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云南摩梭人5项舌运动类型特点,探讨摩梭人与其他族群的亲缘关系,为摩梭人民族识别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χ~2检验和聚类分析,对云南丽江州宁蒗县永宁乡中学摩梭人250例学生(男125例,女125例)进行了5项舌运动类型(卷舌、叠舌、翻舌、尖舌和三叶舌)的研究。结果:摩梭人卷舌、叠舌、翻舌、尖舌和三叶舌的出现率分别为60.4%、6.4%、4.4%、48.8%和10.4%,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我国云南和内蒙古的部分少数民族比较,摩梭人卷舌、尖舌、三叶舌出现率处于较低水平,卷舌出现率低于蒙古族9个族群,尖舌和三叶舌出现率均明显低于蒙古族10个族群,叠舌和翻舌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卷舌除与叠舌基因不存在相关外,与翻舌、尖舌和三叶舌均存在相关,其他组合间不存在相关。结论:摩梭人5项舌运动类型出现率与革家人、苗族最为接近,卷舌、尖舌和三叶舌出现率均明显低于蒙古族。  相似文献   

2.
满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辽宁满族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5种舌运动类型的分布情况,为人类学群体遗传学积累资料。方法在辽宁抚顺清原县调查了401例(男197例,女204例),所得数据录入SSPS13.0软件包,进行频数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学处理。结果满族的尖舌、卷舌、叠舌、翻舌、三叶舌率分别是54.9%、52.4%、46.4%、19.5%、9.7%,除满族的叠舌和尖舌率男女性别间有明显差异外,其余舌运动类型无性别差异。结论与我国其他民族相比,辽宁满族卷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出现率较低,叠舌出现率高。  相似文献   

3.
辽宁锡伯族和汉族两种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辽宁锡伯族和汉族卷舌和叠舌两种舌运动类型进行研究,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演示卷舌和叠舌运动,并嘱其练习然后进行调查。结果辽宁锡伯族和汉族卷舌出现率分别为71.88%和66.01%,叠舌出现率分别为13.94%和3.2%。结论两民族两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与其他群体相比较,辽宁锡伯族的叠舌出现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盟蒙古族、汉族的舌运动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特征积累资料。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调查了蒙古族和汉族中学生舌运动类型。结果:(1)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率在蒙古族依次为67.79%、8.73%、21.25%、68.68%、23.94%,汉族依次为71.50%、9.42%、30.43%、77.05%、15.70%。蒙汉间卷舌、叠舌率无明显性差异。汉族翻舌、尖舌率高于蒙古族,三叶舌率低于蒙古族。(2)除蒙古族尖舌率、汉族三叶舌率外,其余舌运动类型未见性别间差异。(3)卷舌-翻舌、卷舌-尖舌、卷舌-三叶舌之间存在着相关,翻舌-叠舌间存在着相关。结论:与我国其他人群相比,阿拉善盟蒙古族、汉族卷舌率较低,叠舌率较高。蒙古族翻舌率、尖舌率较低,汉族三叶舌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新疆锡伯族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锡伯族舌运动类型进行研究,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演示各种舌运动类型,并嘱其练习然后进行调查。结果:得出了舌运动的类型的统计结果:卷舌与非卷舌、翻舌与非卷舌群体中其他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结论:新疆锡伯族卷舌与非卷舌基因与翻、叠、尖三种舌运动类型基因间分别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翻舌基因分别与叠、尖舌基因间均不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6.
