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佛山市南海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促进干预效果,探索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的长效机制。方法 在南海区开展4年免疫规划促进干预项目,采用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和同伴干预等措施,评价指标为流动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和态度(接受度)及儿童疫苗接种的行为。结果 干预前、中、后分别调查814、252、376名流动儿童家长,家长认知水平从干预前54.13%增加到干预后73.38%,增幅为19.25%;接受度从干预前71.00%增加到干预后85.40%,增幅为14.40%;流动儿童疫苗接种行为从干预前71.20%增加到干预后99.40%,增幅为28.20%。控制混杂因素后,家长认知得分和态度得分、流动儿童疫苗接种行为得分在干预不同阶段不同(均P<0.01)。结论 干预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流动儿童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在河北省蔚县实施的计划免疫干预措施对公众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项目实施前对适龄儿童母亲、儿童其他监护人,孕妇、新婚妇女开展了有关计划免疫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问卷,收集基本资料;项目实施中对目标人群实施了培训、宣传等干预措施;项目终期对同一目标人群开展问卷调查。[结果]通过项目实施,蔚县计划免疫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儿童家长/监护人计划免疫知识水平提高,态度行为进一步改善。项目的实施也为提高河北省预防接种信息传播水平提供了经验。[结论]河北省蔚县实施的计划免疫干预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浙江省沿海地区对流动儿童监护人实施免疫规划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后,其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的改变效果。方法干预前,对目标流动儿童监护人开展了有关免疫规划KAP的问卷调查,收集本底数据;然后实施针对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干预3年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干预,流动儿童监护人对免疫规划认知相关指标上升率达到35.35%~427.13%;态度相关指标上升率达到7.29%~34.49%;行为相关指标上升率达到8.91%~33.35%;对预防接种门诊服务满意度从77.20%上升到97.58%。结论针对流动儿童监护人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社区干预前后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效果的评价,寻求如何有效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新方法,为加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对深圳市南山区内实施社区干预措施前后的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及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KAP)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干预后外来流动儿童"六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六苗"全程基础免疫覆盖率均有大幅度提升(P<0.001);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流动儿童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明显提高(P<0.01),在流入地进行常规免疫接种儿童的比例明显增加(P<0.001);干预后家长对各项有关儿童预防接种的KAP均有明显变化(P<0.001),表现为认知提高,免疫接种意识增强,态度更加积极,接种疫苗的主动性、依从性得到明显提升。结论社区干预是加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的行之有效措施,需长期坚持并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常规免疫服务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常规免疫服务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统一调查表,对剑河、台江、罗甸、长顺4个试点县,在实施加强常规免疫服务策略前后,通过询问儿童监护人并核对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的方法调查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覆盖率,通过问卷调查儿章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KAP).结果 2008年效果评估中,儿童建预防接种卡、证率,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减毒活疫苗(MV)、乙型肝炎疫苗(HepB)5种疫苗的基础免疫覆盖率,HepB首针(HepB1)及时接种率和卡疤率均比2006年基线调查结果有不同程度提高;儿童住院分娩比例、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KAP知晓率较2006年也呈升高趋势.结论 对基层防保人员进行反复培训,对基层工作开展经常性检查指导,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是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常规免疫服务质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和态度,为促进免疫规划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宁波市江北区463名0~6岁儿童的家长,开展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和态度调查。结果儿童家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知识知晓率为77.75%(360/463)。本地儿童家长知晓率(82.71%)高于流动儿童家长(71.07%)(P0.05),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较高的家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83.80%(388/463)的家长认为预防接种效果和接种安全性同样重要。66.74%(309/463)的家长认为严重不良反应的告知会影响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决定,本地儿童的家长因此选择同类其他疫苗替代的比例高于流动儿童的家长(P0.05);文化程度越高或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家长选择替代疫苗的比例也越高(P0.05)。结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强化预防接种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都市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知信行状况及对五苗全程接种率的影响。方法采取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调查2010-09-01/2011-08-31出生的流动儿童共1 057人。结果调查儿童的五苗全程接种率为83.35%,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知道部分免疫规划政策,知晓率72%~98%;但对部分疫苗及疫苗所预防疾病的知晓率较低,约41%~96%。家长是否知晓某些疫苗及疫苗所预防疾病、是否知晓某些免疫规划政策其孩子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278~18.702,P0.05)。家长对接种疫苗的态度不同及最近1年是否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其孩子五苗全程接种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921~20.990,P0.05)。结论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率不同,对预防接种的态度和行为不同,其孩子五苗全程接种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明霞  吉华萍 《职业与健康》2013,(24):3336-3338
