法显示脑底地形图10例(30.3%)。三维脑电地形图利用计算机重组的仿真大脑模型,可向任意方向转动,提供了显示脑底地形图的可能。有外侧裂和中央沟作标志线,大脑各区分界清楚。利用时域分析对100ms的数据作16幅连续地形图显示尖波或棘波的发生与演变,有助于致痫灶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巨脑回和无脑回畸形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巨脑回和无脑回畸形的病理特点,研究两种病变的CT、MRI表现特征,以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该病变的诊断价值。回顾分析15例巨脑回和无脑回畸形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12例,MRI检查3例。结果显示:CT、MRI显示无脑回畸形7例,双侧全大脑半球的巨脑回畸形5例,单侧大脑半球的局限性巨脑回畸形3例。病变在CT、MRI上表现为皮层增厚,白质减少;脑表面扁平光滑,或仅有少许宽大脑回和浅小脑沟;脑灰—白质界面光滑。在12例全脑受累的病变中,侧裂浅小,脑岛暴露,大脑中动脉侧裂段贴近颅骨内板走行,大脑轮廓星哑铃形或“8”形。伴随的脑发育异常包括灰质异位(5例),Ⅰ型脑裂畸形(2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本研究表明:巨脑回和无脑回畸形的病理改变具有特征,CT和MRI是评价这些病理特征的优良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3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通常由后天多种因素(物理、力学、化学)或疾病所致。双能X射线骨密度T值≤-2.5SD即可诊断为骨质疏。 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并发症之一,X射线是诊断胸、腰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式,其有利于观察脊柱序列的连续性,可同时观察整个胸腰段以及更多椎体受伤情况,例如椎体的高度、宽度、楔形改变以判断骨折压缩的程度,但难以显示骨细微结构变化。CT检查可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显示椎体三柱情况,但对椎管内外软组织显示不如MRI。MRI可有效鉴别陈旧及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同时可鉴别椎体良性及恶性病变;此外,MRI对于脊髓、神经损伤、椎管内病变等准确性高于CT,但显示骨折线、小关节骨折或脱位等不及CT。 背景:既往有学者根据X射线、MRI等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类,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椎体内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建及MRI观察并总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的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例,女283例,平均年龄73.07岁。入院后所有患者完善X射线、CT多平面重建、MRI及骨密度等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477个椎体为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将多平面重建CT中致密影或透亮线及MRI中骨髓水肿带定义为骨折区域,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及1名影像科医师通过多平面重建CT及MRI观察并总结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ZYYECKYJ【2017】057。 结果与结论:①MRI可清晰显示472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5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多平面重建CT可清晰显示469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8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其中包括MRI中无法分析骨折区域的5个椎体;两种检查方法观察骨折椎体内骨折区域无明显差异(P=0.402),最终发现8个椎体不能通过CT或MRI判断其骨折区域形态;②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分为嵌插型(n=311,66.31%)和裂隙型(n=158,33.69%),在裂隙型椎体中,26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气体,28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液体,7个椎体裂隙内同时存在气体和液体;③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在椎体内的分布位置分为上方型(n=238,50.75%)、下方型(n=80,17.06%)、前方型(n=21,4.48%)、中央型(n=110,23.45%)、混合型(n=20,4.26%);④结果表明,结合多平面重建CT及MRI能有效辨别椎体内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明确骨折区域在椎体内分布情况,这对于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受伤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ORCID: 0000-0002-2990-7592(莫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并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 方法 用MRI成像技术分析26例颈髓髓内室管膜瘤影像学形态特点及脊髓受压变形情况,将肿瘤进行分型并在电生理实时监测下手术分离切除肿瘤。 结果 按肿瘤形态及其与脊髓之间的解剖学关系分为3种类型:I型:实质伴有空洞型;II型:实质型; III型:囊肿内瘤型。对I型肿瘤从肿瘤极端和空洞交界处或肿瘤中部开始从后正中沟切开脊髓分离切除肿瘤;对Ⅱ型肿瘤从肿瘤中部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分离切除肿瘤;对III型肿瘤从最近肿瘤结节处从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囊内切除肿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显示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下降50% 或者潜伏期延长10%;目标肌群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持续下降至20%,应暂停手术。术后所有病例病理报告均为室管膜瘤。术后MRI复查23例肿瘤完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明显减轻23例,好转2例,加重1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 依据术前MRI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可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减少脊髓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常成人脑动脉的MRA测量和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脑动脉的疾病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正常成人脑动脉MRA解剖学基础。