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婴儿家庭喂养行为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前喂养决策者的喂养方式与行为及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法:2008年1~3月为来广州市妇婴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做定期保健的小儿家长随机发放"家庭喂养行为"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4份。结果:能正确掌握喂养方法与喂养决策者的文化程度有关;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育儿教育,仍存在一些喂养"问题";家长最希望得到育儿知识的途径是向儿童保健医生询问;最关注的是小儿的健康情况、智力发育及营养状况。结论:小儿的营养投入取决于喂养决策者的喂养行为和营养知识水平,必须利用各种渠道提高家长和喂养决策者的喂养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喂养方式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路径.方法 对研究期间就诊的儿童,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家长喂养技能>问卷,进行气质测评与咨询、儿童体格发育检查与评价、微量元素化验、部分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化验.选资料完整者,依据问卷结果,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结果 儿童的饮食问题主要与儿童的气质类型和家长的喂养技能等有关.结论 改变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惯性思维,从了解儿童心理、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途径入手,可以有效解决儿童喂养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早期龋的发生与喂养习惯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关系。方法:580名2~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临床检查,并由儿童早期龋患者家长填写问卷。对完成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喂养习惯和家庭经济条件与儿童早期龋的相关性。结果:儿童早期龋与夜间奶瓶喂养习惯有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儿童更易患儿童早期龋。结论:儿童早期龋更多发生于夜间奶瓶喂养。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较易患儿童早期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南阳路社区母亲婴幼儿喂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现况调查及干预策略。方法:选择2018-04~2019-05南阳路社区婴幼儿母亲180例,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自制KAP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对KAP问卷得分60分的婴幼儿母亲实施营养教育。统计KAP调查问卷得分情况,并比较KAP问卷得分60分的婴幼儿母亲干预前、干预3mo及6mo的KAP问卷得分。结果:180例婴幼儿母亲中,KAP问卷得分良好45.56%,知晓率位列前3的分别为,98.89%愿意了解婴幼儿健康知识,92.78%对不利于婴幼儿健康的食物会坚决放弃,83.89%认为婴幼儿生长发育及健康与饮食有关;98例KAP问卷得分60分的婴幼儿母亲,干预前KAP问卷平均得分55.24±3.67分,干预3mo得分70.95±5.26分,6mo得分78.90±5.76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干预前对比,干预3mo及6mo的KAP问卷得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阳路社区母亲婴幼儿喂养知识、态度及行为均存在不良现象,需加强营养教育,促进科学喂养。  相似文献   

5.
婴儿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婴儿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回顾性调查1 194名儿童在婴儿期的喂养方式,并对儿童做口腔检查,确诊龋患情况.结果母乳喂养组和非母乳喂养组龋患率分别为52.17%和75.70%.母乳喂养组龋患率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组.两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龋患率与年龄有关;龋蚀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龋均女孩高于男孩.结论母乳喂养可能有预防龋齿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陕西省农村地区6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了解陕西省农村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制定营养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国CDC"6岁以下儿童状况调查"方案,对陕西省蓝田县、白水县共计636名6岁以下农村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和血红蛋白检测,并以问卷的形式对以上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喂养方式及辅食添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6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3.30%,生长迟缓率为5.03%,消瘦率为1.10%,贫血率14.78%。结论婴幼儿辅食添加的时间、质量和数量上尚存在不科学之处。原因与经济贫困有关外,还与当地的婴幼儿家长缺乏婴幼儿喂养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陕西省贫困地区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了解陕西省贫困地区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制定营养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按中国CDC"6岁以下儿童状况调查"方案,对陕西省国家贫困县蓝田县、白水县两县645名6岁以下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和血红蛋白检测,并以问卷的形式对以上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喂养方式及辅食添加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 6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1.40%,生长迟缓率为2.79%,消瘦率为0.62%,贫血率10.70%. 结论 婴幼儿辅食添加的时间、质量和数量上尚存在不科学之处.