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Ⅱ型呼吸衰竭病例中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下降的中医病机。方法:采用SAS8.2,统计分析Ⅱ型呼吸衰竭时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组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以及应用中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前后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数量。结果: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人组与COPD病人组以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肺络闭阻、肺痿为其主要中医病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以便制定临床防治方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5月所接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并发急性呼吸衰竭为标准分为急性呼吸衰竭组56例与无急性呼吸衰竭组40例。在急性呼吸衰竭组内结合治疗情况分为有效组40例与无效组16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相关急性呼吸衰竭治疗方案。结果临床治疗中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机率偏高,白蛋白水平低、医院感染、身体消弱、酸碱失衡、尿酸水平低等均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在该类急性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血清钠偏低、医院感染、酸碱失衡、并发肺性脑病、血清氯偏低、并发心功能衰竭、血二氧化碳含量高等。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表现在很多层面,在防治时需结合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老年慢性肺疾病的家庭氧疗法李孽,冯芍华安徽省肺科医院(230022)人到暮年常罹患一些慢性肺部疾病,如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病以及由此继发的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等等。对于诸如此类的慢性肺疾病老年患者长期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4.
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种急性和慢性肺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炎症和肺纤维化统称为肺间质疾病 ,肺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 ,是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是最常见的肺间质疾病 ,也是肺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目前对IPF新的国际共识与研究进展[1] ,对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作扼要综述。1 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多数肺间质疾病病因未明 ,其发病机制目前也未完全阐明 ,IPF是最常见的肺间质疾病 ,研究最多。目前IPF和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 ,肺纤维化发病过程可概括为肺损…  相似文献   

5.
雷琰  王惠琴 《当代医学》2013,(24):42-43
目的分析呼吸衰竭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症状、治疗及转归。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9月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5例呼吸衰竭伴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衰竭伴甲状腺功能减退35例,其中男11例(构成比为31.42%),女24例(构成比为68.57%),年龄38~86岁。Ⅰ型呼吸衰竭13例(构成比为37.14%),Ⅱ型呼吸衰竭22例(构成比为62.85%),原发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并肺部感染、老年坠积性肺炎、肺癌晚期合并顽固性胸腔积液共29例,发病率构成比为总例数的82.85%,先天性肺囊肿并肺部感染、陈旧性肺结核并肺部感染6例(构成比为17.14%);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15例(构成比为42.85%),合并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5例(构成比为14.28%),同时合并冠心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4例(构成比为1.14%);合并低蛋白血症共30例(构成比为85.7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并肺部感染、老年坠积性肺炎、肺癌晚期等出现呼吸衰竭患者中,由于长期慢性缺氧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患者甲状腺功能不同程度好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采用数学随机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用药前后机体免疫功能和肺部生理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肺部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复常时间和肺部疾病治疗总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后机体免疫功能和肺部生理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复常时间和肺部疾病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技术进行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肺部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60岁,男性、文化程度低、吸烟、家族呼吸疾病史、粉尘接触史为影响COPD患病率分布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COPD发病危险因素复杂多样,且常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因此,针对COPD危险因素的特点,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在某医院回顾性收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的资料,其中有25例患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的改变以及影像学检查和血气检查等指标。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症状为由慢性型阻塞性肺疾病过渡于肺间质纤维化的状态,在影像学上却是具有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如呼吸困难出现得早且进展快,在血气分析检查中显示低氧血症,而检查其肺功能发现出现混合型的呼吸困难的症状。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有其特有的临床症状,区别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个混合型疾病。  相似文献   

9.
慢性呼吸衰竭,多发生在慢性疾病基础上,由于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最终发展成为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是支气管一肺疾病,最常见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其他病因如重症肺结核、尘肺、肺间质纤维化等。上呼吸道梗阻、肺血管疾病、胸廓及神经肌肉病变如胸廓畸形、重症肌无力等亦可导致慢性呼吸衰竭。呼吸道感染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的最常见诱因。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不完全可逆的、进行性加重的气流受限;而肺间质纤维化以弥漫性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较常见。久病入络理论体系由来已久,后世医家深受"久病入络"理论体系的影响并加以创新。基于"久病入络"理论的认识,结合肺的生理病理特点,能够很好的用于阐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演变过程。该文将分别从病机、病变部位、病理变化、疾病性质四方面进行论述,有利于深入分析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为化瘀通络治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程飞  赵丽芹  龚循俊 《北京医学》2007,29(7):388-39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变化与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对5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慢性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变患病率及糖尿病病程随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呈递增趋势,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周血管病变、高血压、空腹血糖和糖尿病病程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变化的相关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是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定期监测尿白蛋白水平变化,早期进行血糖、血脂、血压、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对预防和降低其血管并发症、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按照脱机时间的长短,将以上患者分为A组(22例,1周内成功脱机)和B组(19例,1周后成功脱机).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插管前患者意识水平、是否有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年龄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龄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低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龄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低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注意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的发生以帮助患者尽早成功脱机.  相似文献   