方法:对大连市105名(男性68,女性37)正常成人进行头部MRA扫描,用最大强度投影法重建脑动脉,并测量脑动脉的各段直径,观察各脑动脉的走行、分支类型及左右侧差异。结果:(1)脑动脉的MRA测量值左右有差别,研究获得了左右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各段的平均值。(2)大脑前动脉单干型占90.0%,双干型占10.0%。大脑中动脉单干型45.2%,双干型47.6%,多于型7.2%。大脑后动脉的起源有三种类型。结论:MRA能够清晰地立体显示脑动脉的全长及主要分支。脑动脉的MRA直径存在左右差别并与大脑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MRI进行髌股关节形态学参数测量,分析髌股关节形态与髌骨软化症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371例接受膝关节MRI检查的成人患者,诊断为髌骨软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e,CP)者纳入CP组(n=124),排除CP者纳入对照组(n=247),按性别分组计算CP患病率。通过MRI轴位片测量两组患者的外侧髌股角、滑车沟角、滑车沟深和外侧滑车倾斜角,根据软骨损伤的程度进一步将CP组分为CP(轻型)及CP(重型)两组。运用t检验对比CP组与对照组以及CP(轻型)组与CP(重型)组的各个参数组间差异。进一步运用χ2检验分析髌骨倾斜及滑车发育不良与CP的相关性。 结果 CP的患病率为33.42%(124/371),女性为49.35%(76/154),男性为22.12%(48/217),女性高于男性(P <0.01);CP组与对照组在外侧髌股角(P =0.00),滑车沟角(P =0.00),滑车沟深(P =0.00)及外侧滑车倾斜角(P =0.02)上均有显著性差异。CP(轻型)组与CP(重型)组在外侧髌股角、滑车沟角、滑车沟深、外侧滑车倾斜角上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 >0.25)。无论是否考虑性别因素,髌骨倾斜与滑车发育不良均与CP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0)。 结论 髌骨倾斜及滑车发育不良与CP显著相关,但与CP的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颞骨CT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单侧非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病例组)与健侧颞骨(对照组)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直径、咽鼓管骨部长度、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及乳突气化程度(良好、差)等解剖参数。 结果 患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7.4 ± 8.1)°、(52.5 ± 3.8)°,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29±0.08)cm、(0.18±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07±0.15)cm,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17.1±5.4)%;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分别是(138.3±7.7)°、(53.1±4.3)°,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分别是(0.35±0.07)cm、(0.21±0.07)cm,咽鼓管骨部长度为(1.17±0.17)cm,骨部最大径与骨部长度之比为(20.9±14.3)%。患侧乳突窦入口直径、咽鼓管骨部最大径、咽鼓管骨部长度较健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37、3.09、-3.17,P<0.05)。患侧乳突气化较健侧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4,P<0.05)。患侧与健侧咽鼓管外耳道角、岩枕角及咽鼓管骨部最大径与咽鼓管骨部长度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侧颞骨存在解剖变异。咽鼓管骨部小、乳突气化差及乳突窦入口狭窄与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鼻甲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特点,结合薄层CT扫描及3D数字重建,为自后向前的鼻窦手术提供结构解剖学基础。方法 4具(8侧)成人尸头标本,行鼻窦螺旋CT扫描获取图像后,行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并对相应层面的CT图像进行结构标注,观察中鼻甲3部分的形态学特点及与CT影像的对应关系;通过薄层鼻窦CT进行3D立体数字重建中鼻甲。结果 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自后向前观察中鼻甲各部分形态特点为,中鼻甲水平部内侧游离端为球状并以板状结构附着于鼻腔外侧壁;板状结构向前分为前后骨板,前为筛泡基板,后为中鼻甲基板,斜行向前向上附着于脑板;在筛泡基板与中鼻甲基板之间为前组筛窦;中鼻甲垂直部自中鼻甲水平部以矢状位向上呈扇形附着于额鼻嵴及脑板;以冠状位断面解剖中鼻甲3部分典型形态标注鼻窦CT图像;完成了中鼻甲形态数字三维重建。结论 从冠状位断面形态观察,可以归纳出自后至前中鼻甲形态变化规律,为自后向前的手术径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肩胛冈的解剖形态学分型,探讨其在运动康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校解剖学教研室干燥、 完整的肩胛骨标本进行测量,选择9 个骨性标志点,测量内容包括肩胛冈周围结构7 个距离及9 个点的厚度,根 据肩胛冈的形态差异进行形态学分型,并描述其与肩胛骨固定区域的相关性。结果:肩胛冈根据其解剖形态学特 点可分为6 型( 细薄型、木棒型、粗厚型、大梭型、小梭型、S 型)。其中细薄型12.50%,木棒型18.23%,粗厚 型25.52%,大梭型20.31%,小梭型18.23%,S型5.21%;细薄型肩胛冈的内侧边界到冈盂切迹的距离( 74.40±6.13) mm、肩胛冈的内侧边界到肩峰端外侧边界的直线距离(120.03±7.32) mm,明显短于木棒型、粗厚型、大梭型、 小梭型、S 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薄型B 厚度(10.74±2.29)mm,明显薄于另外 5 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同形态肩胛冈对于肩关节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研究不同分型的肩胛冈形态特点,为临床预防、康复训练 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跟骨的解剖学特点,为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测60侧男性成人跟骨的解剖学形态;观测跟骨骨密质、骨小梁的分布情况;对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有意义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宽、高分别为:(71.5±4.2)mm,(41.4±2.4)mm和(42.3±2.8)mm.跟骨前部、沟部、后部的宽度分...  相似文献   

