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中,上颌第一磨牙和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研究牙列拥挤、前突16例患者,年龄13~23岁。矫治设计上颌需强支抗,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在矫治器粘结之前植入微螺钉型种植体。种植体植入于双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牙槽嵴上,位于两邻牙牙根之间。治疗早期应用微螺钉进行尖牙向后结扎,后期以轻力每侧100~150 g力远移上颌尖牙,内收上前牙,排齐牙齿。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测量切牙和磨牙的治疗变化。结果: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的16例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P>0.05),切牙在前后向发生显著性移动(P<0.01)。结论:微螺钉型种植体是一种稳固、舒适的支抗系统,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达到支抗磨牙的稳定,有效治疗拥挤、前突畸形,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正畸治疗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选择双颌前突和上颌前突的患者10例,在上颌第二磨牙与第一磨牙间植入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观察第一磨牙的位置改变.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前牙覆颌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的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结果:应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正畸治疗,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颌覆盖关系,成功纠正了Ⅱ类磨牙关系,正侧貌改善明显,第一磨牙位置稳定.结论:自攻型微螺钉支抗可实现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用于正畸强支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12个前突病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或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颌前突需拔除第一前磨牙且需用强支抗,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从矫治排齐始至关闭间隙均使用该支抗。对治疗前后情况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共植入24枚微螺钉种植体,拉尖牙向后过程中松动1枚,内收前牙结束时松动1枚,22枚未发生炎症、松动,成功率91.67%。关闭间隙时间6~8个月,平均6.86个月。矫治后其上颌前突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上颌磨牙远中移动0.37 mm,压低0.9 mm,上颌磨牙位置稳定。结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是一种临床所需的简便有效的强支抗。  相似文献   

4.
杨麟 《中原医刊》2011,(18):122-123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应用微螺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8例牙列前突患者,将微螺钉种植体植入上、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的牙槽骨,施加250N力,内收前牙,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全颌曲面断层片,并测量切牙和磨牙的治疗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切牙在前后向发生显著性移动,达到了预期的正畸效果。结论微螺钉种植体可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并具有操作简单、灵活、不依赖患者合作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5.
陈再鸿  於辉  朱雅萍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0):1254-1256
目的观察将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当做磨牙强支抗治疗牙齿正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牙齿正畸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将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当做磨牙强支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则进行传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整体的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中切牙与颅底平面(SN)平面的角度变化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上中切牙与SN平面的角度变化均朝着有利于患者的方向改变。结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当做磨牙强支抗治疗牙齿正畸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自攻型微钛钉矫治成人上颌前突的临床优势.方法 应用自攻型微钛钉作为支抗矫治35例安氏II类1分类上颌前突成年患者,拔除双尖牙并排齐牙列后,微钛钉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2周后以每侧1.0~1.5N滑动内收前牙.通过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 35例上颌前突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5.68m m,切牙牙轴与S N交角平均减少15.07°,与N A交角平均减少12.6°,前牙覆盖平均减少了7.89m m,上颌切牙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前移0.39 mm,上颌第一磨牙治疗前后垂直向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7%种植体保持了稳定.结论 自攻型微钛钉基本能够有效治疗上颌前突成年患者,改善侧貌,起到强支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进行正畸治疗的36例患者采用微型螺钉种植体支抗,从而确定微型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的正畸效果,提高患者的正畸有效率。方法 36例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时均需强支抗,将患者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拔除,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在患者进行正畸前后均给予X射线头颅影像测量分析,从而判断患者进行支抗正畸以及前牙内收效果。结果 36例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共植入47枚微螺钉进行支抗,在治疗过程中有41例微螺钉保持稳定,5颗微螺钉在患者结束内收前牙时松动,1颗微螺钉在患者结束尖牙向后结扎时松动。患者正畸支抗治疗得到较为良好的控制且前牙内收效果显著。结论微螺钉种植体具有多种优点,且植入位置灵活,适应证范围也较为广泛,支抗正畸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型自攻型钛种植体作为骨性支抗在临床正畸工作中的应用及其优、劣势.[方法]20例患者应用48颗微型种植体,用于拉前牙向后,关闭拔牙间隙时植入第2前磨牙与第1磨牙之间牙槽间隔,单侧磨牙缺失时植入第2磨牙的远中,需直立后牙者置于该牙齿的倾斜方向反向颊侧.微型种植体植入后可即刻加力,承受的牵动力为100~200 g.[结果]安氏Ⅱ类骨性上颌突、双颌突病例12例治疗结束后,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3~6.4 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3~0.4mm,单侧恒磨牙缺失的病例磨牙支抗前移1.0~1.5 mm,面型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安氏I类、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的治疗均达到理想效果.[结论]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作为骨性支抗具有接触面积小、稳定性强、力量强的优点;种植后即刻加力,缩短了疗程;正畸医师可以独立完成操作,患者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矫治上颌前突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姝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59-860
