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平静时心电图缺血性ST -T改变是临床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决策主要取决于ST段是否抬高 ,因此可分为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前者大部分发展为有Q波心肌梗死 ,少部分为非Q波心肌梗死 ;后者大多为非Q波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 ,本文回顾性分析 33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平静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以期深入了解平静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7~ 2 0 0 2年心内科住院病人 33例 ,诊断为冠心…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是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两者也可以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激活血小板 ,形成凝血酶而致血栓形成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血管痉挛也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形成。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多为非闭塞性或形成闭塞血栓后短期内再通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发生闭塞性血栓仅占 1 5%~ 2 0 % …  相似文献   

3.
假性心肌梗塞三例报告湖南黄兴医院李湘非心肌梗塞性疾病可引起一过性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有ST段抬高、冠状T波等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EKG改变,被称为“假性心肌梗塞”或“伪梗死Q波”。本文报道3例。1病例例1男,67岁。黑便,纳差、胸闷4天入院。隐性冠心病...  相似文献   

4.
1995年8月至1998年12月,我科采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6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995年8月至1998年12月胸痛后48±14h(075h~12h)入院患者62例,其中47例于胸痛后6h内入院,15例6h~12h入院后仍有胸痛。男46例,女16例,年龄626±67岁(32岁~83岁)。梗死部位:前/侧壁35例、下/后壁27例。造影前已形成Q波者55例,未形成Q波者7例。梗死相关血管(IRA):左前降支(LAD)35例、左回旋支(LCX)4例、右冠状动脉(RCA)23例。平均狭窄968%±57%,其中47例6h内入院及15例6~1…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疗策略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无Q波心肌梗死 (NQMI)和Q波心肌梗死 (QMI)为冠心病 (CAD)最常见的临床特征 ,它们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即冠脉内粥样斑块松动、裂纹或破裂 ,使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的物质暴露于血流中 ,引起血小板在受损表面黏附、活化、聚集 ,形成血栓 ,最终使心肌血流灌注受损 ;因而常将三者归为统一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已成共识[1 ] 。本文重点探讨UA/NQMI的诊疗策略及研究进展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1 生化标志物测定的研究进展2 0世纪 50年代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非梗死相关动脉的介入策略一直存在争议。现行指南推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仅干预梗死相关动脉,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可能使临床预后恶化。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可降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7.
李树仁 《临床荟萃》2004,19(6):348-35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Q波和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74例侧壁导联心电图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侧壁导联(I、AVL)心电图改变对梗死相关动脉预测价值。方法:根据7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侧壁导联心电图ST段改变,对比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结果:本组右冠状动脉(RCA)62例(83.8%),为左回旋支(LCX)共12例(16.2%)。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侧壁导联(I、AVL)心电图ST段压低是判断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的较敏感指标,尤以AVL导联更敏感。AVL导联无压低是判断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h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6~12h开通者,明显高于12~24h开通者(P0.05)。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前降支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多见,右冠状动脉梗死组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常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心肌梗死发生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更易发生。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术中缓慢心律失常多见,前降支梗死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多见。  相似文献   

10.
78例非梗塞性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零陵地区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朱梅初20年代,Pardee提出将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作为冠状动脉闭塞的征象,尔后一般将之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标准之一。近20年来,经大量病理与临床对照,证明异常Q波的病因并非都是心肌梗塞,它可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患者心电图非典型Q波与其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63例患者行常规12导联检查,并对其心电图非典型Q波与冠状动脉闭塞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非典型的穿透性Q波45例中,发生于下壁39例。2支及以上血管完全闭塞的51例患者中,以下壁的穿透性Q波为主要表现形式有48例。无异常Q波18例。结论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而心电图表现为非典型Q波的患者中,梗死的发生部位以下壁占大多数,尤其在有2支及以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情况下,达到93.55%(29/31),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和斑块表面血栓形成是引起冠状动脉突然闭塞的主要原因。无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疾病而引起AMI极为少见 ,可能由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或单纯性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属于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的一部分[1] 。本文报道 ,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旨在探讨梗死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例 1,患者 ,男 ,37岁 ,既往体健 ,发病前 3个月离异 ,1985年 12月某日下午突感心前区持续性闷痛 ,2h后查ECG示 :V1~V6呈QS型 ,ST段与…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AcuteCoronaryIschaemicSyndrome) ,是一组疾病 ,从不稳定性心绞痛到Q波心肌梗死。也是成人冠心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发病机理是冠状动脉斑块破溃和血栓形成。抗凝剂能阻止血栓形成 ,减少已形成的冠状动脉血栓发展 ,阻止进一步发生心肌缺血事件。当考虑到这些因素时 ,抗凝治疗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也就容易理解。1 血栓形成和凝血酶活性粥样斑块破溃后的血栓形成过程是一个多环节过程 ,一旦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 ,血栓形成的过程即被激发。这些血管内皮下成…  相似文献   

14.
刘金城  寇兰英  郭华  张立英  韩文忠 《临床荟萃》2010,25(24):2166-2168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atanc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地位已得到肯定,早期血运重建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再灌注,能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心肌瘢痕形成。本研究应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碎裂QRS波(fQRS),联合心脏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对急诊PCI≤3小时及3~6小时开通冠状动脉循环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5 保护心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梗死面积直接有关.如梗死面积<20%,左心功能不受影响;如面积>25%,可出现左心衰竭;如面积>40%,心源性休克常不可避免.直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冠状动脉梗死后如能迅速恢复血流,心肌坏死常可逆转.目前最常用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方法为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溶栓治疗与PTCA的联合应用是目前认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非梗死区ST段改变临床意义及机制 ,过去认为是下壁ST段抬高的对应性改变 ,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此现象者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多为高危病人。作者通过对48例伴胸导ST段压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并与42例不伴ST段改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加以对照 ,以探讨其预后。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2年8月~2001年12月收治的有Q波下壁心肌梗死患者90例 ,所有病例均有典型临床表现 ,心电图及血清酶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动态改变 ,除外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肥…  相似文献   

17.
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回旋支动脉(LCX)闭塞均可表现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但不同梗死相关动脉(IRA)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是不同的。我们通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施行了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不同梗死相关血管下壁AMI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指冠心病患者因各种原因引起冠脉病变不稳定、临床表现恶化的一组症候群,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包括初发型、自发型及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其中自发型中又包括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分为Q波和非Q波型两类。由此可见,上述ACS具有临床类型多、病谱范围广、发病突然、病情演变凶险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故近年倍受重视。同时ACS又是可以积极干预、有效预防,从而在诊治、预防上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共49支靶血管、52处靶病变,梗死相关动脉狭窄99%~100%,急诊植入冠状动脉支架52枚。结果: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100%,成功植入52枚支架,恢复T IM I 3级血流。无操作并发症,即刻成功率100%。术后共3例支架内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其中2例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成功,另1例梗死相关动脉未开通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作者分析了195例川崎病伴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其中141例为儿童。发病年龄自1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2岁1个月。诊断的依据是:(1) 尸检证实有心肌梗死;(2) 伴急性循环衰竭和异常Q波,或肌酸激酶明显增高;(3) 无症状病例伴有异常Q波和冠状动脉造影见冠状动脉狭窄或梗死。在195例中,73例(37%)临床无症状,122例(63%)见心肌梗死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休克、喊叫、胸痛、腹痛、呕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