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兼具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双重属性,其中蕴含的经典思维对中医各科皆有普遍指导意义,是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的重要课程。笔者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认为《伤寒论》的教学宗旨是"秉承传统,弘扬经典",兹将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古典医学巨著,后世奉之为中医经典著作。其作者张仲景也有“医圣”之誉称。自《伤寒论》问世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习中医者无不潜心探究,视之为珍宝。至今各高等中医院校均开设《伤寒论》课,并且为学习必修课之一.如何搞好《伤寒论》教学与整理研究,并逐步使之完善,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4.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关于厥证的病因病机阐述得颇为详尽。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以下简称《讲义》)过程中,认为《讲义》对第347条的解释有不妥之处。特阐述个人管见,祈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注解伤寒论》为全文通条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 ,笔者将本书引《内经》、《外经》、《难经》、《金匮玉函经》等文与今存本相校 ,均有异文 ,现将异文出现之原因及其引书的文献学价值略述如下。1 异文情况分析成注引文与今存本文有异之原因有以下几点 :1 1 引文不严格后世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通脉四逆汤原方中,是否有葱白,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大多宗成无已无葱白之说。笔者认为原方应有葱白。其理由如下:一、疑原方有脱《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由于当时战争频繁,致原书散佚不全,后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三纲鼎立”学说的渊源、形成、发展及对后世《伤寒论》研究的影响,阐述了笔者对此学说的看法,即认为此学说做为研究《伤寒论》的一种方法很值得赞赏,对后世研究《伤寒论》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若据此进行错简重订,以图恢复《伤寒论》原貌则实在不妥。并进一步就目前应如何进行《伤寒论》的研究略抒浅见,认为应分两条途径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等,各本之间版本流传上有先后之别,内容上异同之处,给初学者或《伤寒论》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通过介绍常见《伤寒论》版本的简略,为喜爱和学习《伤寒论》的同志提供线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伤寒论》版本。  相似文献   

9.
近读《中医杂志》(1987年第二期)“《伤寒论》大柴胡汤应无大黄”一文后,笔者又细研经意,认为《伤寒论》大柴胡汤必有大黄。其理由是: 一、方名既同,药必相符自晋·王叔和在《伤寒论》大柴胡汤方后注中指出:“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后,引起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如何掌握常见的疑难点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笔者体会对怎样学好《伤寒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事《伤寒论》教学,遇到过不少困难,也感受了一些成功的喜悦,笔者将讲授《伤寒论》的一些肤浅体会总结如下,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中医的必学经典,是受几乎所有成名医家推崇的一部最重要的典籍。其原著年代久远,文辞古奥,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开设了《伤寒论导读》选修课程,欲探索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学好《伤寒论》做好铺垫。本文主要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导读》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巨著,创立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论》载方共113方,应用药物82种。笔者仅就张仲景《伤寒论》所载方药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药规律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 由于专业上的关系,笔者尤其关注《伤寒论》领域中的研究动态。近日读到李华安、蔡建前二君的《康平伤寒论评注》,颇有一种新鲜感。《康平伤寒论》是1936年日本人大冢敬节先生在东京某书店偶然发现的。此前国内未曾见到同样的版本。医界前辈叶桔泉、陆渊雷均以为“传世之本”颇为推崇。1947年叶桔泉先生曾重校在国内出版,惜未能得到广泛流传。时隔40年,华安、建前二君此次根据大冢敬节先生的《伤寒论解说》书末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目前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伤寒论》成书距今已1800年,文字古朴,义理深奥,不少师生对学好、讲好这门课有畏难心理.尤其对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如何上好《伤寒论》这门课,更是一个难题.笔者现就近二年来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在其所著《伤寒论》一书中太阳病辨证论治始终顾护中土,保养胃气,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煎服方法及病后调护,时时以顾护脾胃为要,贯穿于其理法方药的全过程,为后世医家对于疾病的诊疗以及预防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研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在太阳病辨证论治中始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解放后,许多学者对《伤寒论》进行了研究,出版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著。这不但阐发了《伤寒论》的精微,而且把仲景学说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这些著作中,笔者认为刘渡舟等的《伤寒挈要》(以下简称刘本),万友生的《伤寒知要》(以下简称万本),俞长荣的《伤寒论汇要分析》(以下简称俞本),郭子光等的《伤寒论汤证新编》(以下简称郭本)可谓佼佼之作。本文拟对此进行评述。这四位作者是全国有名的伤寒专家,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从事了几十年的《伤寒论》教育、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他们都是以宏扬《伤寒论》学术价值,有效地指导临床为目的的。分而言之,刘氏是“为了适应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者深入,系统学习本书的需要”;万  相似文献   

18.
<正> 《伤寒论》条文排列的次序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与其写作方法亦有关。有些条文看来与上下文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但仔细推敲,却是妙笔所在。因此很多作者各从不同角度提出:《伤寒论》条文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笔者从事《伤寒论》教学多年,今提出太阳篇条文,谈点体会,以待同道斧正(条文次序依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释义》1964年版)。  相似文献   

19.
<正> 口不渴,作为症状,在《伤寒论》中出现了十余次,有“不渴”、“不用水”及“口中和”等不同的提法。口不渴在《伤寒论》中主要是与“口渴”对照论及,亦包含排他证鉴别诊断的用意,并涉及到疾病的预后、治疗等方面。为此,笔者谨就《伤寒论》中口不渴的辨证意义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彪炳古今的中医经典,它成功地创造性地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所以,《伤寒论》的教学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兹将笔者十年来教授《伤寒论》的一些体会浅述如下.不当之处,厚望诸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