原因与经济贫困有关外,还与当地的婴幼儿家长缺乏婴幼儿喂养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0~6岁营养性疾病儿童喂养及饮食行为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儿童 良好饮食行为习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21年11月—2023年4月在金山区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营 养性疾病的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其家长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287份,采用 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287名儿童6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47.04%,混合喂养率为28.22%,6月辅食添加率为63.76%。饮食行为量表得分小于中 位数3分的维度有挑食、食物响应、不良饮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儿童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 情绪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与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的发生有关,挑食与低体重、消瘦、肥胖的发生有关。饮食行 为与超重、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儿童性别、年龄、孕周、胎数、出生体重、6月内喂养方式、 进餐时间、断母乳时间、父母亲BMI、食物过敏与多种营养性疾病发生有关。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家长进行喂养知识 的健康宣教力度,改善儿童不良的饮食行为,尽最大限度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聊城市农村6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聊城市农村地区6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首先抽取区(县),然后在所抽区(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作为本次调查地,在此3个乡(镇)内按不同年龄段落以接近1:1的年龄别比例随机抽取0~5岁儿童不少于300人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制定的统一问卷,以入户访问和测量的方式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结果 6岁以下儿童的低体重率为1.13%,生长迟缓率为0.56%,消瘦率为1.41%,贫血率为22.25%。结论婴幼儿辅食添加时间、质量和数量上尚存在不科学之处。原因除与经济条件有关外,还与当地的婴幼儿家长缺乏婴幼儿喂养知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在贫困地区有效推广科学喂养婴幼儿的理念和方法的路径效果, 改善喂养人的喂养技能, 达到提高婴幼儿健康水平的目的。方法 为完成国家“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健康教育任务, 依托国家项目的政策、管理、技术平台, 采用临床路径及成人培训方法, 对基层业务人员及婴幼儿家长进行多轮培训;用婴幼儿喂养指数及喂养困难两个指标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1)培训前后婴幼儿喂养指数各年龄组改善显著。培训前, 各年龄组均低于城市样本, 6~8个月龄低于农村样本, 9~11月龄与农村样本相似, 12~24月龄高于农村样本;培训后, 各年龄组均高于培训前的水平。2)培训前后喂养困难9~11月龄组改善不显著, 其余各年龄组改善显著。9~11月龄组喂养困难显示出涉及面宽、警示度低的特点, 依据是:问卷共14个项目, 该组有8个项目差异不显著;问卷每项最高分为7分, 该组干预前后分值分别为2.61±1.154、2.51±1.115。结论 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方法, 可全面、有效改善家长的婴幼儿喂养水平;但对于喂养困难, 需要更加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农村婴幼儿的喂养模式,探讨农村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喂养模式与其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从安徽省2个县、12个行政村,选取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和双亲均未外出婴幼儿各212名,使用自编婴幼儿喂养模式问卷进行喂养模式调查,对问卷项目进行筛选,对问卷信度、效度进行评价;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发育测量与评价,外周血血红蛋白、锌元素测量,尿碘检测,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检查。结果农村婴幼儿喂养模式可分为传统型、动物蛋白型、营养型、饮料型4种类型。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在营养型、动物蛋白型2个维度的高因子得分所占比例少于对照组(P<0.05)。农村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营养不良检出率(4.7%)、营养性贫血检出率(19.8%)、锌缺乏率(46.2%)、碘缺乏率(21.7%)均高于对照组(0.9%,8.5%,34.4%和12.7%)(P<0.05)。智力低下和边缘智力的检出率(3.8%,20.8%)高于对照组(1.9%,10.4%)(P<0.05)。双亲外出留守婴幼儿传统型饮食模式维度低分组营养不良检出率相对较高,而高分组肥胖检出率相对较高(χ2=18.725,P=0.002);动物蛋白型和营养型2个维度均表现为得分较低组营养性贫血和锌元素缺乏检出率高于得分较高组,得分较低组智力低下和边缘智力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农村留守婴幼儿喂养模式与非留守儿童存在一定差异。婴幼儿营养状况与传统型饮食摄入频率有关,营养性疾病、智能发育与动物蛋白型和营养型饮食频率摄入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知识、改善母乳喂养行为、降低母乳喂养母亲情绪焦虑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择202名纯母乳喂养婴幼儿的母亲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在婴儿满1、2、3、4月龄时,向母亲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母亲对母乳喂养知识、母乳喂养行为及自身焦虑情绪情况等相关资料,根据每位母亲问卷结果,对母亲进行面对面母乳喂养知识、喂养技巧、及情绪调节等相关宣教干预。结果 经过4次健康宣教干预及随访,婴幼儿母亲母乳喂养知识得分由8.43分提高到9.55分;母乳喂养时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另一侧的比例由73.3%提高到87.5%;母亲有焦虑情绪的比例由18.8%下降到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母亲母乳喂养知识,改善母乳喂养技巧、降低母亲情绪焦虑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娟 《药物与人》2014,(12):343-344
