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确认CHADS2[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 (hypertension)A (age)D (diabetes Mellitus)S2(pri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危险评分是否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存在相关性,以及是否有助于确定AMI后从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AF发生的最大获益者.方法 连续性收集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724例AMI患者.根据CHADS2评分,所有患者被分为3组:A组=0分;B组=1~2分;C组=3~6分.研究终点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持续时间超过30 s的新发AF发作.结果 78例患者(10.8%)出现新发AF,而682例患者(94.2%)接受了他汀类药物治疗.新发AF的发病率从A组到C组逐步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他汀类药物的使用(OR =0.22,95%CI=0.06~0.85)和CHADS2评分(OR=1.53,95% CI=1.02~2.28)均为AMI患者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CHADS2评分≤2的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降低,且如果他们服用他汀类药物,新发AF的风险显著降低(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CHADS2评分≤2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新发AF是有效的(OR=0.34,95%CI=0.14~0.81).结论 CHADS2评分有助于确定AMI后从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AF发生的最大获益者.  相似文献   

2.
房颤(AF)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尤其是在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且伴有较高的并发症与死亡风险,特别是在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时,如心衰、冠心病等。既往曾报道,在左室(LV)功能不全的AF患者伴发睡眠呼吸障碍(SDB)罹患风险往往较高。然而,关于在LV功能正常的AF患者其与伴发SDB风险关系尚待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对心力衰竭(HF)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63例HF患者,根据HF是否并发AF的临床特点:分有AF组(A组),无AF组(B组),并随访(23±8)月,观察AF对HF远期不良事件发生及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左心房内径,A组大于B组[(49±8)mmvs(43±7)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A组低于B组[(33±5)%vs(42±6)%,P<0.05];②脑栓塞发生率,A组高于B组(26%vs6%,P<0.05);③快速性心律失常,A组高于B组(77%vs47%,P<0.05);④不良事件发生:A组因HF加重或脑栓塞发生的再住院率高于B组(P<0.01);⑤病死率:A组多于B组(32%vs13%,P<0.01)。结论HF基础上发生AF,预示着对原发性心脏疾病的远期不良事件发生增多,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RAAS激活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新发房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新发房颤(A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MI发病24h内且为窦性心律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房颤分为AF组和非AF组,记录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心血管相关病史,检测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同时常规检查血常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脏彩超等。结果AF组患者年龄、BMI、合并糖尿病人数均高于非AF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升高且左房增大(P均〈0.05)。结论RAAS激活可能对AMI早期新发AF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AMI合并新发AF患者30例(新发AF组),另选同期AMI未合并新发AF患者30例(非AF组)。通过医院病历系统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患者新发AF的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Gal-3与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前后径的相关性。结果 新发AF组左心房前后径、NT-proBNP和血清Gal-3水平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水平的血清Gal-3是促进AMI患者新发AF的危险因素(OR=2.719,P=0.006)。AMI患者的血清Gal-3水平与NT-proBNP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Gal-3水平与AMI患者新发AF密切相关,具有作为预测AMI患者新发AF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风险明显增加。部分AF患者无特异临床症状,首诊表现即为卒中或HF。对无症状AF患者进行筛查,对于AF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改善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筛查手段有:脉搏触诊、手持式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仪、可穿戴设备、植入式电子设备等。多种筛查方式各具特点,亦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AF发病高危人群筛查,合理选择筛查技术能够提高筛查效率、降低筛查成本。  相似文献   