目的了解江苏省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的知、信、行现状,评价对儿童家长免疫规划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300名2012年1季度出生的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为期6个月的系统免疫规划健康教育,对对照组按照开展常规的健康教育。结果干预前,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的知晓率为34.7%-86.7%,免疫规划服务满意度为62%~76.6%;干预后,干预组的知晓率上升到93.3%-100%,满意度上升到75.3%-96.7%。麻风及时接种率、水痘接种率、HIB接种率:干预组分别为90.7%、96%、98%,对照组分别为78.1%、79.3%、70.0%。结论该辖区内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情况普遍较好。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的知、信、行情况,能够提高家长对免疫规划服务的满意度和儿童一类疫苗及时接种率以及二类疫苗的接种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昆明市五华区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认知情况、获取途径和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昆明市五华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2019年4月内某1周带领0~6岁儿童前来进行预防接种的350名家长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共对350名家长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39份。其中,儿童母亲238人(占70.21%);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高中学历为主,共257人(占75.80%)。有97.94%的被调查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持肯定态度。儿童家长主要通过医生告知获取疫苗的相关知识(占73.35%);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家长带儿童接种疫苗的主要地点(占96.12%);有50.44%的家长在儿童发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后选择找医生;接种点所处地理位置影响儿童按时接种疫苗的依从性。结论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更多有效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教育途径,以扩大预防接种知识的人群覆盖范围。尤其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儿童家长更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知晓率,以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促进免疫规划程序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城市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为探索有效的基层免疫规划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个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抽取暂住期在6个月以上的0~4周岁流动儿童家长234人,开展干预前调查,并在实施多形式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从43.47%提高到86.17%(χ2=1 028.87,P<0.01),具有免疫规划积极态度的比例从46.26%提高到85.15%(χ2=314.10,P<0.01),具有免疫规划积极行为的比例从42.95%提高到92.95%(χ2=268.61,P<0.01)。[结论]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具有积极态度和行为的比例均偏低,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的知信行,提高流动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贵州省某县免疫规划针对性传播策略的效果以探索适宜有效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乡镇,在实验组乡镇实施针对性传播策略3个月。对儿童家长/监护人开展随机调查以对比分析实验组在实施策略前后及策略实施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率和预防接种相关行为和态度的正确行为态度形成率的变化。结果儿童家长/监护人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其中基础知晓率较低的相关知识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儿童家长/监护人预防接种相关行为态度的形成率改变不明显,仅有"主动了解预防接种相关信息"等少数行为态度形成率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的针对性传播策略能提高儿童家长/监护人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知晓率,并且还能改善其主动获取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意识态度,但却不能明显改变其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分析深圳泰康乙肝疫苗事件发生前后,家长对于儿童预防接种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为进一步改善免疫接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深圳市福田区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504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7.42%的家长知道孩子出生时需要接种疫苗;孩子性别不同的家长,在是否带孩子按时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是否办理预防接种证与是否带孩子按时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预防接种有必要的家长中,85.32%的家长会主动带孩子进行预防接种。有98.21%的家长听说过深圳康泰乙肝疫苗事件,47.42%的家长认为此事件中儿童的死亡可能与疫苗有关;在此事件发生前后,对我国乙肝疫苗安全性持中立态度的家长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及不良反应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普遍较好,深圳泰康乙肝疫苗事件对家长的态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开展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共调查1~6岁本地儿童602名、流动儿童598名,接种记录按卫生部标准进行统计。