15.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opening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and the lacrimal fold (Hasner's valve) are variable. These features have clinical importance in nasal surgery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their loc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opening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and the lacrimal fold and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knowledge in minimizing the risk of injury at surgery. Twenty sagittal head sections from formalin‐fixed cadavers were examined. The sections showed no evidence of pathology or trauma. The type of opening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was a vertical sulcus in 14 of 20 (70%), an oblique sulcus in 2 of 20 (10%), an oblique fissure in 2 of 20 (10%), a vertical fissure in 1 of 20 (5%), and an anteroposterior fissure in 1 of 20 specimens (5%). The lacrimal fold was present in 16 of 20 specimens (80%). Five different forms of this fold were observed. Som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ere evaluated quantitatively. We believe that detailed anatomical knowledge of the opening of nasolacrimal duct will be useful in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his area. Clin. Anat. 22:925–931, 2009.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测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模拟内镜下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与测量.结果: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可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以及部分侧脑室颞角、枕角等.顶内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4±1.1)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2±1.0)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3)mm.结论: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解剖研究,能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可应用于侧脑室三角区和体后部内的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CT断层扫描数据的三维重建模型对髋臼后柱形态特点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术中钢板成型及髋臼后柱解剖型钢板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11位成人患者(男72例,女39例)骨盆CT数据,测量股骨头直径(D);并分别通过CT断层扫描的三维反求技术重建人体骨盆解剖结构模型,测量髋臼后柱钢板放置路径中髋臼后壁、近端、远端的3段近似圆弧的曲率半径(R1、R2和R3),以及反应三段圆弧相对位置关系的髋臼后壁圆弧展角;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股骨头直径(D):47.4±3.7mm;其中女性为43.6±2.3mm,男性为49.5±2.5mm。R1:48.0±7.8mm;R2:67.7±13.4mm;R3:9.8±0.4mm。:51.4°±6.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反应髋臼后柱钢板路径中的R1、R2、R3和与股骨头直径D和性别均无相关性。R3体现出相对独立性,其尺寸变化范围不大;而R2总体上随着R1增大而增大(线性相关系数R=0.388),而髋臼后壁圆弧展角随着R1的增大而降低(线性相关系数R=0.735)。结论髋臼后柱的解剖结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股骨头直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髋臼后壁的形态决定了髋臼近端以及远端骨盆形态。新型髋臼后柱解剖钢板的应用,能够与髋臼后柱相匹配,缩短术中钢板塑形时间。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an event-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fMRI) experiment that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transient visual object memory, visuospatial orienting, and object recognition. Delayed object matching and visuospatial orienting involved a highly overlapping network of brain areas. Common areas were the frontal eye fields (FEF), the pre-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pre-SMA)/SMA complex, the precentral gyri, and the horizontal and descending branches of the intraparietal sulcus (IPS). Selective delay activation was observed anterior to the FEF and in the ascending part of the IPS. Righ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was involved in goal-directed visual search, but showed no delay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