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研究熵指数(entropy index)与RASS评分在有创机械通气危重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12—2018-12期间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予标准镇静方案镇静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68例,根据RASS评分结果判断镇静水平,调整镇静治疗的用药剂量,以达到适度镇静目标(RASS评分-2~0)。监测记录患者的无创动脉平均压(MBP)、心率(HR)、呼吸(R)、脉搏氧饱和度(SpO_2)、反应熵(RE)、状态熵(SE)、RASS评分,连续监测24 h。以RASS评分≥1分及RASS评分≤-3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镇静适度时熵值的最佳截断值。结果:随着镇静深度的加深,熵指数的监测值逐渐减小,镇静不同等级时熵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患者的生命体征(MBP、HR、R、SpO_2)均维持在较稳定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SE、RE-SE与RAS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914、0.741(P0.01),RE与RASS评分相关性最高,适度镇静时患者的RE值为70(56~84),SE值为60(49~71);诊断镇静不足的最佳RE/SE截断值为84/75、镇静过度的最佳RE/SE截断值为54/47。结论:熵指数与RASS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判断,指导镇静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镇静程度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05例有创械通气治疗大于48小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镇静方法分为间断镇静组(192例)和持续镇静组(213例),根据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将持续镇静患者分为浅镇静组(SAS评分2~3级)和深镇静组(SAS评分4~5级)。每组均给予芬太尼持续镇痛,异丙酚或咪达唑仑镇静,比较各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间断镇静组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持续镇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持续浅镇静组相比,持续深镇静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持续深镇静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明显增高(均P0.05),住院病死率,谵妄及意外拔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过程中应用间断镇静与持续镇静都是可行的,但持续浅镇静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水平状况, 探讨早期不同镇静水平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为更好的指导护士开展镇静评估和实施镇静策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纵向研究, 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行镇静治疗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结果将患者分为深镇静组98例, 浅镇静组103例;通过Cox多因素分析, 探讨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和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机械通气开始后≤48 h的早期镇静中, RASS为浅镇静的占63.2%(2 143/3 389), 深镇静占35.2%(1 194/3 389), 镇静不足占1.5%(52/3 38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镇静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患者气管插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χ2值为4.73~74.31, 均P<0.05);早期镇静过深是气管插管拔管延迟的危险因素(HR=0.499, 95%CI 0.276~0.903, P<0.05);性别、镇静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长、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金花 《妇幼护理》2022,2(16):3780-3782
目的 观察于ICU机械通气患者引入优化镇静镇痛策略导向式程序化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模式施护,试验组患者接受优化镇静镇痛策略导向式程序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长、ICU护理时长、RASS评分值、CPOT评分值、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不良反应率以及MRC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ICU病例机械通气时长、ICU护理时长、RASS评分值、CPOT评分值、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MR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病例中引入优化镇静镇痛策略导向式程序化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康复进度,增强镇静镇痛效果,改善肌力,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与标准化镇静(STDS)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需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45例SAP患者并随机分为EGDS组(n=26)和STDS组(n=19),以RASS评分-2~1分为浅镇静目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拔管率、谵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EGDS组死亡率及谵妄发生率均低于STDS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7 d内拔管率、意外拔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DS可改善SAP预后,正确积极的护理可保障EGDS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与标准镇静(STDS)策略的比较,为以后临床工作中镇静策略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ICU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组与标准镇静(STDS)策略组,在入组后48h评估患者镇静状态分布情况及浅镇静达成率,通过CAM-ICU量表评价患者谵妄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28d生存率、气管插管拔管率、物理约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在出科前1d及出科后6个月通过SCL-90、SDS、SAS量表评价出科后患者心理状况。结果:(1)入组后48hEGDS组患者能更早达到浅镇静状态,48h达到浅镇静的比例EGDS(80%),与STDS(5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GDS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拔管率、物理约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STDS组(P0.05),但两组患者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出科1d,EGDS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焦虑因子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STDS组(P0.05),在出科后6个月,EGDS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评分、SDS评分、SAS评分低于STDS组(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治疗能够使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尽早达到浅镇静状态,减少住院期间患者谵妄发生率,降低物理约束率、气管插管拔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能改善患者出科后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105例应用RASS镇静评分进行镇静与护理强度管理对机械通气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效果。主要内容有:RASS镇静评分的主要内容,不同评分等级患者的护理要点,镇静护理和基础护理等。认为根据RASS镇静评分进行镇静和护理强度管理可提高机械通气期间患者的舒适感,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症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的小潮气量(VT)设置。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综合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损伤且机械通气时间>24 h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和电子护理单系统采集人口学和疾病相关资料,以及每日8:00及19:00两个时间点的机械通气相关参数,包括机械通气模式、呼吸机参数、临近时间的动脉血气分析。根据预计体重计算VT,通过时间加权方法求得每例患者在整个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平均VT。 结果纳入185例患者共采集到2082个时间点的数据。中位VT为7.9(7.0,9.1)ml/kg。VT≥8 ml/kg的时间点为1027,占49.3%。容量目标模式的VT明显低于压力目标模式,分别为7.3(6.8,8.4)ml/kg和8.2(7.0,9.7)ml/kg(Z=-10.098,P<0.001)。时间加权平均VT为8T<8 ml/kg的患者相比,VT≥8 ml/kg的患者中,颅脑肿瘤术后以及初始应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的占比高,分别为82例(75.9%) vs 41例(53.2%)(χ2=10.376,P=0.001)和58例(53.7%) vs 28例(36.4%)(χ2=5.433,P=0.02),且具有明显升高的初始VT:8.8(8.2,11.0)ml/kg vs 7.6(6.7,8.8)ml/kg (Z=-7.345,P<0.001)。 结论重症脑损伤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过程中,约半数时间的VT设置过高。这类患者的肺保护性通气,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舒芬太尼镇痛复合右美托咪定浅镇静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入住ICU的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镇痛镇静,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舒芬太尼镇痛复合右美托咪定浅镇静。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用药6h、12h、24h的Riker镇静、躁动(SAS)评分及疼痛行为量表(BPS)评分。结果用药6h、12h和24h,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6h、12h和24h,观察组B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4%较对照组30.61%低(P0.05)。结论舒芬太尼镇痛复合右美托咪定浅镇静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入住ICU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显著,且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镇静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西安市长安医院给予常规基础护理的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该院给予镇静护理的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55例作为研究组。持续干预2周,比较两组患者镇静效果、疼痛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天、第5天、第1周、第2周研究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促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镇静护理效果更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