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骨性Ⅱ类错 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指标的测量分析,探讨影响软组织侧貌的因素及贡献。 方法:选取40例骨性Ⅱ类错 畸形女性患者,对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 24.0对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21组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软硬组织颏前点矢状向变化量呈极强相关性( r=0.862, P<0.001),比率为0.935∶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下唇突点内收量分别与上、下中切牙内收量相关性更大等。 结论:骨性Ⅱ类错 畸形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组织移动量与硬组织移动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比例关系,临床可根据患者诉求进行硬组织移动量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颌面部软硬组织变化情况来了解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并分析患者软硬组织之间的相关性,为联合治疗技术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选择23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中选取21项能够反映颌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形态的参数进行对照分析,并对治疗前患者软硬组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前所有参数中除ANS-Me/N-Me(%)、Pg-Pg′(mm)外,余下19项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将患者治疗前的硬组织指标及其软组织侧貌美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发现侧貌美学受很多硬组织参数影响.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技术对于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改善成效明显,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硬组织面型构成软组织面型的基础和支架,同时软组织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后软组织的变化,以及软组织随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进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9例,通过对手术前及手术后摄取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头影测量分析,研究双颌手术后的软硬组织变化.结果:鼻下点无显著变化.上唇厚度和凸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唇及颏部所有软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特点。方法 25例经完善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分析治疗前(T0)、术前正畸治疗后(T1)、及矫治结束后(T2)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分析其不同时期的硬组织变化,总结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特点。结果所有患者面部外形都较治疗前明显改观,咬合及功能改善。尽管头影测量结果显示骨面型:面角、颌凸角等变化明显,但术前正畸去代偿并不完全,上颌牙齿的代偿依然存在。术后的正畸主要是稳定手术后的颌骨关系和精细调整咬合,类似于综合性的正畸治疗。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是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有效手段,而治疗效果的日臻完善需要正畸正颌治疗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侧貌软硬组织变化及相关性分析,评估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美学效果,为更好地预测术后美学性数值提供研究支持。方法:选择32例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并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通过CBCT获得精确的头影侧位片,选择头影测量标记点,测量侧貌相关的角度、厚度、距离。对侧貌相关的角度、软组织厚度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软硬组织的矢状面距离变化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鼻唇角、颏唇角、下颌平面与SN前下交角、下中切牙长轴与SN后下交角差异显著(P<0.05),上中切牙长轴与SN后下交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处软组织厚度、Bs处软组织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处软组织厚度、UL’处软组织厚度、Pos处软组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硬组织对应点:鼻下点/A点、上唇缘点/上中切牙点、下唇缘点/下中切牙点、颏唇沟点/B点、软组织颏前点/颏前点、软组织颏顶点/颏顶点的矢状向距离变化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59、0.73、0.85、0.90、0.97。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手术治疗后,侧貌美观明显改善。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颏部位置预测性佳,唇位置预测性差,下颌比上颌更具有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22例,男7例,女15例,年龄20~30岁.在术前及术后6~12个月摄取X线头侧位片,对16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矢状、垂直向的分析.结果:在矢状向上,上唇沟点、上唇缘点、上唇下点后退均大于2mm(P<0.01);与上切牙点后移量之比为0.59:1~0.64:l;颏唇沟软、硬组织点前移量之比为0.83:1,软组织颏前点与硬组织颏前点前移量之比为0.95:1.在垂直向上,鼻尖点、鼻底点、上唇缘点平均向上移动量均小于1mm(P>0.05);但软组织颏前点、颏唇沟、下唇缘点、下唇上点向上移动量均大于2mm(P<0.05),与相应的硬组织移动量之比为1.07:l~1.34:1.