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稳丹 《吉林医学》2011,32(27):5665-5665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差异,寻找合理的监测方案。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分析对比其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所得结果,比较其中差异。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心脏手术后8 h内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h后及舒张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手术后8 h内宜采用有创血压监测,其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值,而8 h后可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下肢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的一致性。方法选取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30例,均行静脉全身麻醉。术中及术后同时监测患者脚踝部的无创血压及同侧足背动脉的有创血压,对两种血压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开始后0~4 h内,有创测量脚踝部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测量值均高于无创测量(P<0.05),在手术开始后4~16 h,两种测量方法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量方法对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下肢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监测一致性均好(Kappa=0.70,0.79)。结论监测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下肢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一致性好,但仍存在一定差异,在手术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血压的测量方式。  相似文献   

3.
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晖  赖银清 《当代医学》2009,15(33):114-114
有创血压的监测适用于休克、重症疾病、进行大手术或有生命危险的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监护,其他存在高危情况患者的监护。有创血压建立是监测患者血压、心脏功能及有效循环血容量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脏介入治疗中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介入治疗时血压监测作为临床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准确程度直接关系术中安全问题,意义重大.血压的测量分为无创间接测量和有创直接测量两种.现就心脏介入治疗中有创血压监测和无创血压监测作一对比性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媚  高叶青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07-1408
目的:比较休克患者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同一时间段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对64名患者同一时间点取无创血压及有创血压值各一组,对平均差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有创血压值高于无创血压值。结论:临床上在治疗和抢救休克病人时应考虑到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差异,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6.
休克患者麻醉期间有创血压值与无创血压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保平 《广西医学》2002,24(10):1683-1683
笔者对 3 4例休克患者于围麻醉期间同步进行有创血压 (ABP)与无创血压 (NIBP)监测 ,并对两者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 4例休克患者 ,男 1 0例 ,女 2 4例 ,年龄 1 6~ 5 2岁 ,病种包括宫孕破裂并出血 1 6例 ,脾破裂 4例 ,心脏外伤 4例 ,急性环死性胰腺炎 2例 ,外伤性骨盆骨折 3例 ,重型颅脑损伤 5例。全部患者入手术室时无创血压值均符合休克诊断的标准。1 .2 监测方法 :用美国 EAGLE3 0 0 0监护仪同步监测有创血压值与无创血压值。无创血压采用标准袖带常规缚于所测肢体 ,有创血压为直接持续测压法 ,首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CU应用有创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2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无创血压监测,观察组实施有创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不同时间血压水平。结果:观察组死亡概率为9.68%,在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数据为3.23%,均较对照组数据而言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室时血压情况对比性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小时、2小时、4小时以及8小时血压水平均有对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血压监测应用于ICU中,效果较佳,可在很大程度促使患者康复,降低死亡及并发症风险,可准确测定血压,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有创、无创及袖带血压在心内直视术后的测压效果;探讨有创血压在心内直视术后的意义。方法:对662例动脉置管病人的有创、无创及袖带血压同时进行监测,有创血压为直接连续测压,测压管与弹簧压力连接测量。结果:无创血压范围波动较大,显示较高,袖带血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均不如有创血压准确、直观、方便经济。一般动脉压在术后应维持在接近术前水平,在其有变化时应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分析,力求在术后2~3h  相似文献   

9.
王钟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194-3195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术中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择期给予心脏介入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焦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有创血压监测期间各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开展可提高有创血压监测质量,降低心脏介入术中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韦锦堃 《河北医学》2016,(4):579-582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动脉血压检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危重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入住我院NICU的81例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窒息、败血症、新生儿出血症、休克及新生儿溶血症等,患儿分别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IBP)的同时进行无创血压监测(NBP).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数据的差异及分析影响足月新生儿无创、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相关因素.结果:IBP组收缩压(SBP)水平显著高于NBP组(P<0.05),但两组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足月儿IBP监测SBP水平的相关因素包括:出生窒息、HIE、出血性疾病、新生儿休克、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足月儿NBP监测SBP水平的相关因素为新生儿休克.