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戒毒新体制下的戒毒医学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戒毒和康复、强制隔离戒毒和康复,是禁毒法规定的新的戒毒康复模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一直是戒毒工作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承担系统戒毒康复任务的专业机构。近年来",无毒社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吸毒人员或由持续吸毒转化为间断吸毒,或由无节制滥用毒品转化为消遣性偶吸,其对毒品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社会功能部分恢复,吸毒伤害显著减轻,社会危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戒毒者心理健康状况,为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心理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752例戒毒者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进行测验,并进行心理健康的多层次比较。结果:戒毒人员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不同类型的戒毒人员测验结果有差异。结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类型的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应采取个体化的和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杨劲松  孙伟丽 《新疆医学》2010,40(10):112-114
一、背景 近几年新疆劳教场所监管人员中吸毒罪错一直以来占70~80%,自禁毒法颁布以来,新疆劳教局又担负了强制隔离戒毒任务,目前收容人员中97%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从收容的戒毒人员来看,多为有多种毒品混用史,80%-90%以静脉注射方式吸毒,这种吸毒方式常因共用注射器而导致艾滋病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大麻使用特征,为我国大麻禁毒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6年公安部重点城市毒品滥用规模评估项目数据,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5个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中大麻使用者社会人口学、毒品使用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人群中大麻、海洛因、合成类毒品和混合毒品使用率的差异,以及大麻使用者中多药使用情况及地区间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员25 366人,大麻使用率为2.2%(546/25 366)。在大麻使用人群中,男性占83.5%,少数民族占41.0%,初中及以上学历占30.8%,无业人员占44.1%,平均年龄为(33.3±8.2)岁,平均首次吸毒年龄为(24.8±7.7)岁,首次吸毒到首次强制隔离戒毒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4±4.6)年。35岁及以下、少数民族、在职、新疆的强制隔离戒毒人群大麻使用率较高。使用大麻的546人中,91.4%人存在多药使用情况,13.6%只合用海洛因,42.1%只合用合成类毒品,35.7%混合使用海洛因和合成类毒品。49.6%的大麻使用者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江苏和上海三个地区。新疆大麻使用者中少数民族和初中及以下人群所占比例较高,有79.6%大麻使用者合用海洛因;江浙沪地区大麻使用者中汉族和高中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较高,有92.7%大麻使用者合用甲基苯丙胺。结论 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中大麻使用率较监测吸毒人群中的大麻使用率高,并且存在地域聚集性和较高的多药使用现象,提示宜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加强对大麻使用情况的监测,加大对大麻的管控力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禁毒政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大麻使用特征,为我国大麻禁毒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6年公安部重点城市毒品滥用规模评估项目数据,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5个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中大麻使用者社会人口学、毒品使用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人群中大麻、海洛因、合成类毒品和混合毒品使用率的差异,以及大麻使用者中多药使用情况及地区间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员25 366人,大麻使用率为2.2%(546/25 366)。在大麻使用人群中,男性占83.5%,少数民族占41.0%,初中及以上学历占30.8%,无业人员占44.1%,平均年龄为(33.3±8.2)岁,平均首次吸毒年龄为(24.8±7.7)岁,首次吸毒到首次强制隔离戒毒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4±4.6)年。35岁及以下、少数民族、在职、新疆的强制隔离戒毒人群大麻使用率较高。使用大麻的546人中,91.4%人存在多药使用情况,13.6%只合用海洛因,42.1%只合用合成类毒品,35.7%混合使用海洛因和合成类毒品。49.6%的大麻使用者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江苏和上海三个地区。新疆大麻使用者中少数民族和初中及以下人群所占比例较高,有79.6%大麻使用者合用海洛因;江浙沪地区大麻使用者中汉族和高中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较高,有92.7%大麻使用者合用甲基苯丙胺。结论 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治疗人群中大麻使用率较监测吸毒人群中的大麻使用率高,并且存在地域聚集性和较高的多药使用现象,提示宜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加强对大麻使用情况的监测,加大对大麻的管控力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禁毒政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140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名.构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方案,观察组组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小组并实施方案6个月;对照组不分小组,不实施方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2组干预前后抑郁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2组不同性别各程度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男性无抑郁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男性(P<0.01);观察组女性轻度抑郁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P<0.01),中重度抑郁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女性(P<0.01).结论:团体朋辈心理互助能应用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并对抑郁有缓解作用,但该方法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强制隔离戒毒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戒毒手段。戒毒的关键不仅是生理脱毒,更重要的是戒除“心瘾”。由于强制隔离戒毒机构的工作职能局限、矫治干警的身份特殊、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心理治疗技术单一性等问题,加之后续照管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强制隔离戒毒的复吸率高。本研究探索本土化团体治疗的方法,整合多种治疗技术、设置多个治疗模块,系统地、大剂量地、针对性地对戒毒者开展团体治疗,以提高治疗效率和效果,降低复吸率,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戒毒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障碍水平,探讨自尊水平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和自尊量表(SES)对353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强制戒毒人员PDQ-4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人群;②不同自尊水平强制戒毒人员人格障碍各维度得分差异显著,低自尊组强制戒毒人员PDQ-4各因子分均高于高自尊组。结论:强制戒毒人员人格障碍水平高于正常人群,自尊水平对人格障碍形成有显著影响,低自尊可能与吸毒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自愿戒毒和强制戒毒模式下吸毒人员生命质量总体及各维度的差异,为提高吸毒人员的生命质量和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戒毒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DA),对美沙酮门诊组及强制戒毒治疗管理处两组吸毒者一般情况、生命质量进行调查。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美沙酮组和强制组吸毒者的生命质量。结果两组戒毒人群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毒龄、戒毒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酮门诊组戒毒人员生命质量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分高于强制戒毒组。结论两种戒毒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吸毒者解除毒瘾、康复、回归社会。相比美沙酮门诊组,强制组需加强戒毒者心理疏导、行为矫正,使之适应社会、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戒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孟金梅 《医学与社会》2015,(4):39-42,46
我国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工作存在四类主要法律问题:美沙酮门诊执业准入不够规范,不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门诊工作人员的劳动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公安部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给美沙酮维持治疗带来负面影响;患者管理与医疗服务工作缺少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建议加强美沙酮门诊人力资源建设,有效提高人员配置率和业务技能;加强资金支持和劳动保障,保护门诊工作人员的权益;改革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做好卫生行政、公安与司法行政部门工作协调;加强全国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的社会心理干预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1.
《当代医学》2006,12(9):70-71
安康医院是依法对危害社会治安的精神病人进行强制治疗的专门机构,具有治安管理和医疗的双重职能;主要负责完成政府交给的维护社会治安的特殊任务;医院经营的目的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医院经营的评价核心是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质量。1安康医院的现状安康医院是隶属于公安系统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从建院起实行的是以收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1989年后实行了管治结合,突出治疗是前提、安全是保障的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正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和冲动性对复吸倾向的影响.方法 采用正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evalued scale,SSRS)和冲动性量表第1 1版(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11 version,BIS-11)分别对戒毒人员进行测量,并采用复吸倾向量表对戒毒人员复吸倾向进行考察.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模型,考察正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和冲动性与复吸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戒毒人员的复吸倾向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变量无关.②运动冲动性、负性情绪和主观社会支持对复吸倾向存在显著影响(R2=0.087,F=15.056,P<0.05),且运动冲动性和负性情绪越高、主观社会支持越低,复吸倾向越明显.③运动冲动性在注意冲动性和复吸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无计划冲动性和复吸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主观支持在支持利用度和复吸倾向之间起完全的中介作用.结论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负性情绪、主观社会支持和运动冲动性直接影响其复吸倾向;而注意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和支持利用度间接影响其复吸倾向.  相似文献   