粤西汉族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粤西汉族舌运动类型进行研究,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演示卷舌、翻舌、叠舌、尖舌等各种舌运动类型,并嘱其练习然后进行统计调查。结果经统计分析获得了粤西汉族各类舌运动的类型的比例,卷舌与非卷舌、翻舌与非卷舌群体中其他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结论粤西汉族卷舌与非卷舌基因与翻、叠、尖三种舌运动类型基因间分别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翻舌基因分别与叠、尖舌基因间均不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湖南宁乡汉族9项遗传学指标的人类学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南宁乡县对460例(男254,女206)汉族高中生的眦褶、眼睑、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颌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发形9对遗传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湖南宁乡汉族有内眦褶率和有上眼睑皱褶率较低,铲型门齿率较高,凸鼻梁率中等水平,窄鼻孔率较低,突型下颏率中等偏高,有耳垂率偏低,额头发际有尖率中等偏高,卷发率中等;鼻梁、耳垂类型性别间有差异,头发、发际类型性别间有差异,其余5项指标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均无差异;9项指标彼此间相关性较小.结论:湖南宁乡汉族与其他23个民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族群分布距离较近的民族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浙江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 方法 对浙江省诸暨市439例(男195,女244)汉族人群的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优势眼等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浙江地区汉族人群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结果 浙江地区汉族除扣手和起步类型的出现率L型高于R型外,其余5项出现率均R型高于L型;浙江地区汉族叠腿出现率存在性别间差异,其他6项均无性别间差异;与其他8个地区汉族人群比较,浙江地区汉族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与贵州汉族差异极显著,与其他7个地区汉族差异相对较小;与其他13个少数民族比较,浙江地区汉族与布依族、彝族、苗族、侗族、黎族等南亚族群差异较大,与其他8个北亚族群差异较小;浙江汉族扣手和叠腿、扣手和利足、利手和叠腿、利手和利足、利手和起步类型、叠腿和利足、叠腿和起步类型、利足和起步类型、利足和优势眼存在相关性。结论 浙江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与回族和朝鲜族最为相近,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刘冀  刘伟 《解剖学杂志》2021,44(3):232-237
目的:了解河北沧州回族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情况,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体遗传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采用群体遗传学调查方法,遵循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 447名( 男 253,女194) 生活在河北沧州回族人群7项不 对称行为特征( 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进行活体观察。结果: 沧州回族除扣手、叠臂、 起步类型左型率高于右型率外,其他 4 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均为右型率高于左型率;沧州回族7 项不对称行为特征 的出现率均无性别差异;与其他族群比较,沧州回族起步类型和优势眼右型率偏低,其他中等;沧州回族两两不 对称行为中,手臂特征扣手、利手和叠臂间无相关性。利手行为与各项腿足特征都具有相关性。腿足特征间的相 关性优于手臂特征,扣手与利手无关,优势眼仅与利足具有一定相关;沧州回族与国内15 个族群的聚类分析结 果表明,沧州回族与天津汉族、内蒙回族及达斡尔族遗传性状分布比较接近,尤其和天津汉族亲缘关系最近。结 论:沧州回族与天津汉族亲缘最接近的原因可能是几百年民族迁徙融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调查了辽宁锡伯族及汉族群体的前额发际出现率和基因频率分布,同时也进行了各民族间出现率及基因频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锡伯族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71.88%、隐性基因频率0.8478;汉族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74.88%、隐性基因频率0.8653.两民族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及基因频率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与国内其他民族的相比,辽宁锡伯族及汉族群体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及基因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李文慧  席焕久  吕坡  赵宏 《解剖学报》2013,44(3):413-418
目的 探讨辽宁汉族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分布频率,为中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 在知情同意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
了辽宁省锦州市380例(男186例,女194例)汉族健康成人的6项不对称行为(扣手、利手、交叉臂、交叉腿、利足、起步类型)。结果 辽宁汉
族扣手、利手、交叉臂、交叉腿、利足、起步类型右型(R型)率分别为52.37%、91.32%、45.53%、68.16%、92.89%、51.32%,均不存在性别差
异;除交叉臂外,其他5项均是R型高于左型(L型)。 辽宁汉族与蒙古族等15个民族R型率比较,其中有4项及以上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显著性
差异的有布依族、苗族、侗族、仫佬族。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汉族与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北方民族最为接近。辽宁汉族腿足特
征间的相关性优于手臂特征,且RR型组合的出现率明显高于LL型组合的出现率。结论 与国内外其他族群相比,辽宁汉族扣手、利手、利足、起