目的:了解孕妇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对婴儿的喂养计划及对母乳喂养知识的需求情况,为临床进行母乳喂养方面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产科150名孕妇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产后母乳喂养计划、母乳喂养认知情况、知识来源、希望获得母乳喂养知识的途径等. 结果:孕妇计划产后母乳喂养率低,母乳喂养的认知欠缺,渴望获得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结论:孕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对医务人员宣教需求量大,医务人员应在孕期适时开展有效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为提高产后纯母乳喂养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县于1994年创建爱婴医院,为了解4年来母乳喂养情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婴医院成果,提高母乳喂养率,我院于1998年5月25~29日对城镇机关540名3~6岁幼儿园儿童的母亲进行了母乳喂养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创建爱婴医院前后母亲的母乳喂养情况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城镇机关幼儿园1992~1995年出生儿童母亲540名,其中创建爱婴医院前年龄组270例,创建爱婴医院后年龄组270例。12 调查方法:调查人员先组织问卷培训,按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营养状况将会影响人一生的身心健康状态。营养摄入与饮食行为密切相关,儿童期的饮食行为主要受家长喂养行为的影响,因此家长的喂养行为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综述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家长喂养行为的评价方法和量表,总结这些量表的适用性和信效度,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合肥市婴儿喂养困难的发生及分布特征,探讨婴儿喂养情况与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 方法 2016—2018年在合肥市区级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共纳入1 852名6~1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合肥市母婴健康调查问卷对婴儿家长进行调查,6月龄婴儿喂养困难评价是基于父母喂养问卷(Parental feeding questionnaire),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ASQ-3)评估12月龄婴儿发育状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喂养困难与其心理行为发育的关联。 结果 本研究中6月龄婴儿喂养困难发生率为18.5%。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婴儿喂养困难的发生率更高(早产VS 非早产:68.4% VS 18.0%;低出生体重VS非低出生体重:38.6% VS 18.0%, P<0.05)。与无喂养困难的婴儿相比,有喂养困难婴儿的粗大运动、精细动作和个人-社会能区的低下和低常率更高(低常率分别为:19.8%,12.7%和12.6%,P<0.05);用餐时行为和食物拒绝和争夺控制权异常的婴儿其12月龄时的粗大运动和个人-社会的异常率更高。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非喂养困难婴儿相比,婴儿喂养困难与12月龄粗大运动(OR=1.64,95%CI: 1.05~2.57),精细运动(OR=1.65,95%CI: 1.10 ~2.49)和个人-社会能区(OR=1.52,95%CI: 1.01~ 2.30)异常风险增加有关。结论 6月龄婴儿喂养困难可能会增加12月龄心理行为发育障碍风险,为早期婴儿喂养状况干预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情况,为有效指导科学喂养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全省14个市州所辖15个区(县)的0~5岁儿童家长,用问卷法完成本调查。 【结果】 四川省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较高为91.10%。居住在城市、年龄在40周岁以下、婴幼儿父母亲本人及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家长对科学喂养知识的掌握较好。医务人员是喂养知识的主要来源。 【结论】 利用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网,从围生期到儿童保健期开展科学喂养方面的健康教育。除母乳喂养外,增加对辅食添加和基本喂养知识方面的内容,指导家长更科学的对婴幼儿进行喂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本地区家长掌握喂养知识的现状及需求.方法 根据自愿原则随机抽样,医务人员对被调查者采取一对一填写问卷的方法 ,调查1~12个月龄婴儿家长320人. 结果 家长在婴儿喂养知识方面知晓率不高.4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纯母乳喂养率只有43%. 结论 必须全面加强婴幼儿合理喂养和辅食添加方面的宣传与指导.  相似文献   

19.
杜艳  王琪  王原  韦素梅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22-2824
目的了解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社区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情况,为制定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提高儿保工作水平。方法 2011年3—6月对来儿保门诊的家长进行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问卷调查。共发问卷652份,有效问卷634份,有效率97.24%。结果该社区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按60分为知晓标准,知晓率为89.12%;80分及以上者占42.27%。科学喂养相关知识答卷正确率在40.15%~91.12%之间。结论该社区儿童家长对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了解比较充分,但母乳喂养、营养结构、喂养方式和技巧等知识有欠缺,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家长健康知识教育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流动儿童喂养行为的健康教育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现流动儿童喂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喂养行为问题,并在健康教育方面进行探讨.[方法]在预防接种门诊,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52名6~12个月流动儿童母亲进行调查,包括母亲喂养行为知识,实际喂养行为,喂养知识来源及喂养愿望.[结果]流动儿童母亲喂养知识缺乏,喂养知识与实际喂养行为存在矛盾,喂养知识主要来源于亲朋好友,而他们希望从医务人员处获得喂养知识.[结论]应加强流动人口对儿童喂养重要性和喂养不当可能造成的危害的认识,使正确的喂养知识转化为科学的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