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贾文波 《海南医学》2003,14(12):44-45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 ,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本身的病变情况 ,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 ,使扩大的窦口直径 >1cm。结果  42 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 6个月的随访 ,窦口开放率为 86.4%闭锁率为13 .6%。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 ,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使扩大的窦口直径>1cm。结果 51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6个月的随访,窦口开放率为86.2%(444/515例),闭锁率为13.8%(71/515例)。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零兴勤  何中杨 《微创医学》2010,5(3):238-239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上颌窦自然窦口不同处理方法对术后效果的影响,为鼻内镜术中如何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提供参考。方法 106例193侧有上颌窦炎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于鼻内镜手术中针对上颌窦自然开口采取不扩大自然窦口、四个方向环形扩大窦口、保留下缘的前后缘扩大三种处理方法。分为A~E组。术后6个月对窦口及窦腔内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检查时行上颌窦口扩大开放组有13侧(9.5%)窦口瘢痕或黏膜水肿增生,致窦口狭小;4侧(2.9%)窦口闭锁;上颌窦下缘未被破坏组窦腔内分泌物潴留少(4.0%);被破坏组分泌物潴留比例较高,达31.2%和22.2%。结论上颌窦自然开口下缘是上颌窦纤毛传输的重要途径,手术中应注意保护,除非病变广泛或病变严重,应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窦腔分泌物潴留几率。  相似文献   

4.
应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术(FESS),切除中鼻甲外侧部分和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开放各组鼻窦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220例,并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与鼻窦开放率的关系,以及无效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分析原因。结果:上颌窦、蝶窦、额窦开放良好201例(91.3%),狭窄、闭锁19例(8.6%)。治愈187例(85%),好转28例(12.7%),无效5例(2.3%)。认为在FESS中,切除中鼻甲外侧部分和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扩大各鼻窦窦口,保持鼻窦的良好通气引流,对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有临床意义,且符合人体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根治性鼻窦手术中更为完善的上颌窦自然孔开窗术。方法 :为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6 6例行根治性鼻窦手术自然窦口扩大术 ,术后随访 10~ 4 2个月 ,对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手术疗效与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根治性鼻窦手术中自然窦口的处理是治疗慢性鼻窦病变伴多发性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戴清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141-1141
鼻内镜手术的关键是恢复窦口鼻道复合体,为中心的各组鼻窦通气引流。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是鼻内镜手术的主要程序,正确定位上颌窦自然开口是手术的成功关键。上颌窦的变异较多,特别是炎症、息肉增生、鼻腔多次手术等导致鼻腔外室壁解剖结构不清,寻找上颌窦口并非易事,现将上颌窦经口定位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功能性内镜进行鼻窦手术,中鼻甲成形和去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开放各组鼻窦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86例,并对术中处理中鼻甲的方法及对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痊愈71例(82.5%),好转11例(12.8%),无效4例(4.7%)。嗅觉功能恢复或改善74例。结论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彻底清除病变,恰当取舍黏膜,合理处理中鼻甲,使窦口及邻近鼻道保持通畅的引流和通气,恢复鼻腔和鼻窦的生理功能是鼻内镜下治愈慢性鼻窦炎的关键,加强术后随访及处理对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用鼻及鼻窦外科的解剖及修复重建技术,改变传统的Caldwell-Lue氏式上颌窦根治术为功能性上颌窦成形术,对38例慢性上颌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囊肿及鼻内窥镜术后复发的病人行窦前壁环钻术,保留完整骨片,手术显微镜下清除病灶,改变下鼻道开穿为中鼻道窦造口术或自然孔扩大术,改变窦前壁凿开为窦壁修复成形术,结果表明,术后4~5周窦前壁骨片愈合,随访8~26个月,窦口开放率为100%,上颌窦成形术不  相似文献   

9.
结合普通上颌窦冲洗术,鼻窦镜下观察上颌窦冲洗液溢出位置定位上颌窦自然开口,对5例上颌窦开口定位困难的患者成功地进行了中鼻道上颌开窗术。该法适宜于鼻腔多次手术务腔外侧壁解剖结构不清,上颌窦口定位困难的患者,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上颌窦来源的后鼻孔息肉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7例成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在全麻下经鼻内镜行鼻息肉切除术,2例局麻鼻内镜行鼻息肉切除术。结果 1年随访治愈率达96%。33例CT检查患侧上颌窦软组织影,其中5例窦口扩大,13例伴有患侧或双侧鼻窦炎。术中见息肉发生在上颌窦口周围29例,上颌窦内黄色黏液囊肿5例,脓液21例。筛窦口5例,术后随访6月至1年。结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的特殊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说明彻底切除上颌窦内和窦口区病变黏膜、保留正常黏膜术彻底保持鼻腔通气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切除上颌窦囊肿的方法。方法:于鼻窦内窥镜下行中鼻道开窗、下鼻道开窗及中鼻道、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32例。结果:所有囊肿均在内窥镜下完整切除,随访0.5~1年无复发。结论:应用鼻内窥镜切除上颌窦囊肿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胡民  刘刚 《安徽医学》2013,34(8):1133-1135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病变微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孤立性蝶窦病变行鼻内镜下经上鼻道入路扩大蝶窦自然窦口,清除病变。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慢性炎症9例,非侵袭性霉菌性蝶窦炎3例,囊肿4例,均为孤立性蝶窦病变。16例均治愈。无术中大出血、视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技术在外科治疗鼻腔鼻窦疾病上的可行性。方法 :经由鼻窦镜治疗鼻窦炎 ,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 ,肥厚型鼻炎 ,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顽固性鼻出血 ,早期鼻中隔鳞癌等 2 36例。结果 :2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鼻窦炎、鼻息肉 130例中随访 97例 ,治愈好转 86例 ;鼻中隔偏曲 72例次 ,治愈率达 97%;肥厚型鼻炎 5 2例次 ,1次治愈率达 9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出血坏死性息肉 8例 ,上颌窦囊肿 5例 ,顽固性鼻出血 3例 ,早期鼻中隔鳞癌 1例 ,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 2~ 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鼻窦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可用于包括早期局限性鼻腔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鼻腔鼻窦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曲霉菌病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13例鼻窦曲霉菌病患经内窥镜手术治疗(ES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粘膜上皮化,随访0.5~7年,症状无复发。结论:ESS是治疗鼻窦曲霉菌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鼻腔上颌窦筛窦联合根治术治疗鼻腔再窦良性肿瘤及复发性鼻息肉,可在切除肿瘤或复发性鼻息肉的同时切除窦腔内的病变组织,改善了窦腔的引流,从而达到根治目的。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者对解剖的熟悉程度和手术切除病灶的彻底性,与传统的鼻外科手术方法比较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手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A E James 《JAMA》1968,206(12):2732-2733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