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原发性恶性涎腺混合瘤,经检索30年1965-1995来国外文献仅得10例。本文结合文献上报导的10例与我院的1例病人,对其组织发生,病理、免疫组化、临床分型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本病病理特点为肿瘤上皮细胞分散于粘液、软骨或玻璃样基质中与S-100蛋白,胶南纤维酸性蛋白(GFAP)肌动蛋白,角蛋白及波纹蛋白胞浆免疫组化反应均阳性,给予临床分型,本病易误诊,首  相似文献   

2.
运用电镜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2例肺原发性恶性许旺氏瘤,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本病易被误诊为肺癌。它的病理特点是,光镜下瘤细胞呈短梭形,排列紧密,交叉成束,部分瘤细胞核呈逗点形。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阳性。电镜下瘤细胞有基底膜样物质和细胞间连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MT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病理确诊的2例恶性蝾螈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2例恶性蝾螈瘤均发生在腹膜后,为成年女性.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局部易复发.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放化疗效果欠佳.结论:恶性蝾螈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生存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恶性蝾螈瘤的诊断及治疗——附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malignant triton tumor,MT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本院病理确诊的2例恶性蝾螈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2例恶性蝾螈瘤均发生在腹膜后,为成年女性。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局部易复发。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放化疗效果欠佳。结论:恶性蝾螈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生存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7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发生于胃的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通过超声内镜、CT、消化道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明确诊断需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79例中,CD+117 73例 (93%)、CD+34 66例(83%),经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83%,5年无瘤生存率72%.结论 发生于胃的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出血、坏死及Fletcher分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泌尿生殖系统神经鞘瘤为泌尿外科的少见病,阴茎神经鞘瘤更是罕见,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本院2008年4月及2010年8月收治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探讨本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女性生殖道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1965年~1993年共收治20例生殖道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其中子宫20例,宫颈2例,卵巢6例,输卵管1例。占同期妇科住院患者的0.3‰、妇科肿瘤患者的5.9‰;。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阴道流血水(74.4%)、腹痛(27.6%)。在术前诊断中诊断性刮它对有阴道流血水的病例有一定帮助,确诊率为71%,而对拉他病例则意义不大。本病预后较差,29例中2年内死亡者12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者7例。发生在子宫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可能较发生在其他部位的预后好。五年存活率在较广泛的手术切除者比单纯全宫加双附件切除者要高。化疗对本病的治疗效果尚不肯定,但术后长期用以铂剂为主的联合化疗可得到明显缓解或完全缓解。临床分期与本病预后尚不明显。影响本病预后的可能因素有:1.手术治疗是否彻底。2术后是否加用以铂剂为主的联合化疗。3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发生于胃的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通过超声内镜、CT、消化道钡餐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明确诊断需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79例中,CD117+ 73例(93%)、CD34+ 466例(83%),经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83%,5年无瘤生存率72%。结论发生于胃的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出血、坏死及Fletcher分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esodermal tumor,MMMT)是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预后极差,是临床诊治的难点.本研究旨在探讨本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孕激素受体亚型(progesterone receptor subtype A and B,PRA and PRB)蛋白在子宫MMMT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病理切片行光镜观察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RA、PRB的表达情况,随访其中的11例患者.结果: ①子宫MMMT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②病理上肿瘤成分复杂,形态多样,有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组成,相互间有穿插和移行变化.③同源性PRA阳性占55.6%,PRB阳性占33.3%;异源性PRA阳性占37.5%,PRB阳性占37.5%,两种亚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RA在Ⅰ期和Ⅱ期患者的表达率分别为66.7%和40%:PRB患者分别为55.6%和20%.④Ⅰ期患者平均存活43.8个月(32~59个月),Ⅱ期平均存活34.25个月(19~41个月):Ⅲ期1例,存活5个月. 结论: 子宫MMMT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形态学,疾病进展可能与PRA、PRB的丢失有关,PRA、PRB的表达可能与病理类型无关.预后可能与临床分期及PRA、PR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即卵巢恶性苗勒氏管肉瘤,临床上罕见,文献少见报道。我院自1989年5月至1999年1月共收治7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就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近10年来,本院共收治卵巢恶性肿瘤750例,其中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7例,占0.93%。患者年龄55~66岁,平均59.5岁。均为绝经期妇女,无盆腔放射治疗史。1.2 临床表现7例中腹胀5例,其中3例诉自己扪及下腹肿块,另2例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肿瘤位于右侧卵巢4例,左侧卵巢3例。肿瘤直径均在10cm以上,最大直径为30cm,均为实性。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诊治的4例卵巢癌肉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均进行了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辅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随访时间3~12个月,3例无瘤生存,1例带瘤生存。结论卵巢癌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辅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可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及病理表现、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今收治的3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CT平扫低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经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镜下病理见瘤组织内散在神经节细胞分布,免疫组化:S100(+).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主要依赖CT,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腹腔镜手术为目前首选治疗方法,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0例手术切除的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发病率占同期子宫肉瘤的33%。分析了其临床、病理与预后的关系,认为大体的息肉型、组织学的腺肉瘤预后较好。同源性与异源性预后无差别。治疗应尽早行子宫全切术。  相似文献   