结论: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经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在矢状方向,上下颌软组织改变量均小于硬组织;但在垂直方向,下颌软组织的改变却比硬组织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 患者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骨性安氏Ⅱ类错 患者22 例,男7 例,女15 例,年龄20~30 岁。在术前及术后6~12 个月摄取X线头侧位片, 对16 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矢状、垂直向的分析。结果:在矢状向上,上唇沟点、上唇缘点、上唇下点后退均大于2 mm( P < 0101) ;与上切牙点后移量之比为0159∶1~0164∶1 ;颏唇沟软、硬组织点前移量之比为0183∶1 ,软组织颏前点与硬组织颏前点前移量之比为0195∶1。在垂直向上,鼻尖点、鼻底点、上唇缘点平均向上移动量均小于1 mm( P > 0105) ;但软组织颏前点、颏唇沟、下唇缘点、下唇上点向上移动量均大于2 mm( P < 0105) ,与相应的硬组织移动量之比为1107∶1~1134∶1。结论: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经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在矢状方向,上下颌软组织改变量均小于硬组织;但在垂直方向,下颌软组织的改变却比硬组织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在江苏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4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拍摄3dMD,利用3dMD vultus软件对颌面部软组织进行重建,然后选取面部软组织有代表性的17个三维标志点并测量线距和角度,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面凸角、鼻唇角、颏唇角、上唇长度,鼻翼宽度及鼻基底宽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3dMD提供了三维测量软组织的一种方法。②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型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在矢状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 2 2例 ,男 7例 ,女 15例 ,年龄 2 0~30岁。在术前及术后 6~ 12个月摄取X线头侧位片 ,对 16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矢状、垂直向的分析。结果 :在矢状向上 ,上唇沟点、上唇缘点、上唇下点后退均大于 2mm(P <0 0 1) ;与上切牙点后移量之比为 0 5 9∶1~0 6 4∶1;颏唇沟软、硬组织点前移量之比为 0 83∶1,软组织颏前点与硬组织颏前点前移量之比为 0 95∶1。在垂直向上 ,鼻尖点、鼻底点、上唇缘点平均向上移动量均小于 1mm(P >0 0 5 ) ;但软组织颏前点、颏唇沟、下唇缘点、下唇上点向上移动量均大于 2mm(P <0 0 5 ) ,与相应的硬组织移动量之比为 1 0 7∶1~ 1 34∶1。结论 :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经外科—正畸联合治疗后颜面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在矢状方向 ,上下颌软组织改变量均小于硬组织 ;但在垂直方向 ,下颌软组织的改变却比硬组织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微种植支抗前牵引矫治儿童恒牙列早期骨性 Ⅲ类错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侧貌美学相关性.方法:纳入11~13 岁骨性Ⅲ类前牙反患儿20 例(男12 例,女8 例),采用微种植支抗前牵引矫治8~10 个月,治疗前后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硬组织相关指数,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有显著改善,美学测量指标与颌骨的改建以及软组织的厚度有较明显的变化,观察1 年后矫治效果稳定.结论:微种植支抗前牵引矫治能够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改善骨性Ⅲ类错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使前牙建立正常的覆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手术后不同阶段的软硬组织变化以及稳定性。方法24例骨性Ⅲ类错患者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前(T0)和手术3个月后(T1)、矫治结束时(T2)、矫治结束2年后(T3)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4个阶段17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矢状向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与矫治前除鼻部软组织点外,其余各点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几个阶段的比较,上颌标志点基本保持稳定(P>0.05),而下颌不及上颌稳定。T3与T1比较,下颌颏前点(Po)、颏顶点(Gn)和颏下点(Me)以及软组织颏前点(Pos)的变化比较明显(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侧貌改善明显。长期观察,上颌骨比较稳定,下颌有一定的复发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外科 -正畸联合治疗颌骨关系严重不调的成人患者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法。重建颌骨的三维空间关系 ,恢复牙颌面的生理功能及颜面美观 ,是正畸医师、外科医师和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1 ,2 ] 。本文就临床较常见的成人严重骨性Ⅱ类畸形在经过外科 -正畸联合治疗后的颜面部软、硬组织形态改变及口颌系统的功能改变作一简要综述。1 软硬组织形态变化骨性Ⅱ类畸形患者无论是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 ,还是双颌同时发育异常 ,通过外科 -正畸联合治疗后 ,改变最直接的是颌骨、牙齿等硬组织。面部软组织的形态改变由其所附着的硬组织框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前突患者,以期取得面貌及咬合关系的改善。方法选择10例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联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咬合关系,面型改善;SNA、SNB显著减小。