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价值;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切除(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直肠类癌的疗效.[方法]应用EUS探头对48例电子结肠镜发现的直肠黏膜隆起性病灶进行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直肠类癌的病例行TEM治疗;比较EUS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观察TEM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经EUS检查,诊断直肠类癌18例,16例得到病理证实,EUS诊断准确率88.9%(16/18);TEM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随访2~50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结论]EUS可以明确直肠类癌的肠壁来源、大小、内部回声性质、边界及有无固有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对直肠类癌的诊断有临床意义;TEM为治疗直肠类癌提供了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内镜及内镜超声检查(EUS)所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上消化道异位胰腺35例(其中26例同时行Eus)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显示病变位于胃窦29例,胃体1例,十二指肠球部3例,十二指肠降部2例.外形呈单纯黏膜隆起21例,隆起伴脐样开口12例,隆起伴表面溃疡2例.EUS表现为高回声2例,混杂回声13例,低回声11例,其中4例内部出现特征性管状结构样回声;24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位于黏膜层1例,黏膜下层23例,固有肌层2例.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29例,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异位胰腺的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EUS对异位胰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GSEL)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胃镜及超声内镜(EUS)诊断的GSEL62例,≤0.5cm GSEL给予高频电凝电切除;0.5cm2.0cm GSEL行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结扎后切除病变游离端部分组织及表层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将EUS的检查结果和病理对照。2周后胃镜EUS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术后3、6、12和24个月胃镜和EUS复查。结果≤0.5cm GSEL内镜下均切除完全,术后未出现并发症。0.5cm2.0cm GSEL只有2例多次内镜下治疗后病变消失。余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复查胃镜及EUS均无复发。内镜和手术病理和EUS的结果完全吻合。结论经内镜治疗GSEL的疗效和病变大小有很大关系,>2.0cm GSEL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及评价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并要求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13例,所有患者行STER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并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1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食管SMTs均应用STE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其中固有肌浅层9例,深层4例;切除病变直径1.3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食管SMTs均应用STE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其中固有肌浅层9例,深层4例;切除病变直径1.33.0 cm,中位直径2.0 cm;手术时间503.0 cm,中位直径2.0 cm;手术时间50120 min,中位时间80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染色证实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3例,均保守治疗后恢复;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及气腹1例,予术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气腹针放气后顺利完成手术并恢复;术中出现隧道黏膜侧小破损2例,均予钛夹封闭,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隧道瘘;所有病例均无术后隧道内出血及感染。采用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1120 min,中位时间80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染色证实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3例,均保守治疗后恢复;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及气腹1例,予术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气腹针放气后顺利完成手术并恢复;术中出现隧道黏膜侧小破损2例,均予钛夹封闭,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隧道瘘;所有病例均无术后隧道内出血及感染。采用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112个月,中位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STER术治疗食管固有肌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应注意来源于固有肌深层的病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选择不同内镜微创治疗方案,术后常规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定期内镜随访.结果 154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其中皮圈套扎术83例、高频电凝电切37例、内镜黏膜切除术2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例.除1例因出血中转手术外,其余均成功切除病灶,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92.8%,来源层次符合率90.6%.11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指导下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内镜下切除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在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内癌的贲门早期癌及癌前病变145例患者行EUS检查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对符合治疗标准的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病理结果与EUS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EUS对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判断浸润深度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相符者127例,准确率为87.6%,其中对黏膜层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判断的准确率89.5%,对黏膜下层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判断的准确率76.8%;对固有肌层癌判断的准确率75.0%.结论 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术可准确评估病灶内镜下切除的可能性,使内镜下黏膜切除更为安全有效,对指导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应用橡皮圈联合尼龙绳结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36例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肿瘤(长径≤12 mm)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患者,在内镜下先用橡皮圈套扎,而后使用尼龙绳在橡皮圈的底侧进行结扎,然后进行剥离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穿孔情况及标本大小,对切除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于术后3、6及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及EUS随访。结果36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5±2)min,术中出血量2 ml,标本大小5 mm×6 mm~10 mm×11 mm,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确诊胃平滑肌瘤10例,胃间质瘤26例(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内镜下应用橡皮圈联合尼龙绳结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肿瘤相关因素(如病灶大小和位置),评估超声内镜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微创治疗前诊断的精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0年12月在食管癌高发区涉县、磁县进行普查发现的135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内镜(EUS)检查,符合镜下治疗标准的内镜辅以碘染色并行透明套帽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余手术治疗.对所有行EMR术及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EUS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分析病变的大小及位置对EUS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EUS判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黏膜内癌判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3%、71.9%及85.9%,sm癌为67.7%、89.4%及84.4%.病变<2 cm时准确性比病变≥2 cm高(P<0.05,x2=9.76).结论 EUS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浸润深度评估的精确性在病变<2 cm时显著高于病变≥2 cm,病变位于食管中下段诊断准确性也较食管上段高.确定治疗方案前,结合上述因素综合评价病灶内镜可切除性对指导高发区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R-NENs内镜下的诊断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常规结肠镜检查的76例R-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组织标本活检或手术切除瘤体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R-NENs。结果肿瘤位于低位直肠段32例(42.11%),中段25例(32.89%),下段19例(25.00%)。36例行超声内镜(EUS)检查,其中27例EUS下诊断为R-NENs,2例诊断为间质瘤,6例诊断为脂肪瘤,1例诊断为平滑肌瘤,与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达75.00%(27/36)。29例病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2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20例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STER),2例行电凝电切术,3例因不同原因未通过上述内镜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所有患者中69例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证实G1级最多见,共62例,占所有病例的81.58%(62/76)。