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入该院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分别行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分,观察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该组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临床疗效,42例优,15例良,6例可,0例差,优良率为90.48%。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98±1.82)分、(2.03±1.20)分,显著低于术前和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可行、疗效显著的特点,是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11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ODI、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观察组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提高腰椎功能JOA评分,降低术中出血量、ODI评分、VAS评分,缩短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分析不同入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椎间孔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将选择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的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选择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的4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疼痛、恐惧评分及功能障碍情况,监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C形臂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少,有明显差异(P<0.05);2组手术优良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FAVS、术后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有明显差异(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开展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DH均可取得理想效果,有助于降低术后ODI评分;但经椎板间隙入路能减少患者术前恐惧情绪滋生,且术后疼痛更轻,椎间孔入路能缩短下床时间,临床需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盘摘除手术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间孔入路组(21例)和椎板间入路组(22例)。按照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判断临床效果,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43例病人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椎间孔入路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低于椎板间入路组(P < 0.01)。2组病人术后1、3、6个月腰背部、腿部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 < 0.05),2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腿部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分椎间孔入路组优14例,良4例,可3例,差0例,椎板间入路组优13例、良5例、可4例、差0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都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但相比之下,椎间孔入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禁忌更少,更加符合微创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终板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术式的效果及其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并分为2组,57例伴Modic改变者中,28例纳入A组接受经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另29例纳入B组,接受经椎间孔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2组术后总优良率分别为64.3%和82.8%,组间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且末次随访时均低于术后(P〈0.05);2组在术后和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组间差异显著,其中A组较高(P〈0.05);无论是Ⅰ型和Ⅱ型Modic改变,B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伴终板Modic改变与下腰痛关系密切,且对术后和远期疗效影响较大。经椎间孔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伴终板改变者术后和远期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辅助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21年6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比较二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手术时间、下地时间),比较二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比较二组手术并发症(感染、便秘、尿潴留、痛觉过敏)情况,手术治疗效果情况(6个月后)。结果 观察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术中相关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感染、便秘、尿潴留、痛觉过敏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的总数为33例,其总优良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6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9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8例;其中腰椎峡部裂性滑脱2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0例;按照Meyerding分度标准:Ⅰ度滑脱23例,Ⅱ度滑脱26例。对照组49例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9例;其中腰椎峡部裂性滑脱3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19例;按照Meyerding分度标准:Ⅰ度滑脱22例,Ⅱ度滑脱27例。对照组采用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89.80%)高于对照组(63.26%),P<0.05;观察组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12个月腰椎评分标准(JOA)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结论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全内镜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采用腰腿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MacNab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1、3个月和6个月)评估。结果:VAS评分:术前8.5±1.6,术后1个月为2.2±0.4,3个月2.0±0.8,6个月1.8±0.6,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优良11例,可2例,无需再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0分钟,术中未发生误切硬脊膜、感染、血管或内脏损伤。结论: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B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2月北京水利医院收治的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2,UBED)和对照组[n=37,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比较两组疗效和围手术期指标情况,记录术前、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5.24%、78.3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8.21±3.98)mL、透视次数为(3.98±0.63)次,低于对照组的[(43.09±3.76)mL、(5.28±0.7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腰痛、腿痛)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6%、21.6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和椎板间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2例钙化型LID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经椎间孔入路组39例,椎板间入路组43例。对比分析2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第1天直腿抬高试验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入路组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次数明显更多(P<0.05);2组术后直腿抬高试验角均度明显大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ODI在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椎间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放置与未放置引流管对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外科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1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放置引流管组57例,未放置引流管组53例。