结论成人Ⅰ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快速地、有效地获得满意的咬[牙合]功能及侧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前突患者,以期取得面貌及咬合关系的改善。方法选择10例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联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咬合关系,面型改善;SNA、SNB显著减小。结论成人Ⅰ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快速地、有效地获得满意的咬(牙合)功能及侧貌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颌手术后不同阶段的软硬组织变化以及稳定性.方法 24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前(T0)和手术3个月后(T1)、矫治结束时(T2)、矫治结束2年后(T3)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4个阶段17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矢状向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与矫治前除鼻部软组织点外,其余各点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几个阶段的比较,上颌标志点基本保持稳定(P>0.05),而下颌不及上颌稳定.T3与T1比较,下颌颏前点(Po)、颏顶点(Gn)和颏下点(Me)以及软组织颏前点(Pos)的变化比较明显(P<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侧貌改善明显.长期观察,上颌骨比较稳定,下颌有一定的复发趋势.  相似文献   

16.
Twinblock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Ⅱ^1的软硬组织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Twinblock治疗安氏Ⅱ1前后牙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并探讨相互关系。方法对16例应用Twinblock治疗前后的912岁安氏Ⅱ1病例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共测量18项硬组织和15项软组织项目,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为SNB角的增大和ANB角的减小,提示下颌骨的生长,面角增加和颌突角减小,上前牙轻度内收和下前牙少量唇倾。软组织面凸角减小,软组织面角和Z角增加,反映出软组织侧貌突度的减小。结论对安氏Ⅱ1病例早期应用Twinblock能够产生下颌骨的骨骼改变,并达到相应的软组织侧貌美观改善。  相似文献   

17.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会导致颅骨、下颌骨、上颌骨的旋转和移位,并常伴有口颌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改变,影响美观和功能,其常用治疗手段(正畸和正颌手术)存在美学效果的局限性,正确评估形态改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变化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发生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患者的病因、软硬组织的改变、治疗手段以及其与TMD的关联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偏颌是一种病因不明确,涉及到颅底、上颌骨、下颌骨形态变化、软组织形态变化、咬合改变以及颌骨旋转移位的复杂疾病,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功能运动也会产生影响。偏颌患者中常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要早期治疗;其治疗手段多样,正确评估导致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形态变化是治疗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必要时合并软组织的修整)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的有效手段。此外,偏颌与TMD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手术优先与正畸优先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4例,其中正畸优先组13例,手术优先组11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并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进行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正畸优先组与手术优先组都能够成功改善患者的覆盖及软组织侧貌,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手术优先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8.86±3.61)个月,显著小于正畸优先组(27.15±5.16)个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手术优先组与正畸优先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骨性错(牙合)畸形最为常见的一种,不仅存在牙性问题,同时还伴有颌骨形态、位置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口颌功能及心理健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适应证选择、手术时机、对软硬组织侧貌及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陈金东  朱敏  聂萍 《口腔医学》2012,32(2):73-76
目的研究拔牙与非拔牙矫正对成人骨性Ⅱ类错气道及周围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方法选择36例成人骨性Ⅱ类错正畸结束病例,拔牙组20例,非拔牙组16例。用正颌外科模拟预测系统(CASSOS)软件测量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的腭后气道(Phw1-psp)与舌后气道(Phw2-Tb)在正畸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非拔牙组的前颌间距离(Ant.ln Mx.Ht)与颌间面积(ln Mx Area)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错畸形的掩饰性治疗,不论是否减数,在下前牙不过分内收的情况下,气道在矢状向的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