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山家清供     
林洪 《养生月刊》2006,27(9):813-820
闻锦带羹之句。或谓莼之萦纡如带,况莼与菰同生水滨。昔张翰临风必思莼鲈,以下气。按《本草》:莼鲈同羹,可以下气止呕。以是知张翰在当世意气抑郁。随事呕逆,故有此思耳。非莼鲈而何?杜甫卧病江阁,恐同此意也。谓锦带为花,或未必然。仆居山时,因见有羹此花者,其味亦不恶。注谓吐绶鸡,则远矣。[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尹向成 《家庭中医药》2007,14(10):70-71
《晋书》记载:菰菜、莼羹、鲈鱼脍即江南三大名菜,至今仍流传。菰菜,即今之茭白。属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别名菰、菰首、茭笋、菰手、菰笋、茭瓜等。古时称蒋草、雕胡。  相似文献   

3.
2020年,许多身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收到了来自中国大使馆的健康包,有的健康包附带的"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的纸片引发了网友的兴趣.菰米是什么米?《晋书·张翰传》有"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的记载,这也是成语"莼鲈之思"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楤,即楤木,为五茄科、楤木属落叶有刺灌木或小乔木。我国有两种:一、“中国楤木”(Aralia chinensis),《广群芳谱·木谱十四·楤木》:“楤木生江南山谷,高丈余,直上无枝,茎上有刺。”明李时珍在他的著作中提及楤木叶可以食用,《李草纲目·木三·楤木》载:“树顶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故也。”二、“辽东楤木”(Aralia elata),本种近年来被矮化作为蔬菜栽培,在此特作介绍。  相似文献   

5.
1“脾在液为涎”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液化液……脾为涎”,经后世医家对其要旨的不断阐发,“脾在液为涎”已成为中医藏象理论的经典学说之一。涎为五液之一,出于口,脾开窍于口,其脉“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脉》),故“脾主涎”。《大素·脏腑气液》曰:“脾足太阴脉,通于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曰涎”,  相似文献   

6.
山崩地裂     
山崩地裂,源自《汉书·元帝纪》: “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参同契·君子居室章》亦有 “天见其怪,山崩地裂”之说。原是用来表示巨大灾难事变的,山倒塌了,大地裂开了缝,这显然是地震造成的恶果,后用它形容声势浩大。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马嘶喊山崩地裂”、  相似文献   

7.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是人体气血运行和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灵枢·营卫生会》篇:“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音符养生餐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素问·五常政大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章中,就将五音分别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起来,认为五音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记》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病也。”  相似文献   

9.
伏邪学说,最早起源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一理论为伏邪学说打下了基础。后世医家对《内经》伏邪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如清代出现了一些伏邪学说的专著,有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刘吉人的《伏邪新书》,叶天士的《三时伏气外感篇》等,  相似文献   

10.
同床异梦     
源自唐·神清《北山录·圣人生》:“嗟乎,群生纷纷,若乎在梦,或有见佛生者、灭者……譬同室而异梦,彼梦者不知彼所梦也。”意思是说同睡在一张床上的人,在做着各人自己的梦,比喻共同相处却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也有作“同床各梦”用的,如宋·释惟白《续传灯录》第30卷“山僧虽各与他同床打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发热症首载于《内经》,散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热病篇》、《灵枢·刺节真邪篇》等篇。  相似文献   

12.
锡类     
元代李仲南著有《永类钤方》二十二卷,其中骨伤内容较多。该书撰写时仲南老母犹在,因名为《锡类钤方》,而刊刻时令堂已殁,遂更名日《永类钤方》。“锡类”语本《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毛传:“类,善也。’种南截取《诗》中的“锡”、“类”成词,以表示孝子之心的意思,即以此书奉献高堂,表达事亲之情。及至老母作故,改作“永类”,则用来表示以善施及众人。  相似文献   

13.
百家姓     
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论述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在剖析医人之情时说:“有素不相识,遇延辨症,病家既不识医,则倏赵倏钱,医家莫肯任怨,则惟苓惟梗。”反映了医家不负责任的应付心态。其中“赵”、“钱”分别与“芩”、“梗”对举,黄芩、桔梗系临床常用中药,则赵、钱便犹如张三、李四,属于通称。古人认为汉人的姓氏以张、王、李、赵为四大姓氏。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姓氏》:“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赵”居其末,“钱”还排不上号,为何不用排在第一、二位的“张”、“王”,却以“赵”、“钱”表示通称?这就涉及《百家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波兰《哥白尼索引》(IC)源期刊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万方数据网络系统”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 ·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本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说明胃脘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阐明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痛的机理。《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道出了暴饮暴食、饮食不节也是引起胃脘痛的常见病因。由此可见,《内经》对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为胃脘痛的诊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疗效满意。现就作者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26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古墨飘香,源自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色黑,或淡墨,则积尘所成,有一种古香可爱。”原指古代书画所散发出的气味,后引中为指艺术品所具有的古朴色彩和古雅情调。陆游《小室》诗中的“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中的“是书虽非毛氏所云何元朗本及伊舅氏仲木木,然古色古香溢于楮墨,  相似文献   

17.
“患门”为一经外奇穴,位于背部,首见于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中国医藉考》说该书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同时并见于新旧《唐书》。《通志·艺文略》作《灸劳法》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崔氏骨蒸方》三卷。《外台秘要》作《崔氏别录》、《灸骨蒸方图》,方中侍郎知悌撰。《国史经籍志》作:崔知悌《灸劳》一卷。  相似文献   

18.
兼听则暗     
《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东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后世从中提炼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成语,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这一道理一般来说当然正确无疑,尤其是在治国与用人上。但是施之医事,有时却恰恰相反,而为“偏信则明,兼听则暗”。试举例证之。  相似文献   

19.
闻锦带羹之句。或谓莼之萦纡如带,况莼与菰同生水滨。昔张翰临风必思莼鲈,以下气。按《本草》:莼鲈同羹,可以下气止呕。以是知张翰在当世意气抑郁,随事呕逆,故有此思耳。非莼鲈而何?杜甫卧病江阁,恐同此意也。谓锦带为花,或未必然。仆居山时,因见有羹此花者,其味亦不恶。注谓吐绶鸡,则远矣。爆金煮玉笋取鲜嫩者,以物料和薄面,拖油煎爆,如黄金色,甘脆可爱。旧游莫干,访霍如庵正夫,早供以笋切作方片,和白米煮粥,甚佳。因戏之曰:此法制惜精气也。济颠《笋疏》云:拖油盘内爆黄金,和米铛中煮白玉。二者兼得之矣。霍,北司贵公也,乃甘山林之味,异哉…  相似文献   

20.
“阴黄”一名最早见于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认为黄疸分阴黄、阳黄,首见于宋·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有专篇《阴黄证篇》,与其时间相近的宋代医家窦材在其《扁鹊心书》中将阴黄、阳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元代医家罗天益在韩、窦二位医家的研究基础上,对阴黄、阳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明·张景岳对黄疸及阴黄、阳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至此,阴黄、阳黄理论已基本完善。罗天益所论阳黄是“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若是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发黄》);而张景岳所论“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消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