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川崎病早期患儿与非川崎病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组(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 ST-T 段改变及QRS 低电压。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患儿明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川崎病早期患儿与非川崎病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组(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ST-T段改变及QRS低电压.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患儿明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寻找依据,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9年9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确诊为川崎病的227例急性期患儿,包括151例典型川崎病患儿和7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和相关检查结果。结果典型川崎病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比例、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7.3%和6.5 d;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比例、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15.8%和7.5 d。两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比例、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2,P=0.00; Z=-3.07,P=0.02)。典型川崎病组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为(66.1±15.6)%,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为(62.1±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P=0.00)。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液系统损害发生比例分别为72.8%和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0)。结论对于发热时间较长、年龄3岁的川崎病患儿,应尽早完善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给予及时合理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对本科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川崎病男性多于女性,以典型病例多见,28.3%(17/60)的患儿为非典型病例。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无死亡病例。31.7%(19/60)的患儿误诊,以上呼吸道感染、药物性皮炎、淋巴结炎等病多见。结论川崎病早期容易误诊,对不明原因发热5d以上,伴有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项者,应警惕川崎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川崎病以来 ,日本已观察到 15万余例川崎病患儿 ,北美、欧洲、中国等地的病例亦逐年增多[1 4] 。但迄今为止 ,其病因尚未明了。为了解广东省川崎病的发病率、分布及流行特征 ,以探索川崎病的病因及其影响发病的因素 ,我们进行了广东省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 1)调查对象 :2 0 0 0年 8月采用全省统一制作的调查表(附川崎病诊断标准和典型临床表现的彩色照片 )寄发至全省有儿科病床的县市级以上医院儿科 ,由专人对本院儿科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底住院的川崎病患儿资料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陕西省石泉县医院住院确诊的8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发病以5岁以下多见,男多于女,无季节差异;典型病例多见,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生率低,为6.097%,诊断误诊率较高,为15.8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 提高临床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川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35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参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参数较治疗前低,而并发冠扩组血小板参数PLT,MPV持续升高。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和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to-lymphocyte ratio, MLR)联合诊断川崎病合并肝损伤的价值。方法 收集208例川崎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和血细胞参数等,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将其分为川崎病无肝损伤组(115例)和川崎病合并肝损伤组(93例)。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探究NLR、MLR及2者联合对川崎病合并肝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川崎病患儿208例,其中合并肝损伤有93例,发生率为44.71%。与川崎病无肝损伤组比较,川崎病合并肝损伤组患儿白细胞数量、NLR和MLR等显著性变化,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和MLR是川崎病患儿合并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LR、MLR及二者联合诊断川崎病合并肝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0.668、0.824。结论 ...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以及实际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来提高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医学认识。方法结合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间,所接收治疗的78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护理治疗。对其发病率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这78例小儿患者的临床早期病症属于不典型川崎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符合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结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一般常见病发在婴幼儿身上,而且冠状动脉病的发生率比较高,所以医护人员要提高对非典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及早的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此来协助医生进行病情诊断,及时的对小儿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陈国华 《现代保健》2009,(32):69-70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川崎病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川崎病发病男孩多发,无季节性差异,非典型病例占20%,误诊率高。结论早期心脏彩超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可以早期诊断川崎病。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D)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近年来不典型病例增多。导致误诊、漏诊比例居高不下。我院自1999年6月~2003年12月共收治了川崎病病人10例,误诊6例,占川崎病病人总数60%。现就我院收治的6例川崎病病人误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解决基层接种医生对患有川崎病儿童的预防接种难题。方法 采用组织临床儿科、流行病学、疫苗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对川崎病儿童进行论证,形成川崎病预防接种共识建议,对符合接种建议患儿进行接种前告知,获得监护人同意后接种疫苗,进行接种疫苗后的安全性观察。结果 形成川崎病儿童的预防接种专家共识建议,分别对未发生并发症的川崎病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患儿以及复发的川崎病患儿接种进行建议,已指导6名川崎病儿童进行疫苗接种,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组织专家对川崎病儿童论证形成预防接种共识建议的方法,指导接种医生对患病儿童接种疫苗,可以提高该群体儿童接种率,确保接种安全,其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北京儿童医院1995~2000年川崎病住院患儿发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发热性疾病 ,至今病因不明。我国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现将我院1995~ 2 0 0 0年川崎病住院患儿情况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 :选择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6年间符合川崎病诊断的住院患儿。采用日本中国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组 1998年东京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 ,并增加急性期心血管改变一项。诊断标准 :典型病例为符合川崎病 6条症状中至少 5条 ;非典型病例为符合 6条中 4条 ,同时二维超声提示冠状动脉损害。2 .结果 :(1)患者情况 :共收治川崎病 6 15例。自 1995~2 0 0 0年病例数分别为 :87…  相似文献   

14.
