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PCI术,观察组在PCI术中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并比较两组梗死相关动脉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术后1个月内出血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IMI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4.4%低于对照组13.3%(P<0.05);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可显著改善梗死血管的TIMI血流,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B组患者采用药物溶栓治疗, A组在药物溶栓基础上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总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B组的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4.44%低于B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临床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抬高ST段的早期恢复对患者心功能预测的临床意义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不同形式的再灌注治疗或未接受再灌注治疗,测量并比较再灌注前与再灌注后2h;未进行再灌注治疗者测量发病当时及发病12h心电图(ECG)各相关导联抬高ST振幅段抬高总和(ΣSTE)的下降幅度,将ΣSTE明显下降≥50%者分为组,下降<50%者分为组。依据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并比较ΣSTE下降幅度及不同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对患者心功能、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多重危险因素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组在发病4周后心脏射血分数明显高于组(P<0.05);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发病30d内死亡)的发生率较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后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能较准确了解心肌细胞灌注情况,可作为心脏收缩功能预后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间接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骆金伟 《海峡药学》2010,22(9):119-120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PCI+替罗非班,28例)和对照组(PCI,40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PCI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600mg,阿司匹林300mg,术后各75mg.d-1,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000~10000U。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1,静脉维持量0.15μg.kg-1.min-124~36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情况,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96.4%(27/28),对照组82.5%(33/4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7.1%(2/28),对照组17.5%(7/40)(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接诊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60例参照组(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60实验组(实施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冠脉再通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参照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0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冠脉再通率为91.66%,参照组患者冠脉再通率为70.0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直接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统提高冠脉再通率,因此,值得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疗效。方法9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PCI治疗,对照组单纯PCI治疗。结果观察组梗死相关动脉(IRA)PCI术后即刻血流TIMIⅢ级及TIMI心肌灌注(TMP)3级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7d及9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降低术后MACE的发生,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符合诊断的单纯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NT-proBN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A组)和>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情况.结果 B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大于A组患者[(58.80±6.90)mm比(54.32±8.00) mm,P=0.035],而B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低于A组患者[(29.16±8.31)%比(33.80±6.90)%,P=0.037];B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1.63%)明显高于A组(1.67%)(P<0.05).经多变量(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钾水平及血浆NT-proBNP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OR=5.28,95%可信区间3.54~9.26,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可预测其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心脏康复训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池市人民医院60例行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8.69±6.78)岁,开展传统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9.33±7.08)岁,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新型心脏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 观察组术后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34.17±2.86)mm比(38.24±2.73)mm、(47.18±3.32)mm比(50.36±2.13)mm],LVEF、6MWT高于对照组[(59.06±3.37)%比(54.36±3.74)%、(457.16±88.49)m比(409.32±79.78)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28、2.817、4.883、3.384,均P<0.05)。观察组术后ET-1水平低于对照组(t=5.728,P<0.05),NO水平高于对照组(t=4.132,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00%(3/30),低于对照组[30.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812,P=0.028)。结论 新型心脏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rPA)与小分子肝素(依诺肝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008年11月~2010年10月间在本院急诊室内接受rPA或尿激酶溶栓并辅助普通肝素或依诺肝素抗凝治疗的72例STEMI患者,在血管再通率、心脏功能恢复程度、出血不良反应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C组(rPA+肝素)和D组(rPA+依诺肝素)溶栓再通率均明显高于A组(尿激酶+肝素)、B组(尿激酶+依诺肝素),且平均再通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心脏彩超提示,治疗3个月后C、D组心脏功能的恢复更为明显。此外,B、D组轻度出血的发生率比A、C组降低(P〈0.05)。结论 rPA辅助依诺肝素适合基层急诊室内进行STEMI的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超急性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展开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85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及治疗前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 I)水平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与超急性期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比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cTn I水平,术后1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超急性期组患者的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00%,稍高于对照组的95.