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蛋白C系统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Laurell's火箭电泳法测定了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的的血浆蛋白C含(PC:Ag)总蛋白(TPS)及游离蛋白S(FPS)水平。结果表明,UA患者血浆PC: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TPS明显升高P<0.01),FPS显著降低(P<0.02),缺血发作时间48小时的患者PC:gA及TP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PS显著降低;TPS在临床症状治疗好转后仍呈高值,FPS水平则回升至接近  相似文献   

2.
用加与不加活化蛋白C(APC)的两个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验来测定人血浆中的APCR,并对100例正常人APCR的发生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发生高达4%,男女无差异。本高是对蛋白C(PC),蛋白S(PS)的发生率进行了检测,检出一例PC缺乏患者,被检人群未见PS异常。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止凝血异常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止凝血异常及与出血症状和分型的联系。方法运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者血浆一系列止凝血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治疗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水平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g)、蛋白C抗原(PC:Ag)、纤溶酶原(PLG)、a2-抗纤溶酶(a2-A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低于正常;蛋白C活性(PC:A)、蛋白S抗原水平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缓解后除PC:A和PC:Ag部分增高外余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TM和P-选择素与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相关;血小板计数(PLT)、Fg、SFMC、PLG、a2-AP、D-D与出血程度有关;不同分型的AL患者止凝血改变又有所不同。结论AL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以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凝血异常和继发性纤溶为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抗凝异常和原发性纤溶为主。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易发生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对21例PNH患者测定了13项能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或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明显增高,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PC)降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明显降低,t-PA抑制物(PAI)活性增高。血红蛋白尿急性发作期上述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较静止期更显著,合并血栓形成者变化的幅度最大。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无明显变化,血浆内皮素-1(ET-1)和vWF∶Ag水平正常。结论:PNH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其发生可能主要与凝血机制亢进和纤溶机能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5.
凝血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以前 ,由于遗传性抗凝血蛋白缺陷引起的静脉血栓栓塞 ,占总静脉血栓栓塞的 5 %~ 15 % ,大多与抗凝血酶(AT) ,蛋白C(PC)和蛋白S(PS)缺陷有关。 90年代中后期 ,新的与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性危险因子不断被发现 ,一方面 ,它强化了危险因素与血栓形成之间可能的病理生理联系 ;另一方面 ,它可被用来作为预测血栓形成或监测高凝状态的生物学指标。1 因子Ⅴ (FⅤ )基因多态性与血栓形成   1993年 ,Dahlb ck等[1] 发现在家族性易栓症 (Throm bophilia)患者血浆中存在一种对活化的蛋白C(APC)抗凝活性耐受…  相似文献   

6.
血浆蛋白C(PC)、蛋白S(PS) ,抗凝血酶 -Ⅲ (AT-Ⅲ )是体内的三大抗凝因子 ,参与保持体内抗凝功能和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本文对 6 6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C ,PS含量 ,AT -Ⅲ活性进行测定 ,以期进一步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与PC ,PS ,AT -Ⅲ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6例均为住院病人 ,其中脑梗死 36例 ,脑出血 30例 ,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 ,平均年龄 6 7(6 1~ 72 )岁。男性 38例 ,女性 2 8例。年龄在 6 0岁以下、伴糖尿病及服抗凝药物者不列入本研究范围之内。对照…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蛋白C和蛋白S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活化蛋白C抵抗 (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是目前已知的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高危因素[1] ,80 %的APCR是因子V (FV)基因点突变 (即Leiden突变 )引起的遗传性APCR ,另一部分APCR则是由各种获得性原因导致的无FV基因突变的获得性APCR。APCR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论。蛋白C( proteinC ,PC)、蛋白S(proteinS ,PS)是机体PC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量或质的缺陷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 )都将导致机体抗凝功能的减退或丧失 ,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时血浆抗凝蛋白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通过对丝氨酸蛋白酶(凝血酶、因子Ⅹa、因子Ⅸa、因子Ⅺa)和因子Ⅴa、因子Ⅷa的不可逆性灭活而起着抗凝作用。最近的一些...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糖尿病(DM)、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血浆中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以探讨sEPCR在不同疾病患血浆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4例CHD、42例DM、63例SLE患及20名正常人(NC)血浆中的sEPCR水平。结果sPECR在DM患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血浆(P〈0.05);SLE合并血栓及  相似文献   