7.
心衰(HF)患者不仅有较高的住院风险且预后亦差。尽管在既往的临床试验中已有HF相关死亡风险预测指标报道,但其临床试验所纳入的患者多为非住院患者,因此上述所确立的相关预测指标可能会低估了真实世界HF的死亡风险。本文特就在HF住院患者中,院内死亡风险的诸相关预测指标进行了确立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业已证实,抑郁为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关于抑郁是否将影响CAD患者并发心力衰竭(HF)风险尚不清楚。研究资料显示,抑郁将增加心肌梗死后患者继发HF后的住院和死亡风险。本文首次就抑郁对CAD患者并发HF风险的可能不利影响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心衰(HF)患者中常易伴发肾功能不全(RI),后者又为HF患者预后不良的强力预测指标。本文旨在就在HF患者中,伴未能识别的轻度RI确切发生率及其预后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力衰竭(HF)患者心房颤动(AF)与血清尿酸(SUA)水平的关联性。方法 连续性收集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就诊于佛山市中医院的缺血性HF患者363例,根据心电图或者病史记录将患者分为AF组和无AF组,比较两组间基线特征及SUA与AF的相关性。结果 363例患者中,共有78例患者患有AF,285例患者为正常窦性心律。与无AF患者相比,AF患者的SUA水平显著提高〔(64±21) vs.(57±19) mg/L,P<0.01〕。同时,AF组患者的年龄更大〔(71±8) vs.(66±11)岁,P<0.01〕。此外,AF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同样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正常的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影响因素后,SUA水平仍为AF的独立相关因素(OR=1.27,95% CI,1.06-1.52,P≤0.01)。结论 SUA水平是缺血性HF患者AF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为公认的心肌损伤标记物,其水平升高往往预示心肌细胞存在损伤,但迄今关于cTnI与心衰(HF)罹发风险间关系远未清楚。本文旨在就循环中cTnI水平与继后新发HF风险问关系进行了大样本分析。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经常共存,HF的两种亚型——射血分数保留型HF(HF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与射血分数降低型HF(HF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均在A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导致不良预后。从预防性研究看,许多研究集中于AF患者的卒中预防,但几乎没有研究关注在AF患者中HF的预测和预防。从治疗性研究看,药物治疗对AF与HF共存预后产生影响的证据非常有限,许多证据来自于观察性研究或者亚组分析的研究,或者有方法学缺陷的事后分析结果,需要谨慎解读。导管消融可降低HFrEF合并AF患者的死亡风险,然而对于HFpEF与AF并存的患者尚无研究证据。目前,亟需进行充分的头对头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明确AF和HF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以期得到最佳预防与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内科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25日住院诊断HCM患者,根据有无AF和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NOHCM)将患者分为NAF+NOHCM组、NAF+HOCM组、AF+NOHCM组、AF+HOCM组。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130例HCM患者中,发生AF 24例(18.46%),其中阵发性AF 9例,持续性AF 15例。四组心悸、胸痛、年龄、病史/年、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凝药物、NYHA心功能分级、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缩末容积、射血分数差异明显。(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OHCM患者伴发AF与年龄、左房内径、射血分数相关。HOCM患者伴发AF与病史、年龄、左房内径相关。结论住院患者中,HCM伴发AF患者不少见,NOHCM患者伴发AF与年龄、左房内径、射血分数相关。HOCM患者伴发AF与病史、年龄、左房内径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缺血性二尖瓣返流与初发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6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有AF和原发瓣膜病的病例,根据二尖瓣返流程度分为2组:无返流组(n=165)和返流组(n=104)。AF通过住院期间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诊断。结果: 无返流组和返流组新发AF分别为15例(9.1%)和22例(21.2%)(P<0.01)。结论: AMI后二尖瓣返流与AF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患者的预后,对早期识别高危HF患者,积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各国学者开展了大量有关HF预后判断的临床研究,其结果为降低HF患者未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包括临床参数和生物标志物的风险预测模型可明显改善对未来HF事件的识别和风险分类;在亚洲急性心力衰竭(AHF)人群中,AHEAD评分可以有效地预测患者长期死亡率;较小的年龄、男性和更高的教育水平可作为返回工作的预测指标;&#160;心肌梗塞后发生HF的患者癌症风险增加;不论治疗前心率如何,β受体阻滞剂均可降低窦性心律HF患者的死亡率,住院前1个月内诊断的患者的呼吸困难更易缓解,出院后的生存率也更高;HF是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有效且持久的危险因素;HF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脏疾病或死亡以及肌酐清除率迅速下降的发生有关;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与HF患者更好的预后相关,在中年针对个体进行积极危险因素预防可降低未来HF风险;高盐摄入可明显增加HF的风险;接受了冠脉造影术患者的不良预后结局发生风险要明显降低;广泛的染色质重塑会增加HF的风险;高水平可溶性脑啡肽酶HF患者的全因、心源性和HF的复发住院风险明显更高。  相似文献   

16.
低钠血症在心力衰竭(HF)患者中较为常见,占住院者的20%~25%。既往发现,伴低钠血症与HF患者近、远期不利预后有关。然而时下关于在亚裔人群中,伴低钠血症与HF患者院内近期死亡风险间关系远不清楚,现就此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受测对象为4837例日本籍HF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H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的初发STE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HF将患者分为HF组和无HF组。确定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选患者834例,男662例(79.4%),年龄(62.9±12.9)岁。其中,HF组94例(11.3%),无HF组740例(88.7%)。HF组的30 d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无HF组(24.5%比1.5%,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R 2.173,95% CI 1.12~4.212,P=0.022)、ln 24 h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HR 1.904,95% CI 1.479~2.452,P<0.001)、24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1.0 mg/L(中位数)(HR 2.901,95% CI 1.309~6.430,P=0.009)和基线血糖(HR 1.022,95% CI 1.000~1.044,P=0.046)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以24 h NT-proBNP≥1171 pg/m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76.8%(c=0.883, P<0.001),以24 h hsCRP≥13.5 mg/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77.0%(c=0.829,P<0.001)。在犯罪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中,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0.4%,而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6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其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发生HF者预后差。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sCRP、NT-proBNP和基线血糖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检测并联合应用不同的血清生物标记物是预测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H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新发心力衰竭与不良结局的关系外周动脉疾病(PAD)和心力衰竭(HF)均与不良结局独立相关。为明确原发性PAD患者新发HF的相关风险因素以及HF与PAD患者不良结局的关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Samsky教授等将来自EUCLID试验的症状性PAD患者按入组时是否存在HF进行分层,结果显示,合并HF的PAD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是不伴HF者的两倍多(53.6%比25.1%,P0.001),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比(HR)=1.31; 95%置信区间(CI):1.13~1.51]和全因死亡(HR=1.39; 95%CI:1.19~1.63)风险均显著增加,但出血风险显著减少(HR=0.65; 95%CI:0.45~0.96)。  相似文献   

19.
迄今,关于永久性房颤(AF)对慢性心衰(HF)患者运动试验中运动耐量及心肺功能的可能性影响均未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在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ARNI)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2,SGLT2)抑制剂联合用药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HFmrEF合并糖尿病的患者593例。所有患者根据是否服用ARNI和SGLT2抑制剂分为四组:对照组(n=234),ARNI组(n=111),SGLT2抑制剂组(n=136)和联合用药组(n=103)。主要结局:心力衰竭(HF)再住院、心源性死亡。随访2年。采用生存分析明确不同用药方案与HF再住院结局间的关系。通过多元Cox回归分析探索不同用药方案对HF再住院风险的影响。结果:在四个组别中,联合用药组HF再住院发生率显著降低(61.7%vs.46.8%vs. 45.6%vs. 3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