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引导某药直达病所,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称为引经药,或称“引子”、“引药”,引经药的提出源于归经理论,而归经理论滥觞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是归经理论最早的萌动,至金时张洁古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才奠定了引药之基础。继传其学的李东垣、王好古亦大倡药物之引经报使。李时珍亦是引经药之积极倡导者。引经药不但在所入经中发挥了治疗作用,并越出该经范围,在经与经之间,起桥梁和引导的作用。引经药的共同特点 1、在同一经中,因引药作用形式有升降浮沉之异,故用药有上下之分。如少阴经病,在上用细  相似文献   

2.
“引经报使”系指以特定药物通过经络引诸药直达病所藉以愈病而言。《医学阶梯》曰:“药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引经报使”在仲景六经用药中已露端倪,不过由张洁古《珍珠囊》正式创说,厥后为东垣、好古、丹溪、纯彦、时珍、希雍、中梓和姚澜等所推阐。惟赵叔斋、徐灵胎二氏大持异议,意即药所治病有多少之分。有入五脏,有助十二经,非“治一不能治二”;又气血无所不通,药性一定不移,岂“只入某经”,而诋洁古辈“每药注定之独入某  相似文献   

3.
评唐宗海《本草问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的药性理论,起源甚早。《内经》、《本经》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均有记述;金元时期张洁古、李东垣、王好古诸贤则在药物的气味归经,升降浮沉、引经报使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明末清初,一大批本草专著接连问世,如《本草经  相似文献   

4.
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的菌核,《本经》和《唐新修本草》称茯苓为“茯菟”;《史记》称其为“茯灵”;《名医别录》称其为“茯神”;《广西中药志》称其为“松木属”、“松苓”。具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有“十药九茯苓”之说。  相似文献   

5.
浅谈药引与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年来 ,我们在辅导执业药师考试的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学员将药引与引经药两者混为一谈。而一些书报也认为药引与引经药含义相同 ,如《中医大辞典》谓 :“药引 ,指引经药 ,即方中使药 ,又称引经报使……”。《中药通报》1987年第1期中“中药药引初探”一文谓 :“中药药引即是引经药”。《中国医药报》2 0 0 2年 6月 9日 7版谓 :“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就是使药”。笔者认为把药引称作引经药是不正确的 ,分析如下。药引是指医师根据药剂的性质或病情的需要 ,要求病家自备的一些药物或辅料 ,加入药剂中一同煎服。所以 ,药引在处方中的作用 ,…  相似文献   

6.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经,为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响导也。”金·张元素称之为“引经报使之用”。《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金元时期张元素、李杲首次提出“引经药”理论,认为某些药物不但能作用于某经,倘入配方中,还能将本来不主归或不归疾病所在  相似文献   

7.
《新修本草》中明确标明文献名的引用文献有30余种,其中引用的本草文献有《名医别录》、《李当之本草》、《药录》、《药对》、《徐仪药图》、《本草音义》和《食经》7种.《名医别录》的编定者为陶弘景;《李当之本草》在唐时仍有存留,属《神农本草经》传本之一;《药录》应非《李当之药录》;《新修本草》所引之《药对》非徐之才《雷公药对》,而可能是《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之古本《雷公药对》.  相似文献   

8.
诸病通用药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本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下简称《集注》)序例残卷中,以列表的形式列举了80余种疾病的所主药,日本学者渡边幸三就此曾作专文讨论,他称此栏目为“诸病通用药”,这一名称亦为国内本草学者所采用。渡边幸三鉴于《大观本草》序例中“通用药”条下,《嘉祐本草》引列了北齐徐之才《雷公药对》的内容,因此认为“诸病通用药”并非只陶弘景一人独创,徐之才亦有类似说法。辽宁梁茂新先生不同意渡边氏的观点,认为陶、徐二人在“诸病通用药”上的“巧合”,反证二人都不是“诸病通用药”的创始者,梁氏依据《证类本草》所载“诸病通用药”中的《集注》内容,以其中有黑底白字的《本经》文字,而断言“诸病通用药”为《本经》首创。“诸病通用药”是本草著作中很有特色的栏目,为历代本草学家所重视,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发展为“百病主治药”,  相似文献   

9.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经验,创造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引报使药,对后世方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学术争鸣.张氏提出十二经引经药,原见《珍珠囊》一书.明代李时珍备加推崇,把它收载于《本草纲目·序例》中.脾胃学家李杲,在遣药治方学上,也深受张氏影响,运用引经药很有建树.尤在泾  相似文献   

10.
何俊余 《世界中医药》2011,6(6):521-521
引经药,亦称"引经报使药",它有引经报使的作用,相关论述,首见《神农本草经》菌桂条:"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引经药在方剂中常常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柏齐《医学管见》亦谓:"引经即引治病之使,致谓病之所在,各须有引导之药,使药与病遇始得有功"。  相似文献   