结论R-NENs以男性多见,好发于中低位直肠段,其中G1级最为常见;EUS技术的成熟运用能够对病变性质及组织学起源进行较准确的判断,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最终还应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早期G1、G2级R-NENs经内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能够提供较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经白光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的病情评估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该院4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白光内镜和EUS。分析早期胃癌不同形态病变的白光内镜特征,EUS和白光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评估情况,早期胃癌在EUS和白光内镜下的T分期情况,白光内镜联合EUS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诊断结果。结果 4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白光内镜结果显示,4例为隆起性,40例为平坦性,1例为凹陷性。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EUS诊断早期胃癌T分期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白光内镜诊断早期胃癌T分期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低。白光内镜联合EUS诊断Tis期、T1a期和T1b期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 白光内镜能够较好地评估早期胃癌患者的浸润深度,EUS可较好地评估病灶T分期情况,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纪璘  严苏 《临床荟萃》2014,(6):666-66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以122例在电子胃镜及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后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外科手术(后统称为手术)的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3例患者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FNA)。将电子胃镜与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22例EUS(部分结合FNA)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91.8%(112/122),33例EUS-FNA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96.9%(32/33),电子胃镜检查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77.2%(71/92)。与电子内镜诊断符合率相比,EUS有明显优势。结论 EUS能满意的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进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FNA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内镜切除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Ts)伴淋巴血管(LV)浸润或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44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治疗的存在LV浸润或切缘阳性的R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5例RNETs患者中,44例病理确诊为RNETs伴LV浸润或切缘阳性,其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57. 5岁(范围30~80岁)。病变完整切除率为87. 01%(335/385)。肿瘤直径为1~13mm,中位值为5. 5 mm;38个肿瘤直径<10 mm。36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5例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3例为经肛内镜显微手术(TEM)。病理表现为G1级40例,G2级4例。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垂直切缘阳性31例(26例为ESD,5例为EMR),水平及垂直切缘均阳性4例(均为ESD);LV浸润5例(均为ESD),垂直切缘阳性且LV浸润4例(均为ESD)。3例垂直切缘阳性或LV浸润的患者接受TEM作为补救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其他41例患者接受内镜监测,无复发病例。随访7~74个月,中位值为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论内镜切除术是RNET的有效治疗方式,术后伴切缘阳性或LV浸润患者可随访观察,但需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3.
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治疗前经高频小探头超声评估和未经评估的分别为84例和110例,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直径0.5~3.0cm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切除组织全部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经高频小探头超声评估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成功率100%(84/84),无1例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而未经超声内镜评估的治疗成功率85.69%(101/110),3例出现大出血,4例穿孔,两组病例随访2~6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EY Kim 《Clinical endoscopy》2012,45(2):124-127
Accurate cancer staging is essential in patients with hollow viscus malignancy to decide therapeutic modalities.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is considered as the best modality for local staging of hollow viscus cancer. E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and effective sampling method. EUS-FNA should be applied when positive diagnosis of malignancy can possibly change the choice of therapeutic options. EUS in conjunction with EUS-FNA can optimize stage-directed therapy which is helpful in selecting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ption including endoscopic treatment and avoiding unnecessary surgery in advanced ca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hotoshop (PS)软件联合超声内镜(EUS)在不同级别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温州市三大医院140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且均行EUS的NENs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和EUS图片,根据肿瘤的病理核分裂象及免疫组化Ki-67指数,将直肠NENs分为低级别组(G1组)和中级别组(G2组)。利用PS软件测定各组病灶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和灰度值标准偏差,并统计分析各组的差异。结果 G1组有126例直肠NENs,G2组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和病理浸润层次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色泽、黏膜是否光滑、形状和回声异质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G1组平均直径为(0.59±0.23) cm,G2组为(0.96±0.39)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1组EUS下表现为低回声102例,中回声24例,G2组表现为低回声8例,中回声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S软件分析发现,G1组EUS图像的灰度平均值为(33.76±7.21),G2组为(48.19±1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1组EUS图像的灰度值标准偏差为(11.33±2.69),而G2组为(12.82±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直肠NENs G2级平均直径大于G1级,EUS下G2级回声强度高于G1级,EUS联合PS软件对直肠NENs分级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超声内镜与CT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前分期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与CT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43例临床确诊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分别行超声内镜和CT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浸润层次(T分期)方面,超声内镜准确性为88.4%(38/43),CT为55.8%(24/43)。过低分期超声内镜、CT分别为4.6%和30.2%,过高分期分别为7.0%和14.0%。超声内镜、CT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准确率比较,经x^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微创套扎手术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内镜微创套扎手术治疗的21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下食管平滑肌瘤套扎术16例,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例,2例因为肿瘤瘤体过大转开胸手术,19例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平稳,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平滑肌瘤.随访2~70个月,无复发.[结论]内镜微创套扎手术可作为食管平滑肌瘤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于直径小于0.5 cm的食管平滑肌瘤,可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流行病学评价.方法 连续收集2004~2008年3032例次上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病例,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及检查结果,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前瞻性评价内镜超声检查对癌分期、病变层次来源、病变囊性与实质性、溃疡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隆起型病灶1419枚(实际壁内病灶10...  相似文献   

19.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is a superior modality for local staging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In interventional endosonography linear array echoendoscopes permit real-time EUS-guided puncture of target lesions for cytologic evaluation of such les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US, established indications pertaining to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and other malignancies, and emerging indications for this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