目的探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上颌前突的疗效。方法应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矫治17例上颌前突,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1.47N滑动内收前牙。通过内收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17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6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3mm,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明显移动,种植体保持了稳定。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有效治疗上颌前突患者,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微型钛种植钉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经验,评价该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严重上牙弓前突的患者9例,矫治设计上颌均为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支抗为强支抗。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以两步法内收前牙。通过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测量方法,观察切牙和磨牙的位置变化。结果选择治疗结束并X线图象清晰的患者6例进行测量,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端水平内收6.20 mm,切牙牙轴平均减少11.80,°支抗磨牙平均前移1.18 mm。上颌切牙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牙近中位移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建立上下磨牙的中性关系和良好的尖窝锁结关系。结论微型钛种植钉支抗能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铭蔚  徐宇红 《医学综述》2012,(21):3621-3623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病率较高,正确的支抗设计和良好的支抗控制是这类错牙合获得成功矫治的前提。近年来,微种植体支抗由于为正畸治疗中提供稳定支抗效果而逐渐被广大医师认识和接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优化使用微种植体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是当今正畸治疗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微螺钉种植支抗成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正畸治疗中微螺钉种植支抗成败的原因。方法对356颗微螺钉的成败状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部位种植钉植入后松动率的差异。结果 356颗种植钉中有51颗出现松动,平均松动率为14.32%。其中,儿童组、成人组男女种植钉松动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儿童组总松动率与成人组总松动率以及儿童和成人双侧种植钉同时松动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种植支抗的松动与患者、术者及加载因素有关。为避免种植失败,术前应评估受植区骨密度及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同时术者正确操作,避免支抗瞬间受力过大,尽最大可能增强支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winBlock技术和"2×4"技术联合矫正治疗安氏Ⅱ2错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安氏Ⅱ2错患者26例,对患者的口腔内部进行细致了解,然后采用TwinBlock技术,并结合使用"2×4"技术矫正治疗患者的口腔牙齿,同时测量矫正治疗之前和之后口腔内的各个数据,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结果此26例患者通过矫正治疗,上颌和下颌齿轴角恢复正常,口腔内牙齿的每个高度、倾斜度都得到了很好的矫正,患者的口腔生长恢复正常、面部也随之更加美观。结论 TwinBlock技术和"2×4"技术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治疗安氏Ⅱ2错,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疗效,同时也有利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定滑轮原理应用于微型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有效性。方法30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患者,矫治设计均为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阶段的治疗应用微型种植体。实验组应用定滑轮原理,将微型种植体植入于上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对照1组微型种植体植入部位同实验组;对照2组微型种植体植入于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两对照组牵引钩均直接与微型种植体相连。三组均以每侧120g力滑动法内收上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拔牙间隙均关闭。实验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量大于对照1、2组(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第一磨牙前移量小于对照1、2组(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第一磨牙前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内收量/前移量比值大于对照1、2组(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内收量/前移量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滑轮原理应用于微型种植体可增强磨牙支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成人牙周炎致病理性牙移位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病理性牙移位的牙周炎成人患者进行正畸治疗,通过临床牙周检查、X线检查和模型分析、面部软组织侧貌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比较正畸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患者正畸治疗后覆盖减小,U1-SN角度减小,U1-L1夹角增大,H角减小,鼻唇角增大,患者满意度也提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而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和上颌前牙牙槽骨高度等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致病理性牙移位成人患者经过正畸治疗能够改善患牙咬合关系及软组织侧貌,牙周支持组织健康,对患者心理和情绪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双颌前突病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双颌前突患者14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与传统方法加强支抗,通过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变化评价2种支抗方法的临床有效性。结果:2组患者在6~8个月后上下颌前牙内收均达到预定位置,实验组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分别近中移动0、29mm和0.56mm,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腭侧移动6.93mm和6.03mm;对照纽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分别近中移动1.36mm和1.96mm,上下切牙切缘分别腭侧移动5.79mm和4.21mm。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完全可以代替传统支抗方法,满足正畸临床治疗双颌前突的需要,实现前牙最大程度的内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正畸患者的年龄、性别的不同对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通过调查136例正畸患者不同年龄和性别组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变化进行对比。结果不同年龄组上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下颌前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上、下颌前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中年龄是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而性别对患者牙根吸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