10.
P^53蛋白和PCNA在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82例原发性肺癌组织标本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显示肺癌P~(53)蛋白表达与PCNA表达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者PCNA分级显著高于P~(53)蛋白阴性表达者;P~(53)蛋白及PCNA的表达均与肺癌组织学分级关系不显著(P>0.05).在肺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间P~(53)蛋白及PCNA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提示两者的检测对于评估肺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在肺鳞癌,PCNA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而P~(53)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血栓栓塞症患者抗活化的蛋白C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活化的蛋白C(APCR)现象在中国人血栓栓塞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APTT法检测APCR敏感比率(APCR-SR)来研究40例深静脉血栓症(DVT)患者、5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APCR发生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来检测FV Leiden突变;用免疫火箭电泳测血浆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果 正常人的正常化APCR-SR(n-APCR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族正常人群抗活化的蛋白C发生率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维吾尔族正常人群抗活化的蛋白C发生率的调查马艳张庆华近年来,人体血液抗凝系统中活化的蛋白C(APC)抗凝血的作用愈未愈受到重视,Dahlbck等研究发现40%~50%的血栓形成家族中由于存在因子Ⅴ结构的缺陷导致抗APC现象(APCR),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我们对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1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CG)、α2抗纤溶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与SA相比,UA及AMI患者t-PA活性,t-PA/PAI比值明显降低(P〈0.05),血浆PA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肝,肾损害时血浆P选择素测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本文采用ELISA法检测SLE患者血浆P选择素含量。结果表明30例患者血浆P选择素平均水平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P〈0.01)。其中SLE伴肝、肾损害者的血浆P选择素显著高于不伴有肝、肾损害者(P〈0.01),后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此外,SLE患者血浆P选择素变化与血沉(ESR)呈正相关(r=0.467,P〈0.01);但与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脑脊液及其中10例患者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VP)、神经降压素(NT)和生长抑素(SS)含量,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脑脊液及血浆中AVP、NT含量显著增高,脑脊液中SS含量降低;血浆AVP、NT含量增高,SS含量无明显变化。提示:AVP、NT及SS参与了脑出血发病的神经化学机制;AVP可能与本病患者脑水肿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白血病患者止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的止血功能及其与出血症状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浆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治疗前血浆P-选择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D-二聚体(D-D)水平显升高;高白C抗原(PC:Ag)、纤溶酶原活性(PLG)、α2抗纤溶酶(α2-PI)、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  相似文献   

17.
比较MSP-PCR、SSCP、RFLP在检测Lerber’s视神经萎缩(LHON)线粒体DNA(mt-DNA)11778突变中的优缺点。77例受试者,分别用MSP-PCR、SSCP、RFLP法检测mt-DNA11778突变。被MSP-PCR检出的48例阳性者同时也被SSCP检出,另外SSCP还检出6例杂合性突变;MSP-PCR和SSCP检测阳性的9例患者,再用RFLP(MaeⅢ)检测也得出一致结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检测急性前列腺炎(AP)、慢性前列腺炎(CP)、前列腺癌(PCa)患者中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prostatic exosomal protein,PSEP)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 法 选取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10 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AP 患者 54 例,CP 患者 72 例,PCa 患者 36 例; ELISA 法检测各组尿液 PSEP 的表达水平,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血清fPSA、tPSA 的表达水平并计算二者比值,分析不同 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CP 组 PSEP 阳性率为 88.9%(64 / 72),显著高于 AP 组(P<0.001)和 PCa 组(P<0.001);而 CP 组 PSEP 的表达水平为(5.44±0.72)ng / mL,亦显著高于 AP 组(P<0.001)和 PCa 组(P<0.001)。PCa 组 tPSA 的表达水平为 (11.42±2.47)ng / mL,显著高于 AP 组(P< 0.001)和 CP 组(P< 0.001)。AP 组、PCa 组 fPSA 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 CP 组 (P 均<0.001)。AP 组fPSA/ tPS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 CP 组、PCa 组(P 均< 0.001)。Ⅱ型 CP 患者 PSEP 的表达水平为 (6.57±0.99)ng / mL,显著高于Ⅲa 型(P<0.001)和Ⅲb 型(P<0.001)。Ⅱ型、Ⅲa 型 CP 患者 tPSA 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26± 1.14)ng / mL、(3.43±0.84)ng / mL,均显著高于Ⅲb 型(P= 0.001 3、P<0.001)。而Ⅲb 型 CP 患者fPSA/ tPSA 的表达水平为0.66± 0.12,亦显著高于Ⅱ型(P<0.001)和Ⅲa 型(P<0.001)。结论 尿液 PSEP 结合血清 tPSA、fPSA 及 fPSA/ tPSA 可较好地区分 AP、CP、PCa 及 CP 分型。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测定46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浆sTM水平,观察19例SLE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TM变化情况。结果 SLE活动组sTM水平高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P〈0.001);sTM与多个SLE活动度评分相关(P〈0.001);治疗后sTM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血浆sTM水平与SLE活动度相关,可作为SL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克隆起源,经形态学及ABC法筛选18例外周血无浆细胞污染的MM患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免疫球蛋白重链CDR3区编码基因,并经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法分析其单链构象多态性。经平行检测患者外周血(PB)和骨髓(BM)标本,发现15例BM及11例PB获得预期的克隆特异性PCR产物为80~110bp,其中9例PB和BM获得相同的PCR产物,8例为1条扩增条带,其SSCP分析可见2条单链,另1例PCR产物为2条扩增条带,其SSCP分析可见3条单链,同一患者PB与BM标本的单链泳动速度一致。提示至少60%MM患者PB和BM不仅PCR产物一致,其单链构象也一致,研究结果证实了外周血B细胞参与MM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