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颅颌面牵张成骨技术已有近40年历史。1972年Snyder首次对犬下颌骨进行牵张成骨动物实验,1992年McCarthy首次将颅颌面牵张成骨技术应用于临床。经过学者、医生们的不懈努力,该技术日益成熟,科研和临床应用不断拓展。牵张成骨术需要依靠牵张成骨器来完成,牵张成骨器的状况对于牵张成骨术的成败、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一种利用骨痂愈合机制产生新骨的内源性组织工程学技术,随着近年来大量对牵张成骨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该技术在颅颌面骨发育不足、先天性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颅颌面外伤及肿瘤术后骨缺损、牙槽骨萎缩种植修复等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信号通路转导分子机制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干扰其通路中某些核心分子,从分子水平调控和干预牵张成骨过程,为提高牵张成骨效率提供新的途径,加速牵张成骨区骨生成与矿化,缩短患者疾病的治疗周期。因此有必要探讨这些通路在牵张成骨与细胞信号传导及新骨形成的相互关系与调控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其分子生物学机制。该文对近年来研究牵张成骨相关信号通路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牵张成骨 (distractionosteogenesis ,DO)是利用骨痂愈合机理产生新骨的一项新技术 ,是国内外颌面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几年来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不断涌现 ,展现了该技术在颅颌面整形、肿瘤术后重建、牙槽种植等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1 牵张成骨机理组织学研究证实[1] ,牵张成骨区的膜状成骨是主要的 ,先是由骨膜来源的类软骨细胞形成类软骨组织 ,生成纤维网状骨 ,经钙化再形成成熟的层状骨板。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2 ] ,某些生长和分化因子在骨组织形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 β(transformi…  相似文献   

4.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是近年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在颅颌面外科应用广泛。随着临床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该技术已在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得到了推广。  相似文献   

5.
牵张成骨技术在唇腭裂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将持续的外力作用于切骨后的新生骨痂或颅面骨缝,保留骨膜及软组织与血供,可以使骨组织再生,增加组织量,改变骨骼相对位置关系,并延长相应的软组织,达到矫治骨骼畸形或缺损的目的,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颅颌面部缺损畸形矫治。但牵张成骨技术引进唇腭裂修复报道不多,临床应用也很少,现将其研究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近三十年来中国颅颌面外科的发展和现况作了全面述评,重点总结了先天性颅面畸形的手术改进和微创化、先天性颅面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3D打印和手术模板导航等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牵引成骨技术以及种植赝复体修复重建技术对学科发展的促进等。最后对颅颌面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近三十年来中国颅颌面外科的发展和现况作了全面述评,重点总结了先天性颅面畸形的手术改进和微创化、先天性颅面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3D打印和手术模板导航等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牵引成骨技术以及种植赝复体修复重建技术对学科发展的促进等。最后对颅颌面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牵张成骨术治疗复杂颌面骨骼缺损和畸形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常规方法处理困难的颌面骨骼缺损和畸形。方法:18例无法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多类颅颌面畸形患者,分别使用外置式和内置式牵张器进行骨牵张术矫治。术前均作外科模型和必要的头影测量。术后延迟期为7天,牵张节律为lmm/天,2~4次/天,牵张结束后常规固定6~8周。结果:术后伤口正常愈合,牵张过程顺利,均达到预期牵张目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的咬合关系和面形均得到恢复。腭裂治疗后继发畸形患者最大牵张距离为20mm,最小距离为15mm;下颌骨重建患者最大牵张距离为30mm。下颌骨垂直牵张患者固定期近牵张区出现病理性骨折,但未出现错位,经内固定处理,牵张完成后,未出现畸形愈合情况或骨不连接。结论:骨牵引延长技术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多种颅颌面骨畸形或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软组织量不足、不易覆盖移植骨的患者,而且不需要另取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9.
自1992年McCarthy等首次报道了4例经口外牵引延长下颌骨的病例,将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引入颌面外科领域以后,该项技术在颅颌面外科、整复外科、头颈外科等领域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面中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与长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使之在上颌骨及面中部骨骼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颅颌面外科是现代外科医学史上极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自1967年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的光辉历程。颅颌面外科发展的早期,Tessier等教授创新性的理论和手术设计得到全球范围内专家们的高度认同和重视,并迅速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给以往被判定为不可能手术矫正的颅颌面疑难病症带来新的希望。与此同时,CT诊断技术的发展,各种人工骨的开发应用以及钛合金小夹板坚强内固定系统的普及,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同时麻醉及感染控制技术等不断进步,也为颅颌面外科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sis,DO)指在保留软组织附着及血供的前提下,在骨缝处或截开骨段,用牵引装置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因此产生骨间隙形成新骨,以达到使骨延长或增宽的目的。骨牵引术起源于欧洲,1905年意大利学者Alessandro Codivilla将股骨干截断,跟骨牵引进行股骨延长,他的研究开创了牵引成骨术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俄罗斯学者Gavril Ilizarov创造性地设计出环形固定器。并通过实验提出促进骨再生和软组织适应反应的原则,后来的Ilizarov延长技术成为20世纪矫形外科的里程碑。Snyder等(1973)首先将牵引成骨原理引入颅颌面外科并进行了动物实验,以期寻找矫治颅面畸形的新方法。1992年,McCarthy等率先将DO技术用于临床牵引延长下颌骨,取得了理想效果,是真正意义上的颌骨牵引成骨技术临床应用的开始,使颅颌面畸形的治疗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牵拉成骨技术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带给骨科的启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牵拉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在骨科、小儿外科、颌面外科等已得到广泛应用,成功地治疗了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疗或不能治疗的一些骨科疑难杂症。目前肢体延长技术的生物学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结果和临床观察已证明,应用持续的在生理限度内的牵张.应力刺激,能激活和保持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促进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骨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自1995年美国的McCarthy首次应用于半面短小畸形的下颌骨延长并获得成功以来,无论是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都成为颅颌面外科领域的一大热点.1997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颅颌面部的骨牵引成骨国际会议,其轰轰烈烈的发展,正与当今外科领域"无创、徽创"的新观念吻合.在有些单位,DO有取代传统颅面截骨手术之势.  相似文献   

