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慢性乙型肝炎为世界的难治性疾病之一,迄今为止,中西医尚无治疗良策。在我国,中医药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仍难尽人意,且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回顾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过程,分析目前中医药防治现状,结合长期的临床体会,感到目前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与临床实际不能尽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分型与细胞因子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0 8例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FN γ、IL 4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 5证型患者按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顺序 ,IFN γ水平逐渐递减 ,而IL 4水平则逐渐升高 ;细胞免疫应答减弱 ,病毒不能完全清除 ,病情迁延不愈 ,病性由实致虚 ,病势由浅入深。结论 :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肝癌的必经中间过程。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多学科联合开展产学研研究,阐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建立与研发中医特色无创诊断模型,优化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阐释中医治疗的科学内涵能够帮助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4.
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核心病机之一,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矛盾。湿热中阻证是慢性乙型肝炎辨证论治中的诸证之一。所以对慢性乙型肝炎,应以防止湿热的产生和在肝脏的累积为出发点。中医正是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驱除湿热的治疗手段,进而达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探讨中医各证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IEF)和慢性肝病问卷(CLDQ)调查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与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医各证型间生存质量存在差异(P<0.05或P<0.01),以肝郁脾虚证患者生存质量最低(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较差,并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析;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维生素E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与Th细胞因子变化的关系;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转归及抗病毒效果观察……[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RDW、MCV与慢性重型肝炎及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我们研究了血细胞参数与各类型肝炎的关系,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性重型肝炎(CSH)及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辨证分型明显相关,还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的关系有不同的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并对有关问题作一探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88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诊断均符合文献的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符合参考文献的证型标准。全部病人血清HBsAg和/或HBV  相似文献   

8.
陈增潭治疗慢性肝炎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师陈增潭主任医师,从医40余载,潜心研究肝病的中医治疗,亦已30多年,曾负责“六五”、“七五”、“八五”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北京市和国家攻关课题,获得成果多项,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思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及耐药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各型患者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年,观察拉米夫定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HBV DNA的转阴率以及耐药发生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患者HBV 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疗效及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7,(12):92-109
HBV/HEV融合基因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初步表达;2种消毒剂对HBsAg、HBV DNA灭活效果的试验观察;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3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学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综述);中药抗纤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初步编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提取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中医证候要素.方法: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专家问卷,对全国17家三级甲等医院长期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工作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专家对该疾病常见中医证候要素同意程度的均数、满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的基础上,提取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中医证候要素.结果:本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判定和肝组织学检查,分析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220例非瘀血证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3和肝纤维化≥S3的例数明显低于瘀血证患者(P〈0.01);非瘀血证患者ALB、TBIL、ALT和AST水平与瘀血证患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中医证型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叶永安 《传染病信息》2012,25(3):135-137
本文针对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现状,总结中医、西医治疗该病的优势与不足,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切入点与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临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提供可参考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思路.认为以证候要素为核心,通过开展文献研究、临床调查及发挥专家集体智慧等手段,建立证候要素辨证量表,通过证侯要素辨证及证侯要素间的应证组合,实现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是建立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诊断标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体质规律。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王琦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为标准,对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及中医体质判定。结果: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湿热质占31.1%、气虚质占19.4%、气郁质占14.6%、痰湿质占12.6%、阴虚质占8.7%、阳虚质占4.9%、瘀血质占3.9%、平和质占2.9%、特禀质占1.9%。男性患者以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多见,分别占36.0%、16.0%、13.3%;女性患者以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多见,分别占32.1%、28.5%、17.9%;中医体质与性别具有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本组病例20~40岁年龄段患者占61.2%,以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多见;41~60岁年龄段占38.8%,以气虚质所占比例最高;中医体质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医体质类型与肝功能损害轻重程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主要以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最为多见。男性患者多见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女性患者多见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湿热质、气郁质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而气虚质以年老体虚者居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肝功能损害轻重程度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 HBV)前 C区基因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将 1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 5种证型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分析 ( PCR- SSCP)银染技术检测 HBV前 C区基因变异。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患者 HBV前 C区突变率为 61.1% ( 3 3 / 5 4 ) ;瘀血阻络型为5 7.6% ( 19/ 3 3 ) ;肝郁脾虚型为 2 9.8% ( 14 / 4 7) ;肝肾阴虚型为 3 8.1% ( 8/ 2 1) ;脾肾阳虚型为 14 .3 % ( 1/ 7)。结论 :HBV前 C区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湿热中阻型和瘀血阻络型突变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仍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医疗难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本文回顾了在“十一五”至“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支持下,针对乙型肝炎全链条(包括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肝癌、肝衰竭等不同疾病阶段)形成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及研究亮点,对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一体化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患者血清IFN-γ和HBV DNA水平的变化。方法 5种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和健康人30例被纳入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常规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本组健康人血清IFN-γ为6733.08±4008.51ng/L,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1949.16±523.79ng/L(P<0.01);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和脾肾阳虚患者血清IFN-γ分别为2723.22±119.73ng/L、2292.08±60.93ng/L、1788.40±143.22ng/L、1615.18±286.57ng/L和1326.93±46.92ng/L;93例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血清IFN-γ显著高于阴性患者(2172.64±446.42ng/L对1788.06±464.48ng/L,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已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有改变,但关于小儿慢性乙肝其T细胞亚群和TNFα的变化尚少见报道。为此,我们检测了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T细胞亚群和TNFα,分析它们与小儿慢性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免疫状态及其发病机理。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慢性乙型肝炎患儿30例,均为湖北中医学院及全国中医医疗肝病中心小儿乙肝专科门诊部就诊的患儿。男18例,女12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8岁;其中轻度25例,中度5例。经放免法检测26例患儿HBsAg、HBeAg、HBeAg均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