14.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手术疗效。方法 观察分析近10年50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手术患者病理分型、分期及重症肌无力临床分型的关系,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结果 完整切除肿瘤38例,肿瘤大部分切除10例,仅作活检者2例。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12例(24.0%)。胸腺瘤合并MG以上皮细胞型为主,Osserman分型以ⅡbⅢ型为主,肌无力危象发生率较高;其次为上皮淋巴细胞型,症状相对比上皮细胞型轻,多以I型、Ⅱb型为主,亦有肌无力危象发生。术后MG症状缓解42例(84.0%)。结论 手术是治疗胸腺肿瘤合并MG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效果及预后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手术切除范围、病理类型、病理分期等因素有关,围手术期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58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9例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治疗方法及随访资料.结果:主要症状为阴道异常出血,2例患者为肿物脱出阴道.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46.67岁(19~69岁).根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3例、Ⅳ期2例.本组8例患者接受综合治疗,2例早期患者经综合治疗分别随访36、72个月无瘤生存,2例Ⅳ期患者经放疗和化疗后进展,确诊3个月后死亡.Ⅰ、Ⅱ、Ⅲ、Ⅳ期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2、32、28、3个月.结论:宫颈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是一种浸润性强、进展快、由恶性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组成的罕见的恶性肿瘤.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远处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2例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经病理制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CK20、Ki-67、34!E12标记。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3岁,临床症状以血尿为主,膀胱镜检查病损均为<3cm。光镜观察均符合PUNLMP的诊断标准。预后10例获随访12~36月不等,均无复发。结论:膀胱PUNLMP属介于良、恶性之间肿瘤的独立类型,需长期随访,偶有复发,大多数病例不进展为癌,应与低级别癌区分。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esodermal tumor,MMMT)是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预后极差,是临床诊治的难点。本研究旨在探讨本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孕激素受体亚型(progesterone receptor subtype A and B,PRA and PRB)蛋白在子宫MMMT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病理切片行光镜观察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RA、PRB的表达情况,随访其中的11例患者。结果:①子宫MMMT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②病理上肿瘤成分复杂,形态多样,有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组成,相互间有穿插和移行变化。③同源性PRA阳性占55.6%,PRB阳性占33.3%;异源性PRA阳性占37.5%,PRB阳性占37.5%,两种亚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RA在Ⅰ期和Ⅱ期患者的表达率分别为66.7%和40%;PRB患者分别为55.6%和20%。④Ⅰ期患者平均存活43.8个月(32~59个月),Ⅱ期平均存活34.25个月(19~41个月);Ⅲ期1例,存活5个月。结论:子宫MMMT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形态学,疾病进展可能与PRA、PRB的丢失有关,PRA、PRB的表达可能与病理类型无关。预后可能与临床分期及PRA、PR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2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大肠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有关因素。方法 :将 1976年~ 2 0 0 1年我院收治的大肠淋巴瘤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组织切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83 6例大肠恶性肿瘤中 2 1例为恶性淋巴瘤占2 5 1% ,男女之比为 2∶1,平均病程 4 8个月 ,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腹痛、体重下降以及血便、腹胀为主要特点 ,本病少见 ,临床易误诊为癌。肿瘤位于回盲部 13例 ,升结肠 4例 ,横结肠 1例 ,降结肠 2例 ,直肠 1例。病理类型属非霍奇金淋巴瘤者 18例 ,属霍奇金病者 3例。治疗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 :诊断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窥镜检查结果 ,确诊依靠病理检验 ,治疗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ao WC  Dai JJ 《癌症》2003,22(11):1224-1227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很少见,其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判尚无统一标准。本文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28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病理分型、治疗方法、组织病理分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足40岁组3例均为腺内型;40~60岁组9例中7例为腺内型,2例为腺外型;60岁以上组16例中,7例为腺内型,9例为腺外型。有随访的24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中位随访期3年(1~14年),15例腺内型中2例死亡(13.33%),而9例腺外型中6例(66.67%)死亡;20例颈部肿物被完全切除者均生存达1年以上,而4例肿物未能彻底切除者均生存不足1年。肿瘤组织病理分型属B大细胞型的44例中,仍生存8例,其最长生存期达68个月;而滤泡Ⅱ型的3例均死于本病,最长生存期仅18个月。本组病例的1年生存率为61.54%,3年生存率为43.31%,5年生存率为27.35%。结论:原发甲状腺恶性淋巴瘤肿物彻底切除辅以治疗量的放疗和化疗是较合理的治疗方法。发病时的年龄、肿瘤的临床分型(肿瘤侵犯程度)和肿物切除是否彻底是影响原发甲状腺恶性淋巴瘤预后的主要因素;肿瘤的组织病理分型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一例经手术, 病理证实的Merkel细胞瘤, 复习了相关文献, 对该病的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原则, 预后因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Merkel细胞瘤是起源于浅表皮肤Merkel细胞的恶性肿瘤, 属于神经内分泌瘤。 肿瘤常见于头颈部及四肢, 易局部复发并转移。 主要靠病理诊断, 易与淋巴瘤混淆。 发病早期即主张行胸腹部CT检查以确定分期。 治疗原则倾向于先作肿物广泛切除, 淋巴结清扫, 尔后放疗。 化疗的作用尚不能肯定。 局部复发及有远处转移者预后差。 本病发生与BC1-2基因及FHIT基因有关, 与P53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