结论:与传统无创血压监测方法相比,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NICU危重患儿的血压值更准确,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潘瑛梅 《中外医疗》2014,(11):176-177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ICU 160例危重病人分为休克组(A组)和非休克组(B组),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按间隔时间5 min监测两组24 h有创动脉血压和无创动脉血压,将所得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A组的有创血动脉压值收缩压为(9.8±1.9)kPa,舒张压为(6.2±1.8)kPa,无创动脉血压值收缩压为(13.3±2.7)kPa,舒张压为(7.6±2.4)kPa,A组的有创血压值低于无创血压值,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B组有创动脉血压值略高于无创动脉血压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准确反映危重患者尤其是休克患者血压的真实变化,正确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有创血压监测在危重患者血压监测中的可行性及监测效果。方法将96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有创血压监测组和无创血压监测组,每组48例。有创组采取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置管24~72h的直接连续的监测血压,无创组直接采用传统监测方法。记录两组间监测其间血压和心率异常发生频次和血压水平波动情况。结果有创组发现心率〉100次/T或〈60次/T的发生频次明显高于无创组(p〈0.01),血压异常发生频次出舒张压〈60mmHg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其余各项发生频次有创组均明显高于无创组;但是有创监测组收缩压和舒张压72小时波动幅度小于无创组。结论有创血压监测更能准确直观地反应患者的血压,为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可避免反复穿动脉穿刺、具有良好的临床监测效果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双侧肱动脉无创血压( NIBP)与桡动脉有创动脉压( IBP)的关系。方法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患者82例,麻醉诱导前后及术中同步测量双侧无创血压及有创血压,根据有创收缩压值( ISBP)大小分为A组( ISBP≤90mmHg)、B组(90mmHg<ISBP≤120mmHg)、C组(120mmHg<ISBP≤150mmHg)和D组(ISBP>150mmHg)。对各组数值进行差异分析,并对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值做线性相关分析。结果4组患者双侧无创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创收缩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B、C、D组有创收缩压高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且随着血压升高差值呈逐渐增高趋势;A、D组有创舒张压与双侧无创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有创舒张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有创收缩压与同侧袖带收缩压显著相关(r=0.940,P<0.01),有创舒张压与同侧袖带舒张压显著相关(r=0.925,P<0.01)。结论全麻平卧位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显著相关,在一定血压范围内,可通过无创血压对有创血压进行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有创血压监测在危重患者血压监测中的可行性及监测效果.方法 将96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有创血压监测组和无创血压监测组,每组48例.有创组采取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置管24~72h的直接连续的监测血压,无创组直接采用传统监测方法.记录两组间监测其间血压和心率异常发生频次和血压水平波动情况.结果 有创组发现心率>100次/T或<60次/T的发生频次明显高于无创纽(p<0.01),血压异常发生频次出舒张压<60mmHg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其余各项发生频次有创组均明显高于无创组;但是有创监测组收缩压和舒张压72小时波动幅度小于无创组结论有创血压监测更能准确直观地反应患者的血压,为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还可避免反复穿动脉穿刺、具有良好的临床监测效果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监测有创血压的目的在于连续、实时、准确了解病人血压变化,并通过及时调整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使病人维持能保证生命器官的灌注的血压、脉压及平均动脉压。我科自1978年开始心脏手术,一直于术中和术后监测有创血压,在监测过程中可通过动脉置管采血做血气分析和其他检查,避免了术中、术后多次采血,反复穿刺,既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1临床资料我科自1997年8月~1999年8月行心脏手术220例,均行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血压(其中76例行足背动脉置管,144例行桡动脉置管),在病情平稳时,术后1~3d拔除动脉置管;在病情危重时最长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症患者不同病理状态下有创与无创血压测量值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方法 将100例重症患者根据入科时无创血压检测收缩压水平分为三组:A组(SBP<90mmHg)、B组(90mmHg≤SBP<140mmHg)、C组(SBP≥140mmHg),同时进行桡动脉IBP和肱动脉NBP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A组,有创收缩压及舒张压均相应显著低于无创检测值(P<0.05);②B组,IBP和NBP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组,有创收缩压值显著高于无创收缩压值,而有创舒张压的值显著低于无创舒张压值(P<0.05);④两种检测方法间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患者相关系数为0.595-0.492,C组患者相应为0.633-0.650,而B组患者达0.816-0.837。结论 不同病理状态下IBP与NBP存在一定差异,对休克及高血压的重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以利于及时准确的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主要应用袖袋式间断血压监测和有创连续血压监测两种方式于麻醉医学和重症监护学进行血压监测,并于近年来开展了无创连续血压监测系统。袖带式间断血压测量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有创连续血压监测能实现实时准确的血压测量,但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且有感染栓塞等并发症;无创血压测量也能实现实时监测,但准确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无创和有创血压监测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危重手术患者病情变化快、手术风险大,有创血压监测可以持续、准确并动态的监测血压变化,及时判断体内血容量、心肌收缩力、外周血管阻力,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我院2003年6月-2006年6月对430例行大手术患者进行有创和无创血压同步比较监测,并对比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19.
平卧位与侧卧位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压是机体的生命体征之一,是机体稳定最敏感的指标.在临床实际中,对一些危险重症及手术后的病人却常因病情、治疗等因素要改变测量血压的体位和部位,如右侧卧位左臂血压或左侧卧位右臂血压等.但随之而导致的血压监测的改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周永霞[1]等通过不同体位无创血压监测值变化的比较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体位引起的血压波动与体位改变时测量手臂的位置有关,测量手臂位置高于心脏时,血压监测值降低;测量手臂的位置低于心脏时,血压监测值升高.(2)体位改变对血压监测值有影响.(3)右侧卧位血压监测值较左侧相对恒定,采取右侧卧位监测血压时不必考虑体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实施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多指标监测 ,在无创血压 (none invasivebloodpressure ,NIBP)无法监测时 ,创造条件进行有创血压 (invasivebloodpressure ,IBP)监测 ,并观察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 12例特重、4例重度烧伤病人桡动脉 6次、足背动脉 12次、股动脉 2次、肱动脉 1次 ,应用聚四氟乙烯套管针进行动脉穿刺 ,通过充满肝素盐水的专用测压管道与监护仪相连进行测压。通过观察动脉搏动波形及血压数值 ,对病人血压实行动态监护 ,并与同体无创血压对比。结果 :有创血压的实施克服了无创压监测的不足 ,使对肢体严重烧伤的病人监测成为可能 ,且可连续监测血压数值及变化。一般来说 ,IBP较NIBP高 5~ 2 0mmHg ,但与无创压的变化同步 ,相关性较好。结论 :有创动脉压监测因可显示动脉波形和数值的动态变化 ,能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 ,灵敏度大于无创压监测 ,在严重烧伤病人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