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制药用水系统中,存在微生物的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制水系统中存在的微生物会使工艺用水的质量发生变化。水作为药品生产中的原料,势必会给药品生产带来不安全的风险。《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针对微生物污染问题对工艺用水提出下列原则性要求:“纯化水、注射用水的制备、储存和分配应能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污染。”为了有效的控制微生物污染且同时控制细菌内毒素水平,制药用水系统的设计和建造出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在系统中越来越多的采用消毒/灭菌设施;二是从传统的单向流演变为循环回流式,如纯化水系统可以由过滤回路、处理回路、使用回路等方式组织。  相似文献   

2.
曲雁萍 《大家健康》2016,(3):103-104
目的:探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处理呼吸机管路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3 180件呼吸机外置管进行集中清洗消毒,并采用目测法及涂抹采样法评价其消毒效果.结果:清洗消毒后,目测法检查合格率为99.3%,对不合格的管路进行重新清洗,涂抹法采样后细菌检测均符合消毒标准,均未检出细菌和致病微生物,合格率100%.结论: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处理呼吸机管路的消毒效果可靠,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处理呼吸机管路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3 180件呼吸机外置管进行集中清洗消毒,并采用目测法及涂抹采样法评价其消毒效果。结果:清洗消毒后,目测法检查合格率为99.3%,对不合格的管路进行重新清洗,涂抹法采样后细菌检测均符合消毒标准,均未检出细菌和致病微生物,合格率100%。结论: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处理呼吸机管路的消毒效果可靠,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理的制药用水分配系统是生产合格制药用水的前提保证。对制药用水分配系统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水量、流速、管径选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通过绘制用水及产水量累积曲线获得水机和储罐选型参数的方法。对注射用水冷却及接管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供推荐方案,对冷用点采用并联管路方案时管径的选择给出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5.
过氧乙酸、甲醛联合应用于血透管路的消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透病人之间乙型肝炎的交叉感染,透析单位首先应严格执行血透管路复用的消毒,我院对消毒剂及消毒方法和操作作了比较。消毒方法一:复用管路内灌注0.5%过氧乙酸后,将管路再放置在密闭的甲醛熏箱内熏蒸消毒保存;方法二:管内消毒液不变,而管外熏蒸...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微生物控制在SPF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方法建立SPF动物生产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屏障系统经初始消毒后采样作细菌培养显示阴性,饲料、垫料不同消毒方法、包装方式其无菌保存时间不同,饮水经臭氧消毒后无菌状态不超过1周。结论合理的屏障系统设计、布局和严格的日常运行管理制度能保障以及定期的微生物监测体制是SPF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微生物控制在SPF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建立SPF动物生产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 屏障系统经初始消毒后采样作细菌培养显示阴性,饲料、垫料不同消毒方法、包装方式其无菌保存时间不同,饮水经臭氧消毒后无菌状态不超过1周。结论 合理的屏障系统设计、布局和严格的日常运行管理制度能保障以及定期的微生物监测体制是SPF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介绍制药用水的特点及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结合GMP要求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接着介绍了制药用水储存及分配系统的质量控制设计要点;提出了制药用水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储罐、储罐附件、输送泵、换热器、输送循环管路、使用点以及监控和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做法。最后简要介绍了制药用水系统的消毒、灭菌和纠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前文《影响注射用水系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素及其原因》为依据,在注射用水系统的制备、运行、贮存、输送、和消毒灭菌方式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阐明了注射用水系统工艺流程的优化设计,设备的合理选型及配管的正确设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法杀菌结合0.2μm微孔除菌过滤在纯化水微生物控制中的应用。方法运用紫外线杀菌和0.2μm微孔过滤除菌,对饮用水经过预处理一级反渗透和混合床时(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系统制备的纯化水进行紫外线照射杀菌和0.2μm微孔除菌过滤循环使用,再次进行紫外线照射杀菌,比较经混合床制备的纯化水在不同取样点微生物含量,以证明紫外杀菌器和0.2μm微孔除菌过滤对纯化水微生物控制的效果。结果经过混合床制备的纯化水,含有较高的微生物,平均为4.07CFU/ml;经紫外线一次照射杀菌后纯化水样平均为2.25CFU/ml;经0.2μm除菌过滤器后纯化水样平均为1.17CFU/ml;纯化水贮罐出水口纯化水样平均为1.15CFU/ml;纯化水循环使用前经紫外线二次照射杀菌后纯化水样平均为0.83CFU/ml,回水口纯化水样平均为0.96CFU/ml;纯化水细菌内毒素含量检测〈0.25EU/ml。经统计学分析,混合床出水样与回水样检测结果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紫外杀菌结合0.2μm微孔除菌过滤器对纯化水微生物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纯化水细菌内毒素检测结果可以达到注射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1.
用于药品生产的纯化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药物产品的质量和整个水系统中注射用水的质量,所以纯化水的制备是药品生产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环。在与欧盟GMP相接轨的新版中国药品生产GMP实施之前,根据欧盟GMP的相关要求,在本次改造过程中对纯化水制备系统和管路系统进行分析和改进,从而保证粉针制剂生产用水系统能够达到新版中国药品生产GMP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眼底血症是一组以眼底出血为主症的常见眼病,黄斑区水肿可发生于眼底血症的各个阶段,造成视力严重损害。"血不利则为水"是《金匮要略》针对瘀血与水肿关系的经典论述。从眼的结构与生理特点,论述眼底血症易产生"血不利"、进而引发"坏水生",及坏水易于积聚在黄斑区的结构及病理因素,同时探讨"散瘀"及"利水"在消除眼底血症之黄斑水肿时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中枢性眩晕患者前、后循环血流变化的检测,明确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DWL TCD超声仪,对随机抽取的208例中枢性眩晕患者进行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检测,观察其收缩峰的平均速度(Vm)的变化,分析其年龄差异与前、后循环中各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血流速度异常以后循环异常为主,高年龄组血流速度异常尤为明显。结论 TCD具有简便、安全、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能够为眩晕患者颅内血流情况提供动态观察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对眩晕患者的筛查有重要价值,可成为眩晕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丁略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0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丁略地尔注射液150mg,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0m1,两组均静脉滴注,1次/日,14天为1疗程。监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眩晕症状改善迅速快,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而且治疗组NIHSS评分,后循环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患者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丁咯地尔能快速、有效地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相似文献   

15.
循环冷却水系统长时间运行,水份不断蒸发,含盐浓度逐渐浓缩,造成硬度变大;循环冷却水的水温和pH值等又适宜多数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结果导致大量的粘泥沉积在金属表面上;为确保系统正常运行,需要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加药处理,同时,对加药系统原理、水质检测参数选择、加药设备配置等情况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眩晕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西医对其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辨证论治老年性眩晕,将老年性眩晕的病机归纳为“血不利”“水不利”,总结出活血化瘀以利血、健脾温阳以利水的方法治疗老年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中浆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合生蒲黄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西药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14d,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95%,西药组总有效率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活血利水疗法治疗中浆病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及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298例,根据冠状动脉影结果分为两组:有侧支循环组(n=148)和无侧支循环组(n=150)。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脂、以及冠状动脉管炎病变特点、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分别为39.2%比10.7%,P<0.01;85.8%比28.0%,P<0.01)。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结论:侧支循环多出现在病变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