14.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技术已经成为颅面外科及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一项常规手段,这是因为对于一些传统截骨术和骨移植术效果不佳的下颌骨及中面部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DO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1].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发育不良是最常见的颅颌面畸形之一,需要手术、口腔正畸等跨学科联合治疗。有些患者因先天畸形需要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长度来改善外观和功能,而牵张成骨已成为广泛接受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因其能在原位快速成骨而被称为是一种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endogenous tissue engineer)。自1992年McCarthy首次将D0技术用于下颌骨畸形患者的治疗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DO在颅颌面外科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尽管D0为许多常规外科手术难以矫治的颅颌面骨严重发育不足、畸形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矫治方法,然而,D0的某些并发症(如骨再生不良、延迟愈合、不愈合),  相似文献   

17.
牵引成骨 (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技术是通过特殊牵张装置 ,使骨骼在受到一定张力的条件下生成新骨 ,以延长或扩展骨骼 ,达到矫正骨骼畸形或缺损的外科技术[1] 。DO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使骨组织再生 ,骨周软组织、神经血管也同步生长。颅面骨中许多复杂的畸形很难通过传统的手术达到理想的效果 ,DO技术的出现 ,为颅面骨严重畸形的矫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治疗观念的转变。与其他外科技术一样牵引成骨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临床不容忽略的并发症 ,现将DO技术在颌骨畸形矫治中的并发症作一综述。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术联合正颌外科的方法治疗小下颌畸形患者下颌骨严重发育不足伴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效果。方法:对2例继发于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小颌畸形患者首先采用牵张成骨技术进行治疗。手术在全麻下行双侧下颌角处截骨,安置牵引器,延长下颌升支及下颌体矫正小颌畸形及OSAHS。第二期在拆除牵引器的后行正畸治疗,继而采用正颌外科方法矫正颌面畸形及咬合关系,术后进一步正畸治疗矫正咬合关系排齐牙列。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下颌骨最小牵引距离25mm,最大牵引距离30mm,牵引区成骨良好。后气道间隙由治疗前的平均3.25mm增加到11.5mm;SNB角由术前平均67°增加到术后80°,OSAHS得以治愈。联合正颌外科及正畸治疗后小颌畸形得以矫治,面型及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术后经过2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牵张成骨技术联合正颌外科治疗成人严重小颌畸形伴重度OSAHS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不仅可有效治疗伴发的OSAHS,而且能很好地矫治小下颌畸形引起的牙颌面畸形。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是指任何能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以最大程度实现目标的设备.近年来,人工智能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日渐增多.人工智能已可用于辅助颅颌面相关疾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如预测胚胎患唇腭裂的风险、早期诊断畸形综合征、治疗面部麻痹、预估术中出血量等.本文就以上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发展的伦理、安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颅颌面外科创立30周年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颌面外科的诞生是现代外科医学史上重大的历史性事件之一。自1967年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光辉历程。现就多年从事颅颌面外科的经验,结合一些宝贵的资料和文献,回顾颅颌面外科30年创立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颅颌面外科是由法国著名整形外科教授 Paul Tessier 于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通过特殊的截骨和植骨方法将颅颌面骨分块移动;并按整形原则重新排列组合和固定,从而达到从根本上矫正各种严重的颅颌面畸形的目的。颅颌面外科主要的治疗对象是各种先、后天因素造成的颅骨、面骨及相应软组织的严重畸形。这类畸形的特点是:①为医学史上公认的一类疑难病,对患者的危害极为严重而治疗的难度很高,风险也很大;②要求有各种先进的诊断及手术设备;③必须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