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组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术前cTn I水平为(0.03±0.01)ng/ml、术后4 h的cTn I水平为(0.58±0.61)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5.56%、11.11%、(1.96±2.84)ng/ml、(2.89±3.04)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组患者术后1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及早对超急性期STEMI患者展开介入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充分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63例急诊行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受试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受试组PCI术前给予双倍负荷替罗非班,对照组PCI术前给予单倍负荷替罗非班,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术后30 d射血分数(EF),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受试组与对照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组在进行PCI手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和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手术后30 d,受试组心脏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并且在PCI手术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时,使用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不仅可以改善术后TIMI血流,降低心血管事件,而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的TG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连续收治的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936例的病例资料,检测患者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后4周及3、6、12个月的TC、TG、LDL-C、HDL-C,其中624例患者在4次血脂检验中LDL-C均<1.81 mmol/L.根据TG水平分为TG< 1.70 mmol/L组(259例)和TG≥1.70 mmol/L组(365例),研究TG与1年内发生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二次血运重建手术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结果 TG< 1.70 mmol/L组和TG≥1.70 mmol/L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年内共发生MACCE事件59例(9.5%),TG<1.70 mmol/L组(9例,3.5%)明显低于TG≥1.70 mmol/L组(50例,13.7%)(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非HDL-C(非HDL-C)和其他协变量后TG≥1.70 mmol/L是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9,95%置信区间为0.84~ 1.31;P =0.03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手术患者,LDL-C达标后TG≥1.70 mmol/L是1年内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严山  张学锋  田晓沂  李江津 《中国医药》2013,8(10):1380-1382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远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入院时测定IMA,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回归方法分析IMA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1年中,22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事件组),事件组IMA水平明显高于非事件组[(85±25)U/ml比(66±27)U/ml,P〈0.01]。ROC曲线分析示IMA预测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698,最佳阈值为78.92U/ml;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MA水平升高与1年预后密切相关(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引入相关危险因素校正后,IMA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07,95%置信区间:1.03~1.12,P=0.003]。结论血IMA水平与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可能是重要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血栓抽吸及PCI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及PCI治疗,未进行血栓抽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情况,术后2周测定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脑钠肽(BNP)。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观察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CK-MB峰值及BN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PCI+替罗非班,PCI及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何华  韩福生  贾平  文勃 《中国医药》2012,7(8):916-918
目的 比较磺达肝癸钠和依诺肝素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65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169例,所有患者均于住院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n=85)和对照组(n=84).48 h普通肝素抗凝后,观察组患者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1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诺肝素钠100 AxaIU/kg,每12小时1次.2组患者均连用7d.从PCI术后即刻开始随访至出院后1个月,记录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均无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观察组5例(5.9%)发生反复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对照组4例(4.8%)发生反复UAP,2组反复U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抗凝疗效相似.抗凝治疗前后,2组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大出血及皮疹发生,对照组总的小出血发生率[7.1%(6/84)]略高于观察组[3.5%(3/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65岁以上STEMI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抗凝治疗有效、安全,与依诺肝素相比,磺达肝癸钠的小出血事件较少,在减少出血风险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敏 C 反应蛋白(hs - CRP)对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2011—2012年收治的69例胸痛发作24h 内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给予对症的 PCI、保守或溶栓治疗。PCI 治疗患者术前采血检测hs - CRP。根据心脏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非事件组(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事件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判断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史、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hs - CRP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事件组患者中男性、糖尿病史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年龄、hs - CRP均大于非事件组,LVEF低于非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史、LVEF、hs - CRP进入回归方程〔比值比( OR)及95%可信区间( CI)分别为1.08(1.056,1.100),2.48(2.050,2.930),1.11(1.070,1.150),1.01(1.010,1.021)〕。结论 hs - CRP可作为预测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终点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均于发病后6h之内行急诊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52)和对照组(n=54)。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介入术后1h内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36h。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比较有较高的sumSTR〉70%(P〈0.05)。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使用替罗非班可减少术后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改善心脏功能,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老年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07年3月~2009年3月56例老年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治疗组(替罗非班+PCI)30例、对照组(直接PCI)2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情况和冠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后TIMI血流分级,术后90分钟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随访30天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TIMI血流2级和3级血流发生比率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PCI术后治疗组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0天内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发生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术后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15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加肝素组(实验组)(75例)和肝素组(对照组)(75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础临床情况、术后冠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2.0%和77.3%,P<0.05).随访3个月时,实验组MACE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加肝素组有效减少AMI急诊PCI治疗术中无复流的发生及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减少患者术后MACE的发生率,安全性好,不增加出血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