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60例AMI病人进行心电监护及心室晚电位检查,发现AMI早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晚电位无一定关系,但24小时后二者密切相关。AMI 1个月内,心室晚电位的持续时间和振幅无变化。心室晚电位阳性可作为AMI晚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的预兆。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与QTc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且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c离散度(QTed)的关系及QTed在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方面的价值。方法:观察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组与阴性组QTed的改变。结果:VLP阳性组QTed明显高于VLP阴性组(63.2±11.2和41.8±17.1,P<0.01),VLP阳性组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VLP阴性组(26.7%对3.3%,P<0.05),发生室速和室颤者QTed≥80ms。结论:本组结果提示QTed与VLP具有良好的平行性,QTcd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室颤发生的一种简便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体表记录心室晚电位的方法,对220人(正常人78名);急性心肌梗塞92例;陈旧心肌梗塞50例;心绞痛10例进行了检测。正常人无一例晚电位阳性,而陈旧心肌梗塞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者晚电位阳性率高达66.7%。心肌梗塞部位、室壁瘤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晚电位缺乏相关性。体表记录心室晚电位对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测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非创伤性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c离散度(QTcd)的关系及QTcd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6例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组及阴性组QTcd的改变。结果:VLP阳性组QTcd明显高于VLP阴性组(72.6±18.7和25.9±8.7,P<0.05),VLP阳性组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VLP阴性组(28.2%对4.2%P<0.01),发生室速和室颤者QTcd>80ms。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QTcd与VL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QTcd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室颤发生的一种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56例室速病人中13例为非早搏型室速,晚电位均阴性;43例为早搏型室速,晚电位阳性者占32.6%,其中早搏型持续性室速中晚电位阳性率高达66.7%,表明早搏型室速与晚电位相关。晚电位阳性者中71.4%出现持续性室速,66.7%程控心室刺激可诱发室速,表明晚电位对持续性室速有预测作用。14例晚电位阳性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7例伴心功能不全,提示晚电位是心脏的病理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部分威胁生命的室速及室颤与心肌缺血局部出现心室激动后的晚电位(LP)有关,这种晚电位已在实验动物及急性心肌梗塞、室壁瘤并发室速的患者中被证实。过去有关病毒性心肌炎,特别是伴有频发室早和室速的患者出现晚电位报道甚少。我们从1984年起至今选择性地对4例病情较重伴有频发室早和室速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使用时间叠加法和/或时间叠加法记录到明确的晚电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33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患者中,6例并发8例次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5分钟、1小时、3小时和24小时从股动脉取血,采用放免法进行测定.结果,急性血管并发症组血浆血管紧张素II(AⅡ)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4小时分别比无并发症组增高27.8%(P<0.01)、59.7%(P<0.01)和38.1%(P<0.01).血浆内皮素(ET)在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并发症组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于术后15分钟显著下降,较术前下降53.3%(P<0.05),术后1小时恢复;无并发症组血浆CGRP术后呈下降趋势,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组术后AIII ET/CGRP高峰出现早、恢复晚,术后即刻、15分钟分别比无并发症组增高了170%(P<0.01)和164%(P<0.01),提示急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血浆AII、CGRP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少波  马虹 《心电学杂志》1999,18(3):151-153
为探讨心室晚电位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检测66例合并及94例不合并左心室肥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室晚电位和动态心电图.结果心室晚电位阳性率13.1%,合并或不合并左心室肥大者分别为20.6%和7.6%(P<0.01);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2.3%和38.4%(P<0.01).心室晚电位阳性的左心室肥大伴室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100%、64.5%、28.5%)均高于心室晚电位阴性的左心室肥大者(76.9%、47.1%、15.4%,P<0.05)及无左心室肥大的心室晚电位阳性者(71.4%、28.6%、14.3%,P<0.05).提示心室晚电位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心室晚电位与心律失常事件之间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200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左室功能、心室晚电位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及随访观察。结果 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心室晚电位与心律失常事件之间有非常密切关系。结论 冠心病患者进行左室功能及心室晚电位检测,对预测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174例心血管病心室晚电位检测与分析张潮沧张琳吴军(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兰溪321100)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室晚电位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广泛应用心室晚电位(VLP)预测室速(VT)、室颤(VF)及猝死的发生,我院用高频心电检测仪对174...  相似文献   

11.