观察放置引流管组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下地时间,术前1 d,术后1 d,术后1、3、6个月和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放置引流管组术后引流量为(50±10)ml,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6.0±2.2)h;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放置引流管组住院时间及术后下地时间均短于放置引流管组(P<0.05)。处理方法与时间对VAS无交互作用(F交互=2.981,P>0.05);处理方法对VAS的影响主效应显著(F组间=20.200,P<0.05);时间对VAS的影响主效应不显著(F时间=4.241,P>0.05);其中,术后1 d放置引流管组VAS高于未放置引流管组(P<0.05)。处理方法与时间对ODI无交互作用(F交互=2.298,P>0.05);处理方法、时间对ODI的影响主效应均不显著(F组间=1.090,F时间=4.391,P>0.05)。结论 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其并发症发生率未增加,且可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和术后下地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E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9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EL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24例(A组),采用TLIF治疗的患者21例(B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末期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B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皮肤切口长度、住院费用大于A组(P<0.05)。时间与手术方式在VAS、ODI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腰椎功能JOA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手术方式在VAS、腰椎功能JOA、ODI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A、B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均小于术前,腰椎功能JOA评分均大于术前 (P<0.05);B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的VAS、ODI评分均大于A组,腰椎功能JOA评分均小于A组(P<0.05)。A组优良率大于B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代替TLIF治疗ELLDH,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疗效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技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鞠刚 《微创医学》2021,(1):38-41
目的探讨经Kambin三角顶点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在髓核高度上游离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髓核高度上游离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Kambin三角顶点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基线资料与观察组匹配,且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腰痛和下肢疼痛的V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腰痛和下肢疼痛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术后24 h、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结论经Kambin三角顶点和经椎板间两种入路的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髓核高度上游离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临床上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探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行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患者71例,分为2组:经典TESSYS技术组29例(对照组)及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组42例(观察组)。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椎间盘突出类型、术前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操作时间、术中C臂透视次数,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对照组29例中,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1%; 观察组42例中,优3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2.9%,2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间孔镜下“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与经典的TESSYS技术比较,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在椎间孔镜下后方腰椎板间入路和侧后方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和适应证。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2月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20例,在椎间孔镜辅助下,分别通过后方腰椎板间入路和侧后路行经皮椎间盘切除术。结果通过后方腰椎板间入路手术6例患者、侧后方椎间孔行经皮椎间盘切除术12例实施手术,1例后方椎板间入路不成功即刻改为侧后路,1例侧后路手术后3天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次行开放手术。结论 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后方腰椎板间和侧后方椎间孔两种入路,适应证各有不同,需要仔细地进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神经妥乐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治疗后残留疼痛、麻木及肌无力的疗效.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治疗后残留疼痛、麻木及肌无力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两组.神经妥乐平组每日给予神经妥乐平3.6 NU肌注,连续2周;甲钴胺组给予甲钴胺口服0.5 mg,3次/d,连续2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疼痛、麻木及肌力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疼痛、麻木、肌力程度较治疗前改善,且神经妥乐平组改善优于甲钴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妥乐平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镜治疗后残留的疼痛、麻木及肌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术后1d、1、3个月VAS评分,术前、术后1、3个月ODI、JOA评分,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d 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 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优良率为9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odic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根据手术节段终板Modic改变的类型,分为Modic Ⅰ型改变组(A组,13例),Modic Ⅱ型改变组(B组,31例)和无Modic改变组(C组,45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前、末次随访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评估末次随访时的Macnab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2.23±4.55)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B、C组(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hs-CRP浓度无明显下降(P>0.05)。A、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C组(P<0.05),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仍高于B、C组。A、B组复发率高于C组(P<0.05),Macnab疗效不如C组(P<0.05),但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时,Modic改变可能是术后遗留下腰痛及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亢 《医学综述》2013,19(12):2290-2292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术与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由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接受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对照组34例,给予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椎板开窗术与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医师可根据临床情况选用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李钦柱 《中外医疗》2010,29(36):23-24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传统手术组和椎间盘镜组,比较手术效果。结果椎间盘组手术、住院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无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病例,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恢复与随访,椎间盘镜组优良率为88.9%,传统手术组优良率为75.0%。结论椎间盘镜下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