13.
陈玲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12):942-944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抗结核治疗后痰菌阳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39例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均接受抗结核治疗,在强化治疗结束后根据痰菌检测结果分为痰菌阳性组(n=82)与痰菌阴性组(n=157);采用单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治疗前空腹血糖水平、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强化治疗末期空腹血糖水平、肺结核病灶范围、肺结核空洞数目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治疗前空腹血糖水平、肺结核病灶范围是痰菌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痰菌阳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治疗前空腹血糖水平、肺结核病灶范围是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抗结核治疗后痰菌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其独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透析龄、心功能不全及中心静脉插管等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中共有73(40.6%)例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51例,69.9%)、泌尿系(30例,41.1%)、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25例,34.2%)及肠道感染(17例,2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透析龄、心功能不全及中心静脉插管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中心静脉插管为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中心静脉插管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I-AK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6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AK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包括住院死亡和持续性肾功能不全。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AK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CI-AKI患者住院病死率为7.8%,存活患者发生持续性肾功能不全率为59.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收缩压、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是CI-AK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手术时间、造影剂剂量、造影剂种类、Mehran风险评分和合并糖尿病可能是CI-AKI患者出现持续性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休克是CI-AK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种类是CI-AKI患者持续性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心源性休克、eGFR、手术时间及造影剂种类是CA/PCI术后CI-AK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合并不同危险因素对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者60例,无肺部感染者60例,比较2组病人围术期的临床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机械通气、输注红细胞、术前低体质量指数、术前低白蛋白、入住ICU、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COPD史、机械通气、糖尿病史、手术时间≥ 2 h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年龄>80岁、COPD史、糖尿病史、进行机械通气及手术时间≥ 2 h会增加病人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营养状况对肺炎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微型营养评估法(MNA)评分对重症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在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住院的131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肺炎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非重症肺炎组(n=77)和重症肺炎组(n=54)。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NA评分对重症肺炎的预测价值。结果 131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重症肺炎54例(41.2%),营养不良45例(34.4%)。两组患者年龄、营养不良发生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合并陈旧脑血管病比例、血气分析氧分压、血肌酐、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营养不良、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否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影响因素(P<0.05)。MNA评分预测社区老年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95%CI(0.724,0.884)〕。MNA评分预测重症肺炎的最佳截断点为17.5分(MNA评分判定营养不良标准为17分),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3%和66.7%。结论 营养不良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MNA评分对重症肺炎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因素,为患者临床预后改善及病情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4年3月就诊的266例OSAHS患者,按照是否合并COPD将患者分为单纯OSAHS组186例、重叠综合征组80例,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值、OSAHS患者病情分级、是否吸烟、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合并脑血管病,并比较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动脉血气分析(PaCO2、PaO2)。 结果 经单因素比较,2组患者在年龄、BMI、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OSAHS分级、吸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9个因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3.180)、FEV1/FVC(OR=3.168)、吸烟(OR=2.803)以及PaO2(OR=1.870)四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OSAHS患者并发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肥胖、肺功能损伤、吸烟以及低氧血症是影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病人在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撤机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78例AECOPD病人的病情资料,根据病人撤机成功与否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年龄、COPD病程、有创通气时间、平均动脉压、血清白蛋白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入住ICU时间、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等与撤机失败的关系。结果:78例病人中有53例(67.95%)撤机成功,25例(32.05%)撤机失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较大、有创通气时间较长、血清白蛋白较低和合并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是AECOPD病人有创通气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多种因素作用导致AECOPD病人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其中年龄较大、有创通气时间较长、血清白蛋白较低、合并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都是AECOPD病人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其对手术安全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218例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男123例次(56.4%),女95例次 (43.6%),无吸烟史者137例次(62.8%),已戒烟者58例次(26.6%),未戒烟者23例次(10.6%)。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18/218),主要并发症包括新发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肺水肿、心律失常等。与总体并发症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冠心病(B=1.545,P=0.006,OR=4.686,95%置信区间1.568~14.006)和慢性阻塞性肺病(B=1.037,P=0.049,OR=2.820,95%置信区间1.675~11.790)和未戒烟(B=1.412,P=0.032,OR=4.139,95%置信区间1.134~15.109),与新发呼吸衰竭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冠心病(B=2.207,P=0.004,OR=9.087,95%置信区间2.028~40.714)、慢性阻塞性肺病(B=1.646,P=0.048,OR=5.188,95%置信区间1.783~34.375)和病变累及3个中心气道(B=1.899,P=0.032,OR=6.680,95%置信区间1.182~37.740)。恶性病变组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仅有未戒烟(B=2.953,P=0.006,OR=19.161,95%置信区间2.360~155.572),良性病变组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冠心病(B=1.976,P=0.022,OR=7.214,95%置信区间1.324~39.298)。结论: 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围介入操作期的监测,以减少和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