结果流动儿童建证率88.7%;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率分别为59.4%、53.2%、52.6%、57.4%,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41.8%;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为42.6%。结论流动儿童各种疫苗的接种率较低,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免疫预防相关知识,预防接种意识薄弱;接种点能为流动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居住3个月以上的0~6岁非深圳户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820名为调查对象,在流动儿童主要聚集地、出租屋入户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为73.41%~83.17%,"九苗"全程接种率为76.17%。大年龄组的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偏低。影响儿童疫苗接种的因素包括: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等。结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现状不容乐观,解决流动儿童接种率低的关键在于政府重视,多部门合作,接种门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加强儿童入托入学查验证工作等措施,提高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增加免疫屏障,消除免疫空白,降低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温州市8月龄~4岁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MV)初免及时接种率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儿童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调查温州市1 167名流动儿童和监护人的人口学特征、MV疫苗预防接种情况、监护人知识、态度、预防接种服务及利用情况,分析MV疫苗及时接种率及影响因素。[结果]MV初免和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7.3%、69.2%,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长的工作时间、胎次、预防接种的信息来源、是否了解预防接种、有无必要接种、接种前主动告知医师孩子的健康状况、持有预防接种卡、证为流动儿童MV及时接种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温州市流动儿童MV初免及时接种率较低,监护人及时免疫意识和免疫服务有待加强,并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MV初免及时接种率。  相似文献   

16.
<正>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随着我国2008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我市一类疫苗的种类已提升至11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免疫规划的大力宣传、儿童家长的重视及接种率的提高,因预防接种引起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也相应增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项目的开展,家长对儿童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使用数量不断增加。由于每个人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及个体易感性不同,不仅影响疫苗免疫的效果,同时有些儿童可出现接种后的疑似预防接种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状,为制定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辖区内0~6岁的本市和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乙肝疫苗、卡介苗和麻疹/麻风疫苗外,流动儿童其余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均低于本市儿童;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及时率均低于本市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要提高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和及时率,消除可能存在的免疫空白,还需建立健全制度,加强部门合作和经费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同时,定期查漏补种,加强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首剂脊灰活疫苗(IPV)纳入免疫规划后儿童家长的认知及态度,为制定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调整后的实施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7—12月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种脊灰疫苗儿童的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并对在此期间参加妈妈班的家长进行个案访谈。结果本次共调查了532人,95.86%的家长知道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76.88%认为糖丸是不安全的疫苗,21.43%的家长知道首剂IPV纳入免疫规划政策,16.73%的家长知道2价脊灰与糖丸的区别,81.39%的家长愿意按IPV+b OPV程序接种。多数家长表示赞同首针接种IPV的免疫策略。结论首剂IPV纳入免疫规划后多数家长不了解首针接种脊灰灭活疫苗的免疫策略及其意义,担心疫苗安全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脊灰转换策略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儿童家长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态度行为和儿童未能及时免疫接种的原因,为预防接种工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门头沟区两家预防接种门诊,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建立EpiData数据库双份录入数据并进行核查校对,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本市户籍225人,占78.40%,外地户籍62人,占21.60%;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占26.86%,大学及以上的占73.14%;年收入5万以下家庭占调查人数的36.13%,年收入5~10万家庭占39.38%,年收入10万以上的家庭占22.64%;93.37%的人能正确回答一类疫苗为儿童免费接种的疫苗;54.74%的家长每次都能带孩子按预约时间接种疫苗;89.79%的家长可以做到接种后再预防接种门诊留观30 min;52.96%家长获取预防接种知识最主要的来源为网络,其次为自己购买的育儿书籍。家长年龄、性别、收入、学历对是否按时接种无影响,家长性别、户籍和对疫苗了解程度对是否按时接种有影响。结论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有一定了解,今后应采取群众欢迎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儿童家长尤其是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