熊忠贤 《健康必读》2008,7(9):120-120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近10余年来发病者逐年增多,而且非典型川崎病发病率较高,临床误诊率高,现将我院自2004年至今误诊的21例不典型川崎病作以下分析,旨在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病理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川崎病时冠状动脉瘤的炎性浸润主要由CD8^ T淋巴细胞、Mc细胞和IgA浆细胞组成,和粘膜部位细胞内致病原如病毒等感染时的免疫反应一致。血管壁有寡克隆IgA的反应,用针对该寡克隆IgA抗体的合成抗体可以在炎性川崎病组织中检测出川崎病相关抗原。为其病因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临床医师来说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发展新的诊断技术、更特异的治疗方法和有力的预防措施,都依赖于对川崎病病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NT-pro BNP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指标的可行性和疗效及预后判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将确诊并治疗的42例川崎病患者分为典型川崎病(KD)组和不完全型川崎病(iKD)组,选取同期住院发热≥5 d的患儿(除外心力衰竭患儿)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儿者临床特点、血浆NT-pro BNP变化及其与心脏损害关系。结果所有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 BN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不同时间点血浆NT-pro BNP的变化与ESR、CRP呈正相关(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早期血浆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 BNP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治疗效果及评定心功能的一项指标;但是早期血浆NT-pro BNP水平不能作为衡量预后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典型与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川崎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过去5年内共17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①比较典型与不完全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②比较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单克单剂与非单克单剂治疗的效果,比较典型与不完全型川崎病对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差异。结果:①179例川崎病中典型病例111例,不完全型6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②典型临床表现除肛周脱屑外,其余表现均在典型组发生率更高(P<0.05);③两组病例除冠状动脉扩张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典型川崎病组白细胞升高明显(均值13.8×109/L),贫血发生率高(51.4%),与不完全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均有80%以上的患者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单克单剂应用丙种球蛋白疗效明显优于非单克单剂治疗(P<0.05)。结论:不完全型川崎病发生率明显升高,与典型川崎病相比,其具有自己的特点,应及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病理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对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川崎病时冠状动脉瘤的炎性浸润主要由CD8+ T淋巴细胞、M¢细胞和IgA浆细胞组成 ,和粘膜部位细胞内致病原如病毒等感染时的免疫反应一致。血管壁有寡克隆IgA的反应 ,用针对该寡克隆IgA抗体的合成抗体可以在炎性川崎病组织中检测出川崎病相关抗原 ,为其病因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临床医师来说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发展新的诊断技术、更特异的治疗方法和有力的预防措施 ,都依赖于对川崎病病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不典型川崎病是指未达到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但疾病的发展符合川崎病的特点,并且排除其他已知疾病或具有典型心血管并发症者。由于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特征,目前尚无实验室的特异性测试指标,且近年来,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病例逐渐增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于症状不典型但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比较容易,而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比较困难,容易误诊或延误诊断,应引起儿科医师的重视。对我院2000~2006年收治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最后诊断为典型或不典型川崎病的3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全身中小动脉血管炎,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病因。临床对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随着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川崎病的研究取得很大进步。笔者拟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外泌体3个方面,对川崎病的体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