步类型R型率处于中等水平,交叉臂和交叉腿R型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辽宁锡伯族指纹白线正常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了551 例辽宁锡伯族指纹白线出现率6-19 % 。结果表明,白线频率女明显高于男,民族间亦有差异,其中辽宁锡伯族低于新疆锡伯族和辽宁汉族,与辽宁满族相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辽宁锡伯族和汉族睫毛与蒙古褶(内眦褶)两种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及其分布进行研究,为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观察受试者睫毛的长度及蒙古褶的有无。睫毛长度在8mm以上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长度在5mm以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蒙古褶即上眼皮在眼内角向下延伸形成的皱褶,有蒙古褶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没有蒙古褶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果辽宁锡伯族和汉族短睫毛出现率分别为32.76%和19.70%,隐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5724和0.4439;蒙古褶为无的出现率分别为15.41%和5.42%,隐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3925和0.2328。结论两民族两种遗传性状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锡伯族短睫毛和蒙古褶为无的出现率明显高于辽宁汉族,与其他群体相比较,辽宁锡伯族短睫毛出现率处于中间水平,而蒙古褶为无的出现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满-通古斯语族人群头面部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满-通古斯语族人群头面部特征及其亲缘关系。 方法 随机抽取居住在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1014例(男542、女472)满-通古斯语族(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对头长、头宽等17项头面部指标进行调查对比。所得数据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聚类分析等统计学处理。 结果 赫哲族的头面部指标与满族和鄂伦春族有差异的项目较少(男性分别为6项和5项,女性分别为2项和6项),而与锡伯族有差异的项目较多(男性15项,女性11项)。赫哲族体质特征具有介于南北通古斯人之间的特点,以特圆头型、中面型和狭面型、狭鼻型、额部较宽为特点;满族、锡伯族均以头圆型、超狭面型、狭鼻型(男)及中鼻型(女)、额部窄为特点;鄂温克以特圆头型、中面型(男)及狭面型(女)、中鼻型、额部较宽为特征;鄂伦春族以中头型(男)及圆头型(女)、超狭面型、狭鼻型、额部较窄为特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满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16个族群聚为一类,锡伯族、裕固族、朝鲜族分别聚为一类。 结论 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人群彼此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锡伯族与满 通古斯语族其他人群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15名河北汉族卷舌者的指纹组合及频率进行了分析,并与85名翻舌者的指纹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卷舌组的At纹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马人的族源问题。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白马人和羌族的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结果:白马人的利手出现率、羌族的起步类型出现率存在性别间差异。白马人交叉臂左型率为55.7%,在我国族群中处于较高水平,交叉腿左型率为17.0%,起步类型左型率为39.1%,在我国族群中处于较低水平。羌族扣手左型率为47.8%,在我国族群中处于较高水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白马人的不对称行为特征与羌族比较接近。结论:在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方面,支持白马人并非藏族的观点,并提示白马人与羌族的族源关系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7.
#br# 中国北方汉语族群汉族成人的体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我国境内汉语方言族群中甘肃、河北、河南、辽宁和陕西5省汉族成人的体型特征及不同汉语方言区汉族成人的体型差异。方法 按照人体测量方法,测量来自甘肃、河北、河南、辽宁和陕西5省共计6201名(男3075名,女3126名)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小腿围等10项指标,并应用Heath-Carter体型评价法进行体型判定。 结果 甘肃省、河北省男性体型以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型为主,河南省、陕西省男性的体型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为主,辽宁省男性以内胚层 中胚层均衡型为主;5省汉族女性的体型均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为主。 结论 北方汉语方言族群汉族成人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北方汉语方言区的3个次方言区的汉族群体已呈现出一定的体型差异,但不同区域的汉族群体仍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境内汉语方言族群中甘肃、河北、河南、辽宁和陕西5省汉族成人的体型特征及不同汉语方言区汉族成人的体型差异。方法按照人体测量方法,测量来自甘肃、河北、河南、辽宁和陕西5省共计6201名(男3075名,女3126名)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小腿围等10项指标,并应用Heath-Carter体型评价法进行体型判定。结果甘肃省、河北省男性体型以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型为主,河南省、陕西省男性的体型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为主,辽宁省男性以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为主;5省汉族女性的体型均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为主。结论北方汉语方言族群汉族成人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北方汉语方言区的3个次方言区的汉族群体已呈现出一定的体型差异,但不同区域的汉族群体仍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辽宁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按照学术界规定的调查方法,对265名辽宁汉族(男78人,女187人)眼裂方向、上眼睑皱褶、耳垂型、额头发际4项群体遗传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辽宁汉族水平型眼裂方向、有上眼睑皱褶、有耳垂、尖型额头发际的出现率分别为:79.6%、62.3%、75.8%、25.2%。其中,男性分别为:82.1%、53.8%、85.9%、32.1%。女性分别为:78.6%、65.8%、71.1%、22.5%。结论辽宁汉族4项遗传特征性别分布存在差异,且彼此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辽宁锡伯族成人的头面部体质特征。方法:调查方法与判断标准参照《人体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手册》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本项调查包括12项形态观察项目,17项测量项目,12项指数及其分型,共调查锡伯族成年330人(男174,女156)。结果:辽宁锡伯族成人男性65.5%具有上眼睑皱褶,女性为79.2%;蒙古褶出现率男性为2.3%,女性为3.9%;眼裂高度以中等最多;眼裂倾斜度以眼外角高于眼内角为最多;鼻根高度以中等为最多;鼻背侧面观男女均以直型最为多见;鼻基部男性最多的为水平,女性最多的为上翘;鼻孔最大径位置,男女均以斜为最多;颧部突出度,男女均以中等为最多;男女均以正唇型为最多;耳垂类型,男性最多的为方形,女性最多的为三角形。辽宁锡伯族成人男女均为特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超狭面型、中鼻型。结论:辽宁锡伯族成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分别与新疆锡伯族成人男性和女性头面部体质特征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