13.
强制戒毒期海洛因依赖者自测健康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强制戒毒期海洛因依赖者自测健康状况。方法 对60名强制戒毒者及60名社区人员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进行评定。结果 强制戒毒患者的SRHMS总分、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因子分均明显低于社区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吸毒严重损害人们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提示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该人群的心理行为干预及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中戒毒人员存在的心理障碍的特殊性较普通人群相比更加明显,如何针对戒毒人员心理障碍的特殊性而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矫正一直处于探索期,笔者通过研究相关材料、调查戒毒人员,采访矫治管理民警,认为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在对戒毒人员个别心理矫治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职业重建训练联合改良森田疗法对强制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强制戒毒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职业重建训练联合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干预,观察组给予职业重建训练联合改良森田疗法干预,两组的干预时间均为6周。采用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文版社区融入问卷(CIQ)、林氏就业准备(LASER)量表对两组戒毒人员进行评估,并在其强制戒毒结束离开戒毒所6个月后进行随访,了解其就业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戒毒人员的中文版GSES评分,中文版CIQ的家庭融入维度评分、社会融入维度评分、生产活动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重返工作意愿倾向为行动的人员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在强制戒毒结束离开戒毒所6个月后,观察组就业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职业重建训练联合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采用职业重建训练联合改良森田疗法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干预,能更好地提高强制戒毒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家庭及社会融入度,提升就业意愿并促进其积极就业,值得应...  相似文献   

16.
吸毒者强制戒毒期间焦虑抑郁动态评定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吸毒者在强制戒毒期间的心理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Zung 编制的SAS、SDS,分5次让60例强制戒毒者按量表指导语进行独立自我评定。结果 (1)戒毒前的焦虑、抑郁分值极其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 0.001),强制戒毒后焦虑、抑郁分值均有下降(P< 0.01),但仍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 0.01);(2)女性吸毒者经治疗一个月后焦虑、抑郁水平下降( P< 0.05),男性吸毒者出入院焦虑、抑郁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 吸毒者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戒毒治疗可有效消除躯体依赖,但对心理情绪障碍并不理想,尤其对男性吸毒者疗效甚微  相似文献   

17.
130例强制戒毒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特定场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为管理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精神症状白评量表(SCL-90)对2007年至2009年强制隔离成毒的130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130名对象中,男性71.53%,平均年龄26.8±8.7岁;初中与高中文化程度占76.15%,农民、工人、无业和个体经营者87.69%.吸食鸦片类最多,其次是兴奋剂类.吸毒年限多在2年以内.心理测评结果显示,抑郁、焦虑、恐怖、偏执、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结论:强制戒毒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与干预.  相似文献   

18.
谢仁谦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4):148-149
诊断评估是禁毒法规定的一项戒毒程序。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诊断评估的释义是:"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戒毒人员本人的状况、吸毒和戒毒的动机、人格状况、家庭环境条件、戒毒人员以前吸毒和戒毒的经历以及戒毒人员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表现等。"可见,诊断评估是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强制戒毒人员诈病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毒品在我国迅速蔓延,为加大对毒品的打击力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强制戒毒办法》,各地相继成立了强制戒毒医疗机构。在强制戒毒临床工作中,有些强制戒毒为逃避打击,往往有意识地伪装疾病,给强制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和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阻碍,也是我们应该正视的一个课题。本对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分局戒毒所45例诈病现象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强制戒毒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状况,探讨其对人格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对353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各维度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障碍形成有显著相关,不良父母教养方式是吸毒行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