11.
阴行草在我国南方地区称“金钟茵陈”,北方地区称“刘寄奴”。“金钟茵陈”始见明《滇南本草》;以之误作“刘寄奴”则始自其后的《本草原始》。为此,“金钟茵陈”应是该药的药用正名  相似文献   

12.
自《神农本草经》提出当归“主咳逆上气”以来 ,其后诸家本草多沿用其说 ,不敢有违经旨 ;并对当归止咳逆上气之机理亦有所阐发。如《神农本草经疏》谓当归“甘以缓之 ,辛以散之润之 ,温以通之畅之……为补血活血要药 ,故主咳逆上气也”。《本草纲目》注释引“当归血药 ,何治胸中咳逆上气 ?按当归其味辛散 ,乃血中气药也 ,况咳逆上气 ,有阴虚阳无所附者 ,故用血药补阴 ,血和而气降矣”。《本草经解》认为“其主咳逆上气者 ,心主血 ,肝藏血 ,血枯则肝木挟心火上刑肺金 ,而咳逆上气也。当归入肝养血 ,入心清火 ,所以主之也”。《本经疏证》则认…  相似文献   

13.
在中药复方结构中,有君臣佐使之分,其中使药包括引经报使药(即引经药)。对引经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古代医籍的分析尚未令人满意,故有进一步研讨之必要。一、引经药作用的回顾引经药运用的理论基础是中药的归经学说。该学说从现有资料看,可说是起源于《内经》的脏腑、经络和药理学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等论述。但是,具体上某药归入某经,却是强调于元明时代。如金元·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脏腑标本药式》、《珍珠囊》及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等均见李  相似文献   

14.
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经药 ,亦称“引经报使药” ,俗称“药引子” ,在中医方剂组成中称为“使药” ,常与君、臣、佐药相配伍而组成方剂 ,协同发挥最佳疗效。引经药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 ,同时可引导其它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主导治疗作用。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 ,通过配伍引经药 ,有些药物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 ,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甚至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 ,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 ,他认为取各药…  相似文献   

15.
1中药归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1同一味药物,其归经在各书的记载则不尽相同如羌活的归经,《珍珠囊》谓其归“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汤液本草》言其归“足太阳、厥阴经”。《本草蒙筌》称其归“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经”。究其造成分歧之原因,不外与...  相似文献   

16.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主要栽培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以干燥嫩枝入药,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1桂枝的性能桂枝,辛、甘、温;人心、肺、脾、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气化行水。《本经疏证》概括桂枝六大功效为:“用之之道有六:日和营,日通阳,日利水,日行瘀,曰中。”《本草求真》记载:“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本经》还记载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本草思辨录》云:“桂枝所优,为在温通经脉,内外证咸宜,不得以桂枝为汗药也”,《用药心得十讲》有记载“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相似文献   

17.
林其权 《中药材》1991,14(10):43-44
白药子一药最早以“白药”之名见载于唐代显庆四年(公元703年)颂行的《新修本草》中。宋代《图经本草》注曰:“白药……九月采根……名白药子。”此药入录官修本草不久,朝廷即令剑南道合州进贡本品。据唐《元和郡县志》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定土贡,合州贡牡丹皮一斤、药子一百颗。”又记有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复定土贡、合州仍贡牡丹皮、白药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白药子条中引《图经》文曰:“今夔、施、合州、江西、岭南亦有之。”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荆芥名称的考释,为荆芥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荆芥名称的源流。结果:荆芥原称"假苏",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荆芥之名始见于汉末吴普《吴普本草》,此后诸家本草即多以荆芥作为假苏异名;但唐陈士良《食性本草》则认为两者不同,宋苏颂《本草图经》也认为荆芥、假苏应是二物,荆芥作为正名组方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荆芥作为本品正名的本草著作始自唐孟诜《食疗本草》,此后不少本草即以荆芥为正名载录本药;现代中药著作则多以荆芥为正名。结论:本药当以荆芥作为规范正名。  相似文献   

19.
石氏伤科对引经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经理论滥觞于《内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金元时期,张元素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基本形成了归经理论,后经李东垣、王好古及历代医家的发挥和运用,归经之说日趋完善。所谓引经药即引导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石氏伤科在治疗骨伤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往往以伤患的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增强疗效。兹分述如下。头部——脑震荡: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及颅脑。导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引起脑  相似文献   

20.
“诸病通用药”(简称“通用药”)首见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日本学者渡边幸三根据文中有“疗风通用”等文字,称其为“诸病通用药”。“通用药”屡经增补,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已趋于完备。本文查检北宋之前的本草文献及方书等资料,初步梳理出《证类本草》“通用药”内容来源,并分析了“通用药”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