174例心血管病心室晚电位检测与分析张潮沧张琳吴军(浙江省兰溪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兰溪321100)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室晚电位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广泛应用心室晚电位(VLP)预测室速(VT)、室颤(VF)及猝死的发生,我院用高频心电检测仪对174...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36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了心室晚电位在心肌梗塞患者和并发室速/室颤(VT/VF)患者中的发生率以及梗塞部位、左心功能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分析34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速患者的临床资料,井和38例有心脏病的室速患者比较。结果表明,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室速多见于年龄较轻者,室速类型以早搏型非持续性室速和并行心律性室速多见,其心室晚电位阳性率极低,症状少,病情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舒张期电位与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射频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探讨左后分支室速有效的消融部位。方法:选择我院2008-04-2010-01收治的2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后分支室速患者,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导联QRS波为负向,电轴左偏,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可终止室速,心房快速刺激及心室程控刺激均可诱发出心动过速。于窦性心律时在左室后间隔标测到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电位),如消融后未出现舒张期电位则重新寻找靶点,直至该部位消融后出现舒张期电位。结果:28例患者于窦性心律时在靶点处消融后均出现舒张期电位,心房及心室刺激均未能诱发室速,且随访6个月后均无复发。结论:舒张期电位的出现提示左后分支室速折返环的阻断,如消融后出现该电位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 ,2 3岁 ,因间断心悸 2年 ,加重伴晕厥半年收入院。患者于 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 ,自觉有间歇 ,数分钟即缓解。其后心悸症状渐加重 ,并伴胸闷、憋气、出汗及乏力 ,多持续十余分钟缓解 ,曾有两次持续约半小时。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心室率约 2 0 0次 /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晚电位演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例AMI病人进行心电监护及心室晚电位检查,发现AMI早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晚电位无一定关系,但24h后二者密切相关。AMI1个月内心室晚电位的持续时间和振幅无变化。认为心室晚电位阳性可作为AMI晚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的预兆。  相似文献   

17.
溶栓疗法对急性期心肌梗死心室晚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晖  黄捷英 《心电学杂志》1999,18(4):195-198
为探讨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室晚电位的影响,观察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情况.结果溶栓组(n=47)与非溶栓组(n=37)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分别为15%、3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3%、32%,死亡率分别为2%、13%,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溶栓再通组(n=28)与未再通组(n=19)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分别为7%、26%,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26%,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溶栓治疗能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晚电位附性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观察了频谱时间标测检测心室晚电位心室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的预测价值,并观察了心肌梗死、缺血及心肌梗死部位对心室晚电位的影响。方法:用频谱时间标测法,对210例健康人(Ⅰ组)、2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Ⅱ组)、10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Ⅲ组)及39例心肌梗死并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Ⅳ组)的信号平均心电图进行分析,根据健康人的正常因子值确定心室晚电位诊断标准,并用X2检验对各组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心室晚电位阳性率Ⅰ组与Ⅱ组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与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均<0.005)及Ⅱ组(P均<0.005);Ⅳ组显著高于Ⅲ组(P<0.005)。不同心肌梗死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多部位与单部位心肌梗死无显著差异(P>0.05)。预测的敏感性为51.3%、特异性为91.0%、阳性预告值为35.1%、阴性预告值为95.2%。结论:频谱时间标测检测心室晚电位对预测持续性室速/室颤的发生有重要价值,心肌梗死部位、心肌缺血对心室晚电位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23只杂种犬,14只用聚苯乙烯磺酸钠灌肠造成低血钾,60分钟后注射小剂量肾上腺素(10μg/kg),低钾组全部出现心律失常,其中11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低钾组的体表心室晚电位(VLP)总QRS时间(TQRS)明显延长,最后40毫秒均方根电压(RMS_(40))振幅明显降低,趋向于晚电位阳性改变。同时电镜显示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线粒体钙含量升高,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抑制,磷脂酶A_2活性增加及膜磷脂降解,这些结构和代谢改变可能是低钾性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和VLP改变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35例无临床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及心室晚电位检查,并随访41.2±24个月。结果发现,临床表现为单形持续性室速者电程序刺激阳性率高(6/8),若不积极治疗,少数患者可能有猝死的危险。临床表现为非持续性室速者,电程序刺激及晚电位检查的阳性率均极低(分别为0/27和1/27)。我们认为,对于无临床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室速者,应进行电生理检查并筛选有效药物,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而非持续性室逮不是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对无症状者可不予治疗;对有症状者可对症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