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解可脱弹簧(GDC)1991年由Guglielmi[1]研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1995年初美国FDA批准使用于临床,至1997年初全世界应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AN)已超过16 000例,GDC已被认为是除高危患者以外直接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1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颈与瘤体比≤1/0.75)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半年~1年。结果10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或球囊保护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无死亡病例。8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MRA或CT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始于1973年,早期的球囊栓塞已被淘汰,机械可脱钨丝弹簧圈(MDC)曾是动脉瘤栓塞的主要材料,现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渐取代MDC成为动脉瘤栓塞的首选材料。近年来GDC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对传统的手术瘤颈夹闭产生了挑战。我科自2002年4月以来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5 2例 5 5个颅内动脉瘤。结果 :成功栓塞 5 2例 5 5个颅内动脉瘤。 5 1例痊愈 ,1例死亡。完全栓塞 (>95 .0 % ) 32个 ,大部分栓塞 (80 .0 %~ 95 .0 % ) 2 0个。部分栓塞 (<80 .0 % ) 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 2例 ,其中 1例痊愈 ,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 3例 ,局部溶栓后 ,遗留轻偏瘫和单瘫。 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 ,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 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 :早期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局部血管异常而引起脑血管壁呈瘤样局限性突起[1].近年来,我院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或水解可脱弹簧圈(DCS)结合自膨式支架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为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现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脑动脉瘤的治疗中已经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是颅内复杂动脉瘤(包括梭形和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仍是困扰神经外科医生的难题。单纯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弹簧圈容易突入载瘤动脉,甚至无法实施介入治疗。我院至2003年以来采用颅内专用支架结合GDC栓塞复杂动脉瘤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文48例中男14例,女34例;年龄31~72岁。25例经CT检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急性期(<3天),1例破裂时间超过半个月。所有病例均行全脑血管连续造影术,其中左椎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2例,基底…  相似文献   

7.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局麻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性瘤腔,用GDC逐步将瘤腔填塞直至满意.术前、术中、术后造影对比.结果 10例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栓塞完全.术后2周痊愈出院,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种安全、疗效可靠、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3例,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结果 11例患者支架成功放置,支架不能到位1例,术中支架移位1例。术后造影见动脉瘤腔致密填塞8例,瘤颈少许残余3例,瘤体少部分显影1例。术后所有患者于3、6、12个月行DSA造影复查,8例致密栓塞的患者均未见复发,3例瘤颈少许残留病例于3、6个月复查时见瘤颈显影明显变淡,12个月复查时完全不显影,瘤体少部分显影病例于6个月复查时未见显影。所有病例载瘤动脉及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3例为多发性动脉瘤,25例为破裂动脉瘤,颈内动脉系统23例共26个动脉瘤,椎-基底动脉3例。23例26个动脉瘤应用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治疗。结果栓塞治疗后22例患者24个动脉瘤90%~100%闭塞,4例动脉瘤80%~90%闭塞。22例痊愈出院。2例栓塞后出现脑血栓,对侧肢体瘫痪,其中1例出院时中度昏迷,6个月后随访仍意识不清,植物生存。1例GDC栓塞时动脉瘤破裂,死于颅内血肿。结论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对治疗破裂动脉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某些特殊部位、形态以及多发性动脉瘤,特别对于老年重症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有明显优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对于窄颈动脉瘤而言,单纯弹簧圈栓塞即可取得满意结果;而对于微小、宽颈和复杂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仍有诸多局限,例如无法填充弹簧圈、不能做到致密栓塞以及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等。  相似文献   

11.
颅内宽颈动脉瘤包括绝对宽颈和相对宽颈两类,前者指动脉瘤颈宽≥4mm,后者指动脉瘤颈体比>1:2[1],其一直是神经介入科治疗的难点,若仅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其成功率非常低,且存在栓塞物移位、瘤颈残留及容易复发等问题。近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应用颅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9例。其中,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13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结果17例栓塞操作顺利完成,2例发生术中再出血,给予及时填塞,出血停止。19例动脉瘤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复查DSA或CTA无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一种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深人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56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结果成功栓塞达100%有51例(92%),栓塞达90%以上4例(7%),栓塞达90%以下1例(1%)。全组手术死亡2例(3.57%);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例,载瘤动脉痉挛2例,GDC外逸3例,血栓形成2例,过度栓塞2例,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9.6%,成功率80.23%。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于术者对颅内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解剖关系的正确认识,介入操作技术、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栓塞材料的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在局麻或神经安定麻醉下,全身肝素化,使用Seldinger技术,用Tracker双标记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结果:2 9例患者中,10 0 %栓塞2 5例,95 %栓塞3例,90 %栓塞1例。全组无死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可靠,效果确切,适合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早期行腰椎穿刺术或腰椎穿刺置管,早期放出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有助于减轻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减低了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本组患者22例应用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其中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等技术完成,术前、术后、术中给予尼莫地平、法舒地尔等钙离子拮抗剂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结果 22例患者21例成功栓堵;1例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动脉瘤破裂死亡。其余21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均生活自理,无1例复发。结论可脱卸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术前、术中、术后应用尼莫地平、法舒地尔等钙离子拮抗剂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2000-03~2001-05,我们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1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例,女7例。年龄32~66岁,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中3例在SAH急性期(发病率1~7d内)施术,6例在SAH后14d施术。 1.2 血管造影所见 本组11例均做了DSA造影。①动脉瘤部位:本组11例中后交通动脉瘤8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②动脉瘤大小:11例动脉瘤中直径6~15mm 10例,18mm 1例。有2例宽颈动脉瘤(瘤体与瘤颈之比<3:1),其余为窄颈动脉瘤。 1.3 Hunter氏临床分级 本组1例为Ⅳ级,4级为Ⅲ级,6例为Ⅱ例。 2 …  相似文献   

17.
<正>颅内动脉瘤(aneurismal,AN)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病因,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目前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外科治疗方式有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2种方式。一般认为显微手术完全夹闭AN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1],但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提高可栓塞材料的改进,AN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8.
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宽≥4 mm,或者瘤颈体比≥1∶2)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介入治疗的弱项。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占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50%左右, GDC使得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以及疗效都有很大的提高[1]。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利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应用辅助技术如球囊、双微导管、支架等,将宽颈动脉瘤变为相对窄颈的囊状动脉瘤,使得复杂动脉瘤的治疗简单化,治疗难度降低。本文综述近年来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和医用生物胶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 4例颅内动脉瘤、6例脑动静脉畸形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颅内动脉瘤用GDC栓塞 ,脑动静脉畸形予NBCA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动脉瘤 3例 ,1例因微导管无法到位未行栓塞 ;4例脑动脉畸形 1次性栓塞彻底 ,2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 2次后畸形面积减少 5 0 %。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通过动脉瘤栓塞后的形态及患者临床状态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33例患者支架位置放置准确,均完全覆盖瘤颈.27例GOS(Glasgow Outcome Score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2例GOS 4分,1例GOS 3分,1例GOS 1分.平均临床随访时间10个月,2例未随访.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5例彻底栓塞,3例残留部分瘤颈,2例不完全栓塞.所有动脉瘤均未再出血.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操作容易,放置准确,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